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牌科、斗栱,

為一物,

一在南,二位北,

承上啟下,氣勢昂然

樣式各異,等級有別,

且權臣當政,怎容流入民間,

故江南名弱。


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禮記·禮器》"山節藻梲" 唐孔穎達疏:"山節,謂刻柱頭為斗拱,形如山也。”


在樑柱之間,有一承上啟下作用的木構件,為斗拱。從柱頂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栱(仰視看到彎曲承接的長木頭,似“弓”字)。


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拱與栱之間的方形墊木叫鬥,“鬥”原本是古代的一種上寬下窄的方型稱量工具,一石等於十鬥,一斗等於十升,一升等於十合,我們常說的“日進斗金”、“北斗星”、“李白斗酒詩百篇”就是說的這種鬥。斗拱結構中的鬥,形狀上類似這種縮小後的量鬥。除此還有升(形狀、比例與鬥類似,多個裝)、昂、等幾類構建,通過規律組合安裝而成。


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斗栱承重結構,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因此,它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也使屋簷較大程度外伸,形式優美,為我國傳統建築造型的一個主要特徵。


據現發現最早的實例,戰國時期中山國出土的四龍四鳳銅方案。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足以表明當時的斗栱形象。


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古人為什麼會以這樣一種結構用於建築上,你我都應該很好奇吧。


目前對斗栱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一種認為由井榦結構的交叉出頭處變化而成;

一種認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變化而成;

一種認為由擎簷柱演化為託挑梁的斜撐,再演化成斗拱。

固定佈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西周至南北朝時期,斗栱孤立地置於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別起傳遞梁的荷載於柱身和支承屋簷重量以增加出簷深度的作用。


唐宋時,它同梁、枋結合為一體,除上述功能外,還成為保持木構架整體性的結構層的一部分。但可惜君王制度的古代,怎能容得這般精美之物與民共享,自唐代斗栱唐代發展成熟後便規定民間不得使用。


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明清時期,柱頭間使用大、小額枋和隨梁枋,斗栱的尺度不斷縮小,間距加密。清式建築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樣穿插在斗栱中,而是壓在斗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簷桁。因此,斗拱發展到明清以後便不再起維持構架整體性和增加出簷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為縮小,更多是為了造型美觀而存在。


因此蘇州園林中的斗栱不比北方建築之繁瑣,且不以鬥口為標準,而是根據斗的大小來確定科牌各構件的尺寸,分為五七式、四六式、雙四六式。



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以五七式為例,面寬與地寬比例為7:5,鬥高分五份,上鬥腰、下鬥腰與鬥底比例為2:1:2。升為同比例。



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南方牌科中,栱之方向,無論與桁平行或是豎直,皆為栱,不似北方稱垂直者為翹。一斗三升栱與一斗六升栱較為常見,其中楓栱則是南方牌科中特有,長方形木板,多雕流空花飾,為純裝飾構件。



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斗栱以坐斗方向及牌科形式可分為一字科,丁字科、十字科、琵琶網形科。蘇州園林中常見一字科、丁字科、十字科,於廳堂建築之中。


以一字科為例,常用於廳堂廊桁之下,亦稱為桁間牌科,正間牌科雙數對稱排列,一般中心距為3寸左右,使得其排列斜角對稱,牌科之間填以流空花飾的墊栱板,分佈均勻,造型美觀。除此之外,梁墊、雲頭競相爭豔,使得這樑上藝術更為豐滿。


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蘇州滄浪亭牌科樣式

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園林建築|北有斗栱,南有牌科


總體蘇州園林中的牌科雖沒有北方建築中的氣宇軒昂,但貴在造型優美,溫婉多姿,且親切脫俗,融入這江南煙雨之中,格外契合。


北方的斗拱,類似那後宮的妃嬪,需要大殺四方,才可獨得專寵。而南方的牌科便如那江南女子一般,知書達理,溫潤如玉,無視那鶯鶯燕燕,安靜做好自己便可。


圖片|部分源自《營造法原》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