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5°讓路法談保險銷售中“好產品就該讓身邊的人都來買”

今天是週六,下週大娃將面對他求學生涯的第一個學期期末考,於是跟太太商量了下早上帶孩子去奧園廣場玩了一上午,下午上完最後一節美術課。晚上吃完飯洗完澡,開始碼下開通頭條號的第二篇文字。

最近這幾天,朋友圈特火的一個現象是,一個45°讓路法的視頻佔據了大半個朋友圈。其實這本身是個好事,我用百度搜了下關於這個問題有88萬條結果,證明全國人民確實對這個問題挺上心的。但是我仔細想了下,不對啊!按視頻的方法給救護車消防車等執行特殊任務的特種車輛讓路這是一個公民的基本義務,這沒錯。但是問題是,現實複雜的交通情況不可能像視頻中模擬的一樣理想啊,試想小汽車轉個45°讓路還有點可能,而且還是在道路不是非常擁堵的情況下每臺車前後都有足夠的騰挪空間這方法才有可能,如果遇到前面堵車的大貨車公交車大卡車,壓根不現實啊。所以,轉發這視頻的人,從出發點來講是沒錯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真正的現實可能給每一個心存善念的人一個狠狠的耳光。

從45°讓路法談保險銷售中“好產品就該讓身邊的人都來買”


從45°讓路法談保險銷售中“好產品就該讓身邊的人都來買”


從這角度,我想起了這麼多年保險營銷裡面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我們公司的保險這麼好,所以我們應該把這麼好的東西分享給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所以,這麼好的產品我們要讓身邊的人都來買。

這邏輯有沒有毛病?可能很多人會說沒毛病啊,既然國家政策也一直在鼓勵商業保險發展鼓勵老百姓買保險,那好的保險產品就應該讓身邊的人都買起來啊,老鐵沒毛病啊!好,那我們換個說法哈,既然藥店的藥都是好藥,每一種藥都能治療一種乃至好幾種病症,這麼好的藥,我們是不是都要分享給身邊的每一個親戚朋友呢?是不是應該直接一袋一袋的讓我們的親戚朋友來買各種藥店的好藥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為什麼保險公司所謂的好產品就一定要讓每一個身邊的親戚朋友買起來呢?

前段時間我一個鄰居讓我幫她做家庭保單年檢,理由是她先生因腰椎病住院了,然後當她去某大型保險公司申請理賠的時候,她驚奇的發現,她家從02年開始每年繳納3萬多的保費竟然無法報銷她先生那點住院費用。我幫她仔細的做了保單年檢後,發現她這麼多年繳納了幾十萬的保費基本都是分紅年金跟萬能產品,他先生唯一的一份醫療保險是一份1萬額度的意外醫療保險,而且已經失效十幾年了。對此她憤怒無比,當時那個做業務員的親戚口口聲聲說好的各種保障全部子虛烏有,所謂的“理財”型保險收益也是差強人意。而且她跟她先生現在都四十多歲這幾年也陸陸續續身體有些問題,如果現在再買重疾或者醫療保險不僅保費高而且很多保險公司會除外而且很有可能延期或者拒保。

這種情況其實不是個案,就這是我為什麼會提的問題:公司好的產品就一定是身邊每一個親戚朋友必須人人購買的?這顯然混賬邏輯。首先,產品的好壞是必須跟整個行業做橫向對比以及跟過往的產品做縱向對比,這本身就非常考究一個保險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好壞姑且兩說。保險,只是眾多金融工具中的一個系列而已,只有合適客戶個人情況,家庭財務狀況,家庭風險構成等諸多因素的產品才是合適的保險工具。

做個簡單的總結,每一個轉發45°讓車法的人都是心存善念的人,每一個想著讓身邊親戚朋友都擁有保障的保險從業者都是有善心的人。但是,現實往往很複雜,好心做壞事的事情還少麼!我們千萬不能做一個行惡之人,但更不能因為自己的專業侷限跟知識侷限而好心辦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