每人一句話,看透“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各自的立足之本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所謂“中興”,顧名思義就是指王朝中途振興,轉衰為盛,語出《詩·大雅·烝民序》:“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從漢光武帝,到唐憲宗,再到明孝宗,歷朝歷代向來不乏中興之主,但晚清的短暫中興,仰仗的卻是四位漢族大臣。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合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那麼,他們到底有哪些突出貢獻?何以堪當“中興之臣”美譽?以下,我們不妨從每人一句經典評語出發,探尋曾左李張各自的立足之本。


曾國藩:文正一生,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馬勃,無不收納。所以群才效用,大寇蕩平,而為中興第一功臣也。

每人一句話,看透“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各自的立足之本

這句話語出清代學者歐陽昱,說出了曾國藩堪當“中興第一功臣”的兩大原因:其一,“不善用兵而善用人”,其二,“群才效用,大寇蕩平”。換言之就是:其一,團練湘軍;其二,平定太平天國運動。


但正如歐陽昱所言,曾國藩實際上並不是韓信、戚繼光那種天生的帥才,他不善用兵,常打敗仗。著名的“屢敗屢戰”典故,便可以作為這一結論的有力論據。

每人一句話,看透“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各自的立足之本

話說,湘軍連連戰敗,作為統帥,曾國藩在給朝廷寫戰報時犯了愁:如實彙報吧,肯定要受罰,虛報瞞報吧,又是欺君大罪。好在曾國藩智商不高情商高,他最終想到一個完全之策,大筆一揮,在戰報中寫道:“臣屢敗屢戰,愈挫愈勇!”別看只是把“屢戰”和“屢敗”顛倒了一下順序,意思卻大不相同,不僅把前線戰事艱難的實際情況彙報給了朝廷,還把湘軍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不過,曾國藩這倒也不完全是在玩文字遊戲,湘軍確實是靠著這種“屢敗屢戰”的韌勁,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曾國藩的知人善用和有效領導。


曾國藩率領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為大清王朝續命50年,這是他堪當“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主要原因。


左宗棠:絕口不言和議事,千秋獨有左文襄。

每人一句話,看透“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各自的立足之本

這句話是清末官員林世燾(張之洞侄婿)對左宗棠的評價,其人雖然名聲不大,其言卻一語中的,說出了左宗棠的強硬性格和千秋功績——拒絕軟弱議和,武力收復新疆。


晚清1865年至1875年間,浩罕汗國人阿古柏佔領了新疆大部分地區,俄國趁機奪取了新疆伊犁。因為新疆地處偏遠,當時清廷又內憂外患糟心事一堆,所以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建議集中精力搞海軍建設,暫緩收復事宜,實則大有放棄新疆之意。左宗棠卻力排眾議,堅持武力收復新疆。

每人一句話,看透“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各自的立足之本

1876年4月,65歲的左宗棠抬著自己的棺材出兵新疆,做好了戰死沙場的準備。一年之後,除伊犁外的所有新疆領土重歸清廷。1881年,以軍事為威懾,以談判為途徑,成功收回伊犁。1882年,在左宗棠的5次奏請後,新疆正式建省,影響至今。


左宗棠收收復的新疆土地,面積達17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今天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福建、安徽的面積總和。如此豐功偉績,自然不愧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李鴻章: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每人一句話,看透“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各自的立足之本

這句話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對李鴻章的評價。李鴻章生不逢時,趕上了中國最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之時,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李鴻章幾乎參與了晚清所有重大歷史事件。而李鴻章最受後世爭議的一點就是,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豈不知,作為人臣,李鴻章只不過是在替清廷抗雷、擦屁股。


正如伊藤博文所言,晚清泱泱大國,卻只有李鴻章能扛起外交重責,如果沒有他的周旋談判,權將更喪,國將更辱。


1901年9月7日,78歲的李鴻章已經病入膏肓,卻仍代表清廷在《辛丑條約》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簽字後,李鴻章老淚縱橫,血吐當場,“紫黑色,有大塊”,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後世都說4.5億兩賠款太多,卻不知原本的賠款數額是10億兩,是李鴻章憑一己之力舌戰國列強,最終用一年時間,在談判桌上把賠款額砍掉了5.5億兩;後世都說李鴻章是“賣國賊”,卻不想沒有慈禧太后的首肯,他哪有資格“賣國”……

每人一句話,看透“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各自的立足之本

僅僅兩個月後的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病逝於北京賢良寺,臨終留下《絕命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熄,諸君莫作等閒看。


李鴻章的一生縱然譭譽參半,但他對清廷確實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憑他為慈禧背下的這些黑鍋,“晚清四大名臣”中也該有他的一席之地,畢竟,當時有力量背得起這口大鍋的,也只有李鴻章了。


張之洞: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每人一句話,看透“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各自的立足之本

這句話大家可能比較熟悉,是出自毛主席之口,直截了當說出張之洞的功績在於開創了民族重工業。張之洞是晚清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政治理念,積極開展洋務運動,為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做出了傑出貢獻。


教育方面,張之洞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工業方面,張之洞創辦了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這些學堂和工廠,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至今仍是中國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相比,張之洞的後世知名度或許最低,但他的歷史影響和歷史貢獻卻絲毫不遜色,他完全有資格位列“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中。因為,沒有新式教育,沒有民族工業,就談不上“中興”。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