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爸爸,我只是想要陪伴而已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影《》有個片段: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電影《

》圖片

對此情節,劉啟的飾演者屈楚蕭解釋:“他不是要求更多,就是想要陪伴而已。”(電影裡,吳京飾演的父親劉培強為執行任務17年沒陪伴兒子劉啟,導致兒子產生怨恨。)

吳京則說,劉培強這個角色,讓自己產生了很強的失落感。

他時常想到自己好久沒有回家,錯過了太多兒子成長的瞬間。他也害怕有一天,孩子進入青春期,和他走得越來越遠。

眾所周知,這幾年有了很大的改變。

從前他是拼命三郎,現在只要沒有工作他就主動陪伴孩子。妻子謝楠的微博上,有很多他和孩子的溫馨畫面。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即便這樣一位主動陪娃的爸爸,還是擔心自己的陪伴不夠。因為他了解孩子對爸爸陪伴的渴求,而陪伴越多,孩子才越有安全感,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也越大。

最近,被一個節目嚇到了。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節目中,主持人問了孩子一個兩難問題:“富有但忙碌的父母和貧窮但顧家的父母,你選誰?”

一個小說:“我選有錢人當父母,如果沒有錢,即便再顧家,因為窮,留下的都是不好的回憶。”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真是字字戳心。但這只是節目效果,現實生活中,孩子會怎麼選呢?

《奇葩說》節目組做過一個測試,先是讓幾個孩子挑選最喜歡的玩具,然後問孩子:“玩具和爸爸陪你一天,你選哪個?”

孩子們無一例外,都選擇了爸爸,“爸爸平時陪我的少,我想讓他陪我。”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許多爸爸誤以為管孩子是媽媽的事,自己參與不上,只需要把錢拿回家就好。事實上,對孩子來說,爸爸的陪伴,媽媽代替不了,物質也搪塞不了。

爸爸的陪伴,是對孩子一生最好的饋贈。

被爸爸陪伴長大的孩子,更勇敢更自信

著名的日本是枝裕和的電影《》,刻畫了兩位爸爸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一位爸爸叫良多,是職場精英,每天都加班,很晚才回家。

他幾乎沒有時間陪家人,他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把孩子送進私立小學,上昂貴的面試補習班。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這樣的家庭,物質豐裕,令人羨慕。

但兒子慶多和爸爸的關係並不親密,也沒有爸爸期望的那樣優秀。

他不喜歡彈鋼琴,也無法贏得比賽,但為了滿足爸爸的期盼,一直堅持練琴。

爸爸週末不能帶他玩,他靜靜拍下爸爸的照片,當做陪伴。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當知道出生時被抱錯,要換回原來的家庭時,他也只是縮在被子裡,無聲地隱藏情緒,順從地接受安排。

他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和懂事,讓人心痛。

而《如父如子》裡另外一位爸爸,即慶多的親生父親齋木養育的另外一個孩子琉晴卻不一樣。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相比左邊低頭膽怯的慶多,右邊的流晴顯得更開朗

齋木開著小小的電器店,天性樂觀,他認為,父親是無人能替代的工作,願意把時間慷慨地花在家人身上。

他會陪著兒子琉晴一起玩耍、一起泡澡、一起吃飯談天。雖然經濟上不富裕,但生活卻很豐富。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與慶多相比,被抱錯的琉晴性格爽朗,敢於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做出順應內心的行動。

換回慶多的家庭後,琉晴非常不適應。在“向流星許願”的遊戲裡,他坦然說出“要回家”的願望。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最後,付諸行動一個人勇敢地回到齋木的電器店。

《忙碌的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書提到,爸爸的陪伴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與尊重,幫孩子建立勇敢、樂觀、自信的品格,讓孩子擁有好奇心和學習熱情。

小時,孩子被爸爸好好地愛與陪伴。

長大,孩子才足夠自信,勇於迎接成長路上的挑戰。

爸爸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溫暖的底色。

被爸爸陪伴長大的孩子,人生有更多可能

著名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是獨特的存在,對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無數的研究表明,爸爸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為什麼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影響力這麼大?因為父親的陪伴方式和母親不同。

大學調查了92個家庭,發現母親在照顧和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更傾向於使用孩子熟悉的詞彙,而父親則更多地使用孩子陌生的詞彙和更復雜的句子。

心理學家羅斯帕克跟蹤調查了美國加州390個家庭,發現母親跟孩子玩的方式更模式化,孩子的興奮度較低,父親則更傾向於帶孩子玩激烈的運動,比如摔跤、捉迷藏等,並由此教他們如何協調自己的身體以及控制情緒。

爸爸不會事事都替孩子做,更願意讓孩子自己去做。爸爸和孩子的互動模式,更有利於的獨立性。

著名投資家在接受採訪時說,“父親是我人生最好的禮物。”

他回憶,父親對他既有言傳,也有身教。

小時候做錯事,父親並不責備他,而是給他信心和鼓勵。

他熱愛讀書和投資,也是深受父親影響。10歲時,他第一次在父親辦公室讀到投資類書籍,此後,在父親的鼓勵下,他把辦公室的書看了個遍。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說過:“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在心理認知上,母親代表家庭,父親則象徵這社會。

父親能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向外探索,幫助孩子建立規範和規則,形成高度的自我認同和自信。

爸爸的陪伴,能讓孩子站在父親的肩膀上,學會藉助自己的力量茁壯成長。

有爸爸陪伴的孩子,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爸爸的陪伴,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有些事和陪伴,由爸爸來做更有效

曾經看過一本書,叫《爸爸軍團》。

這意味著,他無法作為女兒的後盾,陪伴她們長大。

他決定,在撒手人寰前指定6位男性好友組成“爸爸軍團”,代替自己做女兒的人生指導。

他和爸爸軍團一起,列出了由爸爸傳遞給孩子更有效的10個財富:

他還寫下了一些希望陪伴孩子完成、能塑造孩子品格的事情: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為什麼一定要找6位爸爸來做這些事?因為有些事,爸爸來做更有效。

孩子的成長,需要媽媽溫暖的懷抱,更需要爸爸強壯有力的臂膀和引領。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忙碌的爸爸,也能有效陪伴孩子

有人說:“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其實,工作和陪伴孩子不是一道單選題,而是一道全選題。

就像電影《》裡齋木對良多所說:“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掙錢養家是工作,陪伴孩子也是父親的職責。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那麼,職場爸爸怎樣才能既把工作做好,又有效陪伴孩子?

“好爸爸養成計劃”發起人教授,給出了幾點建議:

時刻記得孩子更需要你,提高工作效率,推掉不必要應酬和。

每天早起一點,在孩子心情最好的時間,和孩子聊聊天,送孩子上學。每週固定與家人共進晚餐,在餐桌上把時間交給孩子,仔細聆聽他們的事情。

把孩子的重要活動放進日程表,儘量參與孩子的重要時刻。比如生日會、運動會、比賽等,表達對孩子的愛與尊重。

不時為孩子創造一些小驚喜,比如看電影、郊遊等,營造快樂的家庭氛圍。每當忙完一段時間,不要忘記帶全家人去度假。

吳京被“兒子”刺痛:我跟他沒什麼好說的

提前告知孩子出差原因,讓孩子瞭解爸爸的工作,給予孩子尊重的感受。出差的途中,保持和孩子的溝通和分享。

與年齡稍大的孩子,可以玩尋寶遊戲。爸爸預先藏好孩子喜歡的禮物,出差期間,每天給孩子一條線索,讓孩子去尋找。這對孩子來說,是很酷的體驗。

常言道,父愛如山。

父親的愛不應僅僅體現在努力工作,只留給孩子山的背影。

父親的愛更應該是給孩子有質量的陪伴,給予孩子笑臉,溫暖孩子內心,照亮孩子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