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近日,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的一段采访上了热搜,暴露了中国父母的教育焦虑。

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他说:“社会若只有精英才有前途,会迫使父母不顾自己和孩子的条件,想方设法把孩子变成精英。但人人成为精英是不可能的,愿父母让孩子自主选择。”

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放眼周围,教育焦虑似乎成了父母的「标配」,就像热播剧《小欢喜》里的剧情,简直真实还原。那些高考时的家庭冲突,以及对孩子苦口婆心的教导,都反映出父母处于教育焦虑中的心态——不许孩子输。

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无论是恨铁不成钢的童文洁,还是寄希望于孩子的宋倩,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孩子先冲再说!剧中孩子在冲,现实中的孩子也在冲。

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假期一到,孩子就各种补习,本可以休息放松,接触外界,却被父母“再不学就会落后”一句话给剥夺。临近开学,父母的冲劲更是只增不减,多地出现父母为让孩子提前预习,而疯抢下学期课本的新闻。他们一刻不松懈,也要求孩子一步不停歇,只盼孩子不落人后。

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

孩子人生自己做主,父母应是孩子人生路的引导者,而非领头者;应尊重孩子的失败,而非不许孩子输。可面对教育焦虑,多数父母都选择了后者。赢在起跑线,却输在父母的期望里

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孩子抢跑,能一直领先吗?

有媒体就报道过武汉一个「神童」的故事。

•半岁开始学习,母亲5年内狂砸12万报了17个补习班

•每天学到晚上9点回家,每周仅休息半天

•5岁时已学完小学二年级课程,小托福考了全国前三

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很多孩子还没学会走路,他已投入学习,可见在同龄人里起点有多高。父母的高投入,让他一年级就成了尖子生,虽满足了最初的期望,却让孩子丧失学习的真正乐趣,硬生生被逼得疲惫不堪。到了二年级,他开始不写作业,上课走神,甚至厌学,逐渐「溺死」在父母的期望里。

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看到这不禁想问:父母费心费力地不许孩子输,到底为何?

面对学校和社会的激烈竞争,担心孩子被人比下去,被社会淘汰,便「推」着孩子向前,能早就早,盼孩子永远赢在人前。不知不觉,孩子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大人的竞争。父母传递给孩子的焦虑不是爱,是附加的压力。

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音乐才子周杰伦,少年时仅唱歌弹琴拿得出手,文化课几乎全挂,可母亲从没责骂过,反而鼓励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了母亲坚定不移的支持,他虽不像别人成绩优秀,却在童年里充分发挥天赋,靠才华在华语乐坛闯出了一片天,走上更精彩的人生路。

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郑渊洁说:“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那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待孩子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每个人各有天赋,也有不同的时间表去摸索和成长,父母要明白:孩子何时起步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走多远。

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让孩子做自己,父母应学会:

1.不拿孩子去比较

“很多父母都被社会的平均值所绑架,常拿孩子作比较,这容易让他失去学习兴趣,人都是生而好学的,成绩重要但不主要,主要的是「好学」、「会学」,引导孩子接受和相信自己。”

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世上没有笨孩子,只要父母正视孩子的每次进步,引导得当,孩子的才智都能被激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即使世界上所有人都瞧不起您的孩子,父母也要眼含热泪地凝视他,欣赏他,激励他,永不放弃!”

孩子们天生不同,但差异≠差距。欣赏和肯定孩子,比孩子的现在和从前,每次进步都是在靠近成功。

复旦教授谈中国父母教育焦虑症:不许孩子输,到底好不好?

早教专家林怡曾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也有其注定的人生方向,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生路漫漫,路有弯有直,不管怎么走都看得到风景。不妨放宽心,让孩子自己选择。愿父母不再害怕孩子“输”,而是相信孩子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