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眼中的濟慈上人

(竇文婷/河南省榜書藝術協會藝海編輯部主任)

我們眼中的濟慈上人

  濟慈上人,許昌建安人,1980年6歲時在趙樸初老居士的見證下出家,1994年南華禪寺具足三壇大戒,1999年在圓山大和尚駕下增戒。上人曾四度掩關閱藏,於賢、臺、性、相、律、淨、密、禪等各宗皆有甚深體悟,系中國佛教淨土宗、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南山律、漢密宗傳人,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中國洪佛寺重興法主,河南省方城大乘山護國普嚴禪寺首座,安陽會福禪寺首座。

  濟慈上人繫心理學、書法學、法學、佛學四科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一級心理諮詢師,現任: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辦公室專家成員,司法部預防犯罪研究所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室副主任委員,中華宗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華佛教書畫院副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科研界別書畫院副院長,河南省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動領導小組顧問,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家成員,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兼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會人間佛教委員會創會會長,河南省榜書藝術協會創會會長,河南省華夏旅遊書畫院副院長,河南省風水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河南佛教學院教授法師,臺灣南華大學客座教授,臺灣覺風佛教藝術學院客座教授,馬來西亞大馬佛教大學名譽博士客座教授,尼泊爾藍毗尼佛教大學榮譽博士客座教授,四川南江縣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河南夏邑縣佛教協會副會長,許昌僖牙寺法主,四川龍華寺監院。

我們眼中的濟慈上人

  濟慈上人悲願宏深,以“三願”大乘人間佛教精神,熱心支持社會公益慈善事業,關注“留守、流動”兒童入學難和“空巢、重大家庭變故”老人生活難等問題,創辦了慈善兒童院、養老慈善院、濟慈希望小學等,數十年如一日地投身於賑災濟貧、施藥治病、幫助弱勢群眾、扶孤助殘等善行之中,慷慨解囊,整合資金92.587 萬元資助229名貧困生,向國內外受災地區捐贈書法作品及現金高達2600萬人民幣,彰顯人文關懷,傳遞慈悲智慧,弘揚慈善精神,體現了“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精神。濟慈上人2009年當選第三屆國際慈善家,2010年文化部授予“德藝雙馨”書法藝術家,2010年司法部授予“青年法學家”,曾兩度榮獲共和國經濟建設功勳人物。

  濟慈上人是海峽兩岸文化和平推手,先後多次赴臺灣舉辦佛幡加持吉祥會、海峽兩岸“三願吉祥文化”交流座談會等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為增進兩岸民眾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促進兩岸和平作出了積極貢獻。

我們眼中的濟慈上人

  濟慈上人自幼書法師從趙樸初先生、啟功先生習書,克服左眼失明、右眼高度近視散光諸多困難,以無案展字懸空顫書之書技,獨闢蹊徑,卓然成家,尤其是上人獨創的“造像佛幡、傳統合體字、陀羅尼能量合體字”書法藝術,填補了中華綜合合體字書畫文化的空白,豐富了中華合體字創作技法,被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居士和布赫先生、谷牧先生、啟功先生雅稱為“九龍懸顫體書幡”。

我們眼中的濟慈上人

  陀羅尼合體字早在我國南北朝時期,就有義學大師律宗五祖大覺慧光律師創作,陀羅尼合體字匾額專門稱之為祈願“國運昌隆不起戰爭、不受自然災害”的咒幡,當代僅有曹洞宗泰斗智嚴老和尚書寫過六字大明咒合體字。濟慈上人將諸佛菩薩心咒真言創作成合體字,特別是上人根據佛經記載,以抽象的書法線條造型,塑造出諸佛形象,被稱之為“濟慈書法造像藝術”——“字”如“畫”,即是“佛像”,實名“佛寶”;抽象創作佛幡就如造佛像,造像者,實為國家祈福、為世界祈福,其功德不可思議。法師的《龍》、《道》、《舞》、《虎》、《易》、《佛》等榜書書法作品,多次作為國禮,為莊嚴國土及祖國的外交事業做出了貢獻;其書幡作品、書法作品被世界和平聯合總會、法國羅浮宮、新加坡文殊圖書館、臺北市議會圖書館、北京人民大學、清華大學、鄭州大學、河南省圖書館、馬來西亞大馬佛教大學、新加坡南洋商報社、臺灣南華大學、北京人民會堂及諸多名寺叢林、企業、社團所收藏。上人的書法以樸老、啟功兩家為宗,筆墨閒逸,氣勢樸拙,意境沖淡,精神勁健,正所謂人品、書品相輔相成,佛法、書法相映生輝。

  在2011年北京“傳統文化復興·名家高僧”書畫藝術座談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彭佩雲老先生對濟慈上人書法評價為:“骨氣深穩、體兼眾妙,精能之至”。中央統戰部原常務副部長萬紹芬老先生的評價為:“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回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意大利佛教會創會長老、世界僧伽學會執行長智勇法師對濟慈上人書法評曰:“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臺灣中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先生對濟慈上人的書法評價是:“高雅是藝術本身應有的素質,書法本身需要高雅,高雅並不違背大眾的需要,大眾需要高雅,在高雅當中提高大家。濟慈上人對書法藝術反對淺薄、平庸與低俗,追求高雅境界,是兩岸書界和佛教界的大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