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中的济慈上人

(窦文婷/河南省榜书艺术协会艺海编辑部主任)

我们眼中的济慈上人

  济慈上人,许昌建安人,1980年6岁时在赵朴初老居士的见证下出家,1994年南华禅寺具足三坛大戒,1999年在圆山大和尚驾下增戒。上人曾四度掩关阅藏,于贤、台、性、相、律、净、密、禅等各宗皆有甚深体悟,系中国佛教净土宗、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南山律、汉密宗传人,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中国洪佛寺重兴法主,河南省方城大乘山护国普严禅寺首座,安阳会福禅寺首座。

  济慈上人系心理学、书法学、法学、佛学四科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现任: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办公室专家成员,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室副主任委员,中华宗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佛教书画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科研界别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顾问,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成员,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兼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人间佛教委员会创会会长,河南省榜书艺术协会创会会长,河南省华夏旅游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风水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河南佛教学院教授法师,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台湾觉风佛教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马来西亚大马佛教大学名誉博士客座教授,尼泊尔蓝毗尼佛教大学荣誉博士客座教授,四川南江县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河南夏邑县佛教协会副会长,许昌僖牙寺法主,四川龙华寺监院。

我们眼中的济慈上人

  济慈上人悲愿宏深,以“三愿”大乘人间佛教精神,热心支持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入学难和“空巢、重大家庭变故”老人生活难等问题,创办了慈善儿童院、养老慈善院、济慈希望小学等,数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赈灾济贫、施药治病、帮助弱势群众、扶孤助残等善行之中,慷慨解囊,整合资金92.587 万元资助229名贫困生,向国内外受灾地区捐赠书法作品及现金高达2600万人民币,彰显人文关怀,传递慈悲智慧,弘扬慈善精神,体现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精神。济慈上人2009年当选第三届国际慈善家,2010年文化部授予“德艺双馨”书法艺术家,2010年司法部授予“青年法学家”,曾两度荣获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人物。

  济慈上人是海峡两岸文化和平推手,先后多次赴台湾举办佛幡加持吉祥会、海峡两岸“三愿吉祥文化”交流座谈会等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为增进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两岸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眼中的济慈上人

  济慈上人自幼书法师从赵朴初先生、启功先生习书,克服左眼失明、右眼高度近视散光诸多困难,以无案展字悬空颤书之书技,独辟蹊径,卓然成家,尤其是上人独创的“造像佛幡、传统合体字、陀罗尼能量合体字”书法艺术,填补了中华综合合体字书画文化的空白,丰富了中华合体字创作技法,被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居士和布赫先生、谷牧先生、启功先生雅称为“九龙悬颤体书幡”。

我们眼中的济慈上人

  陀罗尼合体字早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就有义学大师律宗五祖大觉慧光律师创作,陀罗尼合体字匾额专门称之为祈愿“国运昌隆不起战争、不受自然灾害”的咒幡,当代仅有曹洞宗泰斗智严老和尚书写过六字大明咒合体字。济慈上人将诸佛菩萨心咒真言创作成合体字,特别是上人根据佛经记载,以抽象的书法线条造型,塑造出诸佛形象,被称之为“济慈书法造像艺术”——“字”如“画”,即是“佛像”,实名“佛宝”;抽象创作佛幡就如造佛像,造像者,实为国家祈福、为世界祈福,其功德不可思议。法师的《龙》、《道》、《舞》、《虎》、《易》、《佛》等榜书书法作品,多次作为国礼,为庄严国土及祖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其书幡作品、书法作品被世界和平联合总会、法国罗浮宫、新加坡文殊图书馆、台北市议会图书馆、北京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省图书馆、马来西亚大马佛教大学、新加坡南洋商报社、台湾南华大学、北京人民会堂及诸多名寺丛林、企业、社团所收藏。上人的书法以朴老、启功两家为宗,笔墨闲逸,气势朴拙,意境冲淡,精神劲健,正所谓人品、书品相辅相成,佛法、书法相映生辉。

  在2011年北京“传统文化复兴·名家高僧”书画艺术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佩云老先生对济慈上人书法评价为:“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中央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万绍芬老先生的评价为:“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意大利佛教会创会长老、世界僧伽学会执行长智勇法师对济慈上人书法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台湾中国国民党主席吴敦义先生对济慈上人的书法评价是:“高雅是艺术本身应有的素质,书法本身需要高雅,高雅并不违背大众的需要,大众需要高雅,在高雅当中提高大家。济慈上人对书法艺术反对浅薄、平庸与低俗,追求高雅境界,是两岸书界和佛教界的大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