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碎片學習忙得團團轉,儘早構建知識體系,讓孩子學習更加輕鬆

現在的家長都十分注重孩子的學習教育,除了自己親自上陣外,利用身邊、網絡上的教育資源也是很多家長常見的選擇,各種輔導班網課一股腦地給孩子安排上,今天聽聽英語課明天學學通識課,孩子因為學習忙的團團轉,家長內心的焦慮也不曾減少。

這樣的學習的效果不顯,反而會徒增父母和孩子雙方的壓力,其實家長在給孩子灌輸知識的時候也要注意,平時的這些課程、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不是太多太雜了。

碎片化學習對早期孩子構建知識體系並沒有好處,博學、雜學對孩子來說要求太高了,儘早地構建知識體系會讓孩子學習更加輕鬆。

孩子碎片學習忙得團團轉,儘早構建知識體系,讓孩子學習更加輕鬆

什麼是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即指將不同知識點系統有序地組合成某類型的知識架構。通過這樣的知識結構人們能達到更好地理解、解決問題的目的。

知識體系和碎片化知識並不矛盾,一個架構型知識就是由大量的小知識部分組成的,從空間上理解,點線面空間就是知識體系構建的過程。

對於個體而言搭建好的知識構架相當於提供了人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工具,結合自己所學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知識體系的有無差別體現在哪呢?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提出的“惰性知識”和知識體系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知識構建狀態,當人腦中的知識始終處於碎片、零散和孤立狀態。

針對於實際問題解決總是片面而緩慢的,缺乏解決的良好對策以及低效是常見的情況。以一道數學題為例,數學題考核的兩個或多個知識點結合,如果只從單一的知識點入手,最終解題也只能完成一部分,題目解不出來,至多隻能拿到步驟分。

孩子碎片學習忙得團團轉,儘早構建知識體系,讓孩子學習更加輕鬆

幼小階段的知識構架

孩子在最初接受教育的時候會汲取大量的知識,這其中包含了生活、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各個方面,因此要儘早地幫助孩子建立知識架構,提升思維能力,以此讓孩子更好地瞭解這個世界。

幼小階段孩子還在大量獲取新的信息來形成自己的世界觀,這時候構建知識體系,未來更多的知識匯入才不至於變得混亂而零散,將新的知識內容不斷吸收進架構之內,讓知識的獲取形成良性循環。

語言知識體系

就如同數學是理科的基礎學科一樣,語言擁有更寬泛的意義,不侷限於學習,語言還是生活的基礎。母語的培養能夠提高語言能力,對情感、思維和人生觀的塑造都有積極意義。

幼小階段的語言學習要注重誦與讀,閱讀是基礎,朗誦是“致用”的實現方式,擁有良好語言能力的孩子不僅要善於閱讀,還要善於表達。

幼小階段的孩子讀的書籍內容程度不會太深,從繪本慢慢倒古詩過渡,通過邊讀邊看的方式來強化讀與誦的聯繫,這其實就是最基礎的語言知識構架。孩子到了小學階段,家長可以讓孩子閱讀《小古文100篇》、《聲律啟蒙》等,這類簡單短小的文字其實都是精華,能幫助孩子形成好的語感。

孩子碎片學習忙得團團轉,儘早構建知識體系,讓孩子學習更加輕鬆

邏輯思維

不管是是哪個領域的知識學習,邏輯思維是少不了的,理科類的學習中邏輯很重要,每個步驟環環相扣,最終才能推導出最終的結果。

同樣的語言類學科中也需要邏輯思維,以一篇作文為例,整篇作文的結構,條理和層次,內容的推進等等都是邏輯思維的一種體現。如果思維混亂條理不清晰,很可能一篇作文下來毫無重點,相反的在清晰的邏輯思維下,一篇作文在不細嚼詞句的前提下能夠讓人產生“通透”的感覺。

通識

通識教育往往涵蓋的面更廣,因此對這類知識要形成體系要求在橫向學習的同時不忘縱向學習。孩子的通識教育好比一本“十萬個為什麼”。

這些為什麼組成了孩子的通識知識,而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梳理,將這些“為什麼”分門別類建立起內在的聯繫。

孩子碎片學習忙得團團轉,儘早構建知識體系,讓孩子學習更加輕鬆

文史哲

隨著學習的深入人們會發現文史哲的內容其實有很大的聯繫,歷史學習中包含地理,文學以及哲學,這方面的內容可以儘早灌輸。

在小學階段孩子就可以開始接觸西遊水滸以及三國了,結合這些經典的時代、作者背景,可以讓孩子對文學經典有更深的瞭解。

有關文史哲的串聯,讀的越多知識體系越成熟也越豐富,在形成知識體系的基礎上不斷壯大知識構架,以此可以達到觸類旁通,以古通今的理想化程度。

孩子碎片學習忙得團團轉,儘早構建知識體系,讓孩子學習更加輕鬆

知識體系構建的前提是閱讀

知識獲取的主要來源是閱讀,當然也有區分,一種是以愉悅心情為主,在閱讀中不帶有強烈的目的性,這樣的閱讀往往寬泛不具針對性,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博學、雜學,這類閱讀所增加的知識也許並不能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至少在幼小階段的孩子是如此。

帶有目的和功利性的讀書能在短時間內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進一步整合或彌補自己的知識體系,比如在考試的時候閱讀材料,先抓住問題的核心。

再回到文中找關鍵詞句為己所用。帶有目的性的知識學習不是壞事,它可以很好的補足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將所學有效地聯繫在一起。

邊讀邊思考

有人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感覺毫無收穫,問題就在於讀的過程中缺乏目的性,或者說沒有帶著問題和思考進行閱讀。

在齋藤孝的《深閱讀》中作者就提到了這個問題,邊讀邊思考,帶著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不是那樣的念頭去閱讀注意力會更加集中,從而實現針對性閱讀,這樣讀完一篇長文或一本書後才能有更多的收穫。

孩子碎片學習忙得團團轉,儘早構建知識體系,讓孩子學習更加輕鬆

由淺入深構建知識體系

知識的學習在起步階段會經歷懵懂、一知半解的階段,這也是很多家長說孩子太小,形成知識體系難的原因,因此我們在強調廣泛學習的同時要注重知識的深入,由淺入深非常重要。

比如打雷閃電的自然現象,孩子會好奇為什麼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呢?這個知識點其實就包含了光速和聲速兩個概念,家長可以從身邊的小事來進行教育,由淺入深地把光、聲在介質中的傳播知識慢慢告訴孩子。

學以致用

在知識的學習中除了要吸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輸出,學生階段所學知識在考試中能派上用場,但是也有家長質疑,這些知識的學習除了應付應試教育用處真的很少,很多家長質疑學習的最大原因在於學無可用。

關於這一點首先要明確的是學習不會無用,無用是個體對學習,知識的應用存在侷限性,最常見的就是外語學習。

孩子碎片學習忙得團團轉,儘早構建知識體系,讓孩子學習更加輕鬆

很多人表示當年學的外語在我之後的人生中再沒有用到過,於是判定學外語沒用。但是要知道還有更多的人每天都在和外文打交道。

知識有用無用是人的侷限性導致而非知識本身無用。在明白了這一點的基礎上,如何學以致用,其實是知識運用發掘的問題,知識學習到了。

是應用於實際還是選擇“荒廢”,又或者所處的環境只會用到某些知識,但是不管是技能、行業還是環境都不會一成不變,掌握更多的知識,汲取新的知識才是立足當下,保持競爭力的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