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為什麼要“笑”?

最近的一些國外研究發現,大多數人拍照微笑並不是出於本意或者自然流露(即“假笑”),它們更多是社會傳統和文化強制下的產物——這本質上同見到讓你很不爽的客戶還要強顏歡笑是一個道理。

拍照為什麼要“笑”?

在合照中,你如果行使“不笑”的權利,會被看成一個“異類”,你無疑會受到攝影師甚至周圍人的指責,原因是你向鏡頭展現了一張“真實”的臉。

我的母親總是要求我把朋友圈不笑的照片換掉,換成笑臉的。當我不笑時,我總被問道:“你有心事嗎?”,或者“你有抑鬱症?”,此時我只能無語詞窮,這就是我平時的臉啊。我一直堅信:未來的考古學家在研究我的照片時肯定會把我當成一個“正常”的人。

當然,我理解人們為什麼會笑。笑象徵了樂觀、友好和愉悅。經常笑的人往往更易接近,更有吸引力,笑對我們無疑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但這恰恰是我為什麼不喜歡刻意微笑的原因:我喜歡微笑,因為我喜歡自然流露出的笑容背後所代表的情感與意義。假笑對我有什麼意義?

自然的、發自內心的微笑往往是短暫的,稍縱即逝。它們是內心喜悅、友好與感謝的下意識流露。“真實”的微笑太珍貴了。而沒有情感的刻意微笑往往再容易被察覺不過,只會被當作一種習慣性的姿態。

那麼,拍照時究竟為什麼要笑?這個習慣從何而來呢?

這個問題最直接的答案會是:自從生下來,我就被告訴拍照時要笑。即使當時剛剛失戀,我也要笑。

但最初人們拍照時是不笑的。

我們如果觀察十九世紀時期的照片,會發現照片中沒人會笑。因為早期的相機需要相當長的曝光時間。拍攝一張照片多則十幾分鍾,少則幾分鐘。全程保持微笑該需要多大的體力和毅力。而隨著相機技術的發展,曝光時間被縮減到數秒範圍內,人們也就無需長時間保持一個表情。

拍照為什麼要“笑”?

過去牙齒護理與醫療技術的落後或許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現代牙醫學廣泛普及之前,沒有很多人願意向別人展示他們發黃與腐壞的牙齒。

更重要的是,最初照相這件事其實被人們視為一種快速的“繪畫”方式。繪製肖像當然是一件嚴肅的事。而且當時拍肖像照即使對富人仍是一項比較奢華和珍貴的行為。因此達官貴人們表現地“一本正經“,希望藉此給人們留下一種莊嚴的、優雅的氣質,而不是輕佻的笑。而當中產階層接觸到肖像照時,板著臉照相的習慣和“規矩”已經被上層貴族們確立,中產們不假思索地沿襲了下去。

那麼拍照保持微笑的風氣又是如何形成?

隨著二戰後消費主義在全世界迅速蔓延,相機逐漸成為大眾消費品,拍照保持微笑逐漸成為一種風尚。而柯達或許是這股風氣的“罪魁禍首”。在營銷過程中,柯達一再強調如何幫助消費者永久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時刻——例如在度假、畢業典禮或婚禮上那些讓我們由衷感到喜悅進而發自內心微笑的時刻。

然而幾十年以來,人們逐漸把這些特定的心情時刻與我們的日常拍照(哪怕當時心情不佳)混淆起來。這也或許是人們的一種“虛榮”心理在作祟——時刻保持微笑,讓別人知道:我現在很好,不要讓別人知道我現在生活事業不順心,就好像大多數人都希望在朋友圈展現出一種積極、幸福的狀態。

能夠在拍照時“製造”出迷人的、自然的(雖然只是看起來)微笑的只有一部分人,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拍照微笑的風氣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是麻煩事,相反還為其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魅力的好機會。而對於剩下的一部分人,拍照往往會向別人暴露出一些“不好”的品質——如果保持微笑,往往會被認為笑得太假,做作,或者直接暴露一些五官方面的缺點;如果不笑,直接會被認為太自我、自負、不合群。

當然,我並沒有說拍照微笑就是一種不好的風氣,可如果這種微笑是一種真實流露會不會更好?然而問題是真實的自然的微笑並不能隨時創造出來。拍照時說“茄子”製造出來的無非是一種假象,僅此而已。

世界頂級的肖像攝影大師們似乎早就意識到了這點。如果看下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iebovitz)、尤素福·卡什(Yousuf Karsh)或者理查德•阿維頓(Richard Avedon)的作品,你會發現微笑在他們的作品中並不常見,就像微笑在真實生活中也並不常見一樣。作品中人物表情均為其個性的最真實的流露,即使有些人看起來有些心事重重或者憂傷,但這就是對他們個性和心情狀態的最真實寫照。每個人生來就固有一些氣質,優秀的照片是展現它們,而不是改變它們。

拍照為什麼要“笑”?

當然我們不是尤素福•卡什也不是理查德•阿維頓,但我們可以在平時拍照時拍下親人朋友們自然流露出的最真實的狀態,而不是一再要求別人笑笑。

回想下拍照文化的由來,最初的貴族肖像照文化影響到大眾,讓他們拍照時保持嚴肅;而戰後品牌營銷、流行文化和大眾壓力眾多因素導致了今天拍照微笑習慣的形成。外部文化和環境的影響是關鍵因素。未來一百年裡,可以預見的是社會文化和環境的變化將越來越快,誰又不能保證到了2100年,拍照保持微笑會被認為是一個被人恥笑的老土行為,而到了2200年,拍照微笑的這股風潮可能又會再次迴歸。

說遠一點,人生七八十年對個人可能比較漫長,可是同歷史相比又何其短暫。當一些事物和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流行開來,成為一成不變的風氣,我們往往會想當然地認為這就是原有的或者應該有的樣子,這無疑會大大限制我們的思維。所以下次拍照你媽讓你說“茄子”時,你知道該怎麼做了。

拍照為什麼要“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