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來:這些年我看到的所謂區塊鏈……

李笑來:這些年我看到的所謂區塊鏈……



1

第一次聽到”區塊鏈“這個詞的時候,你反應過來它究竟是什麼意思了嗎?

“區塊鏈”是 Blockchain 的直譯。對每個人腦子中的中文處理系統來說,這三個字放在一起全然無法產生任何有意義的意味。“區塊”,從來沒聽說過的東西,再加上一個“鏈”,於是,自然而然地天空中飄蕩著十億頭霧水……

學過英語的人,99% 會掉進全世界所有學外語的人都同樣會掉進去的陷阱:

無論什麼詞,最多隻知道那個詞在詞典裡的第一個意思……

都認識 fin 知道它的第一個意思 1)鰭,但不知道那也是 3)散熱片;都認識 condition 1)條件,但不知道 4)疾病);都認識

school,但可能並不知道這個詞還可以常做量詞使用,a school of fish…… 嗯,如果這連續三下都沒有擊中你,那你真的很厲害了!

Block,詞典裡的第一個意思是:

1)大塊,方塊

這個詞在詞典裡第六個意思和第八個意思:

6)一批、一套、一組……(量詞)8)(出版)印版

a block of information,就相當於是“一組消息”。

在比特幣白皮書中,block 這個詞的用法,肯定不是 1),而是 6)和

8):

The solution we propose begins with a timestamp server. A timestamp server works by taking a hash of a block of items to be timestamped and widely publishing the hash, such as in a newspaperor Usenet post.本解決方案起步於一種時間戳服務器。時間戳服務器是這樣工作的:為一組(block)記錄(items)的哈希打上時間戳,而後把哈希廣播出去,就好像一份報紙所做的那樣,或者像是在新聞組(Usenet)裡的一個帖子那樣。

“… such as in a newspaper”,簡直就像是刻意放在那裡的例句解釋一樣。

block 當作量詞使用,是“批、套、組” —— 在這裡取“組”,一紀錄。那麼,這些記錄item)是什麼呢?在比特幣系統裡,就是每一筆轉賬記錄。所以,一個 block 裡面記錄的其實就是一組轉賬記錄,那它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本賬簿

。比特幣系統大約每十分鐘生成一本賬簿,而後,這些賬簿要被鏈接(chain)起來,形成總賬……

所以,“區塊鏈”要是這樣翻譯可能更容易被廣泛理解:

  • block: 子賬簿……
  • blockchain: 賬簿鏈(或者乾脆簡單明確的“總賬”)

這樣翻譯的好處是“所有人都可以瞬間理解了”…… 這樣翻譯的副作用是,“區塊鏈”顯然比“賬簿鏈”更加不明覺厲 —— 通俗易懂的效果之一就是反正不牛屄麼。所以,在我看來,這個詞還不如不翻譯,就那麼直接用,直接說 blockchain,也挺 OK 的。

如此說來,支撐比特幣系統的技術,只不過是一個電子賬簿技術。只不過,它使用了分佈式網絡、加密算法、共識機制等技術和原理的組合,使得這種電子賬簿 1無法篡改

2公開透明。這樣的電子賬簿,在比特幣之前並不存在。如何做到的,請自行閱讀比特幣白皮書(英中對照版)。

面對任何搞不懂的東西,人們普遍的反應是胡亂聯繫、扯上無數烏七八糟的東西…… 當任何一個很多人搞不懂的東西出現之時,馬上就會有一群人跑出來炮製出各種似是而非的“專有名詞”以便被認為是“專家” —— 還別說,這一招還真是屢試不爽。

所以,其實你很容易分辨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搞明白了比特幣究竟是怎麼回事兒…… 只要他跟你談哲學、談經濟學、談心理學、談政府關係 —— 你就知道了,此人在這事兒上就是個錘子。任何人都不可能無所不知,所以不知道並不可恥。但這個錘子非要向你證明他是專家,那麼他就是個騙子。至於那些動不動談信仰的,只能是傻子。

區塊鏈技術,說白了,一點都不高深麼!它就是一個分佈式自主管理電子賬簿技術,用它做出來的電子賬簿,無法篡改、公開透明。

比特幣是這種電子賬簿技術的第一個應用。在這樣一個無法篡改、公開透明的電子賬簿系統上,中本聰實現了一個無需第三方中轉或仲裁,交易雙方可以

直接相互轉賬的電子現金系統。



2

一個電子賬簿系統或者技術,與“去中心化”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呢?不可篡改、去中介,是目的;使用“分佈式技術”,或者“去中心化方式”,只是實現這個目的手段

目的和手段,哪個是重點呢?很顯然,目的才是重點,不是嗎?整天拿“去中心化”說事兒的,都跑偏了 —— 但,都偏得很爽,顯得激進、顯得激烈、甚至顯得壯烈,是很多人的願望。

無論是“分佈式技術”,還是“去中心化方式”,都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而已,它們並非無所不能 —— 不信你“做出一個家用分佈式冰箱”,或者“用去中心化方式冰鎮一下啤酒”試試?

發現個“新東西”,就希望它無所不能,只是沒見過世面的表現而已。



3

從 2008 年年底中本聰發表比特幣白皮書開始算起,十年過去了。

絕大多數人依然沒弄明白比特幣是什麼東西,但已經“懶得質疑”它了 —— 在起初的十年之中,比特幣“被死亡”無數次。

經歷幾個週期之後,比特幣價格從 2017 年年底時的接近兩萬美金跌倒 2018 年下半年的六千美金,雖然是”暴跌“,但全球所有媒體都不再發表諸如”比特幣泡沫已經破裂“、”比特幣這次終於走到了盡頭“之類的文章了。

在 2011 年到 2017 年期間,我在任何公開場合,都講比特幣稱為”尚需時間考驗的偉大社會實驗“。現在,已然運行了十年以上的比特幣系統,可以不再被當作”實驗“處理了,我認為它很成功。



4

有些人認為比特幣沒價值,除非它有足夠多的應用(或稱”應用場景“)—— 那就讓他們繼續如此認為去罷。沒必要去說服。

一個建立在新型電子賬簿技術之上的電子現金系統,它的應用是什麼呢?轉賬,是這種現金幾乎唯一的功能,那麼轉賬也是這種現金的唯一應用…… 不是嗎?

試問,你每天如何應用人民幣?要麼不用,要麼轉賬。

事實上,全球範圍內,倒閉了一批之後每每有冒出來新的一批,這些年前後出現了十多萬家比特幣(及其其他類比特幣資產)交易所 —— 交易所,在我看來,其實是比特幣最大的應用,也是轉賬這個唯一應用的延伸而已。

還要怎樣呢?



5

除了用來轉賬之外,其實比特幣還可以有另外一個類型的衍生應用 —— 只不過,也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堅決不用!

實際上,從最初人們就可以把比特幣系統當作一個低成本不可篡改數據庫使用。

在此之前,人們所使用的數據庫系統,有四個最基本的操作,用這四個操作的各種組合去完成人類幾乎所有對數據處理的需求,被稱為 CRUD

  • Create 創建
  • Read 讀取
  • Update 更新
  • Delete 刪除

由於比特幣所使用的電子賬簿技術(也是一種數據庫)是不可篡改的,所以,這種新型的數據庫只有兩種操作,也許可以被稱為 WR

  • Write 寫入
  • Read 讀取

由於之前沒有用過這樣的“數據庫”—— 甚至,那些慣用了 CRUD 數據庫的人會覺得這乾脆是個殘疾數據庫 —— 所以人們在這方面缺乏想象力,想不出這東西有什麼用。

其實,在很多場景下(當然不是所有)我們需要這樣的數據庫。

隨便舉個例子,出生證明就是個很好的應用實例。現在的出生證明就是一張紙,記錄者父母姓名及其身份證號碼、孩子的出生年月日,了不起再加上一個腳爪子印記…… 在信息只不過是由這些構成的時候,不可篡改、公開透明好像也沒那麼重要。然而,將來的出生證明很可能還要包含父母的 DNA 信息,孩子的其他生物特徵之類 —— 想象一下吧,試管嬰兒與代孕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下一代人為了避免近親婚姻是不是必需一個這樣的數據庫?要不可篡改,要在有隱私保護的情況下能夠讓被授權的人查詢,不是嗎?

這樣的一個數據很必要。它也並不大,反正全球人口全部登記上去也不過五十億條;只要登記對了,每個人這一輩子不需要登記第二次;每年增加數量也不是指數級上升,增長率相對並不高…… 實現這樣的一個數據庫,並不複雜啊,開發一條比特幣側鏈就夠了,成本極低,維護起來非常方便……

可全球那麼多程序員堅決不這麼用,為什麼呢?最可能的解釋是,這麼幹首先無利所圖,其次,也是更主要的:這麼幹顯得非常不牛屄!



6

有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需要“更好的比特幣”嗎?

答案是不需要 —— 因為它是軟件,理論上是可以升級的。

中本聰的比特幣方案,是個非常精巧的電子現金解決方案,精巧到無可挑剔的地步……

不完美的是人腦、人心。

這是我的個人見解,拒絕討論:

比特幣很可能真的需要擴容

可為什麼後來“註定”被分叉了呢?有個很尷尬的問題:

長期以來,比特幣的核心維護者(當然只能是程序員),在比特幣一路瘋漲的過程中並沒有賺到錢……

箇中的原因就不去分析了,但另外一個同時存在的現象造成了這些程序員與另外一方的矛盾:

比特幣瘋漲的過程中,大批人賺到了很多錢,主要有兩種人:
  • 礦機制造商
  • 屯幣者

後者往往表現得無所謂,因為他們雖然受益匪淺卻從來都是被動的存在。

前者不同,他們是“利益攸關者”(按照 Nassim Nicholas Taleb 的話來講,They have skin in the game.),所以,他們有升級軟件的強烈動機 —— 不管他們的解決方案是否真的靠譜,看到問題就像馬上解決,是所有利益攸關者的本性。

程序員不一樣,一方面他們並非利益攸關者,賺也沒賺到多少,幹嘛關心有什麼損失?而另外一方面,他們更可能是更嚴謹、更小心的 —— 他們的確深入瞭解所有系統工程的實際複雜程度。

於是,分歧出現,直至出現分裂,最後乾脆分叉…… 分叉出來的是好東西嗎?難說。有意義嗎?好像意義不大,因為比特幣還是那個比特幣,“利益攸關者”的目的也達到了 —— 他們炮製出來了一個對他們來說更加利益攸關的東西,至於是不是好東西,顧不上了。



7

對比特幣其它方面的改進有必要嗎?

很多改進不僅是沒必要甚至是愚蠢的。

比如,萊特幣(Litecoin)對比特幣的改進是,確認時間縮短到 2.5 分鐘,這事兒有意義嗎?沒意義。因為 2.5 分鐘從人的角度望過去卻是比 10 分種短多了,但從機器和系統的角度望過去,這是沒區別的事兒,或者準確地講,沒有量級上的區別,就好像 0.0000001 和 0.0000004 都約等於零一樣。

當然,很多傻屄是想不明白這麼精巧的道理的,所以,他們還是會去買…… 不僅有人買,還有很多人買 —— 別以為沒用的東西就沒有人信,算命都沒用,但信之者眾,你沒見過?

萊特幣是這麼多年來,眾多“山寨幣”中最長命的一個,比特幣漲,它就跟著漲,因為那句宣傳語“比特幣是金,萊特幣是銀”。嗯,感覺炒銀的和炒金的沒啥區別呢……

所以我才經常慨嘆:

傻屄的共識也是共識 —— 不一定生成價值,但很可能生成價格呢!

見怪不怪。

迄今為止,我個人並沒發現有什麼“更好的比特幣”,雖然有幾個“有意義的發行版”,比如 Zcash 和 Dash —— 對比特幣的匿名性進行一定的補充,我認為是有一定意義的。



8

我不認為以太坊(Ethereum)是山寨幣 —— 因為它確實有創新之處,也確實解決了個實際問題。

以太坊的野心很大,它不再滿足於自己“只是一個賬簿”,它想成為一個”分佈式計算機“ —— 概念好像比”數據庫“大多了!

1994 年出生的俄裔加拿大小夥 Vitalik Buterin 想要實現的是個圖靈完整的分佈式操作系統

很酷。

更讓人感到不明覺厲的是他提出的概念“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 人們就是這樣,又一次為了一個“新東西”亢奮,又一次覺得這個新東西一定能改變一切

!人類總是這樣很傻很天真。

凡事兒說白了之後就沒有了神秘感,沒有了神秘感,就沒有了興奮與刺激…… 可惜。

智能合約是什麼呢?其實吧,很簡單:

所謂的智能合約,從另外一個角度望過去,就是寫入了不可篡改的電子賬簿中的,可執行,但不可篡改的程序代碼而已。

不可篡改的數據庫,並非適用於所有的場景;那麼不可篡改的程序代碼呢?同樣並非適用於所有場景,這很容易理解吧?

舉個例子。

你想寫個兩個人拋硬幣賭博的遊戲,這個完全可以用“寫入了不可篡改的電子賬簿中的,可執行,但不可篡改的程序代碼”(即,所謂的“智能合約”)完成。

然而,如果你想寫個兩人玩德州撲克的遊戲,就麻煩了…… “不可篡改”本身只在“不能作弊”這方面有用 —— 你想啊,你的程序要保證雙方互相不知道對方手裡的牌!都公開透明瞭,這事兒操作不了,不是嗎?你說那不能加密嗎?能啊,但加密解密的代碼不還是公開透明的麼?好像挺麻煩呢……

不過,對以太坊最大的正面評價來自於,它真的不小心帶來了一次進步或變革:

  • 比特幣讓我們擁有了“可信賬簿”;
  • 以太坊讓我們擁有了“可信代碼”……

我覺得這個很厲害。雖然 Vitalik Buterin 並不是從這個角度思考的。很多發明創造者都是這樣的,避孕藥媽富隆、優思明的發明者們並沒有想到這類藥物的另外一個常見應用場景:平復緩解女性因激素水平波動而帶來的抑鬱症症狀。



9

EOS 比以太坊的野心還大…… —— 中國擁躉們給它取了個好記的名字,叫“柚子”,這個譯名有點小氣哈。

反正程序員的野心都很大,並且以野心大為榮 —— 在其它領域裡,人們好像會刻意隱藏自己的野心,也不知道為什麼。

但,EOS 的野心描述出來也好像並不是特別新穎。

如果說,Ethereum 是一個分佈式操作系統,那麼,它是單線程的,而 EOS 從一開始就要實現一個多線程的分佈式操作系統,好像是 Unix 或者 Windows 於 DOS 之間的區別。

比特幣花了十年才出現“質疑它越來越費勁”的情況,EOS 卻沒這個麻煩。從一開始全球的程序員們就都很自然而然地關注這個項目,因為它的技術創始人是 Daniel Larimmer(江湖人稱 BM),在此之前,早就因為一系列 Blockchain 產品而聞名,包括 BitShares,Graphene 以及 Steemit……

長達一年的代幣拍賣令 EOS 成為被攻擊對象 —— 這也很容易理解。

很多人在抨擊 EOS 是空氣幣的同時,暗中大片抄襲 EOS 代碼,也不知道這是什麼路數?

在我看來,實際上 EOS 最大的風險在於它的共識算法,DPOS(這也是 BM 的發明,這個算法是否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呢?我們只能拭目以待,時間自有它的判斷。

為什麼現在 2018 年年底,EOS 最大最火的應用是骰子游戲呢?由於代碼公開不可篡改的特性,很多其他遊戲其實根本實現不了麼!Ethereum 解決不了的一些問題,EOS 其實也解決不了……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兩個“分佈式操作系統”有著一樣的侷限 —— 它們都無法與外界直接溝通。



10

一提起比特幣、區塊鏈,人們就會反覆使用一個詞“顛覆”。

雖然這是很容易讓人興奮的詞彙,但實際上,比特幣和區塊鏈到現在貌似沒有成功顛覆過什麼…… 有嗎?請舉例。

退而求其次,以太坊倒是差一點成功顛覆了證券市場。

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我們當然知道這個詞彙不夠樸素,所以以後會更多使用”可信代碼“)雖然應用場景有限,但很快有一個場景被挖掘出來並迅速廣泛使用:

使用智能合約發行代幣。

後來人們發現“代幣”這個詞有法律、政策的風險,所以,轉而掩耳盜鈴,使用另外一個詞彙,“通證” —— 其實吧,反正英文詞彙都是 Token

在此之前,全球範圍呢,真正”全球化的證券市場“其實沒幾個,紐交所、納斯達克、港交所…… 而中國的上海證券、深圳證券,並沒有全球化的特性。

突然之間,“發行證券”變成了“隨意”的事情;隨之而來的是雨後春筍般地新交易所…… 突然之間,紐交所、納斯達克、港交所被解構了,它們面臨的是“降維打擊”。

這的確很顛覆。

然而,這次的顛覆卻讓人們看到了另外一面:缺乏制約的最大副作用是犯罪成本太低。

在騙子橫行的世界裡,牛熊交錯期間,最吃虧的是那些埋頭做事的團隊。幣價高的時候吧,也沒想著“套現”;熊到底的過程中吧,融資資產嚴重縮水,但各種成本不會跟著“熊下去”,所以只能眼看著騙子們過好日子而自己卻沒辦法過冬於是關門大吉 —— 更令人唏噓的是,這樣的團隊常常被冤打成“事實上的騙子”…… 說實話也怪不得誰。

各國的法律法規陸續在跟進,對 ICO 不再認之隨之,就好像中國人把代幣的稱呼更新為通證一樣,美國人也識相地把 ICO 更新為 STO 了……



11

問題,分為兩種,真問題和偽問題。另外一個說法是一樣的:需求,分為兩種,真需求和偽需求。

解決方案,也有真假之分。例如,把“交易確認時間從十分鐘提高到二點五分鐘”就不是真解決方案。

一個真問題,常常並不只有一個真解決方案。

比如,為了確保分佈式網絡的正常有效運轉(問題/目的),就需要有一個共識機制(方案/手段),可實際上,共識機制有很多種的…… 比特幣用了 PoW,EOS 用了 dPoS

所謂的創新,關鍵在於是否真的解決了真的問題。如果已有真的解決方案,那麼,創新還意味著說要比已有解決方案更有效率。

區塊鏈火起來的時候,各種“新的共識機制”如萬千煙花一般散落,反正,到最後,26 個字母都用光了(從 PoA 到 PoZ)…… 但,五花八門的共識機制本身是否是創新呢?基本上都談不上創新,它們並未更有效地解決真問題,甚至,還創造了很多新的麻煩……



12

其實,實現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的“可信賬簿”,有很多種方式。Blockchain 是其中一種而已。利用有向無環圖原理(DAG)其實也可以…… IOTA 也許是第一個被廣為人知的這方面嘗試,只不過開發進展比蝸牛還慢 —— 但好像這個慢其實也並不妨礙它的價格在牛市裡漲得比誰都快。

而實現“不可篡改的代碼”,也有很多方法。像 Ethereum 和 EOS 那樣直接把代碼寫進 Blockchain 是一種,使用可信執行環境(TEE)也是另外一種有效方案。可信執行環境(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並不是新鮮概念,看 Wikipedia 就知道,第一個 TEE 標準,是 2010 年的時候提出的。

那麼,如果把 DAG 和 TEE 結合起來,是否有意義呢?

所謂的有意義,無非是

  • 要麼真的解決了真問題
  • 要麼真比其它更有效率

Mixin 就是這樣一個基於 DAG 和 TEE 的電子賬簿系統。

跟 Vitalik Buterin 心裡對著操作系統飆勁卻做出有意義的事兒是實現了可信代碼差不多,馮曉東(Cedric Fung)最初飈著勁要乾的跟最終實現的震撼沒有什麼關係,他最初只是想要做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應用,即時聊天工具 —— 現在的 Mixin Messenger。

然而,無論是單線程的 Ethereum 還是多線程的 EOS,都實際上無法滿足即時通訊工具的高性能要求…… 於是,只能自己做出一套系統。幾經演化,Mixin 測試網於 2018 年 10 月上線進入第一測試階段。開始測試的時候才發現,這個網絡很可能也同時是一個高效率的去中心化交易平臺 —— 於是,ocean.one 提前上線並開始測試。

基於 DAG 的效果是:

記賬效率極高,高到沒必要去強調 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的地步,直接可以滿足物聯網通訊量級級別的應用。

基於 TEE 的結果是:

既然可執行環境是可信的, 那麼在裡面運行的代碼就可以是公開透明的,無法“暗中”修改,所以,相當於是用另外一種方式解決了“代碼可信問題”。

這個解決方案的好處是,在極大提高效率的同時,並沒有像 dPoS 那樣“從只依賴機器退化到部分依賴人”;同時也不像 PoW 那樣不僅成本高昂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成本指數級上揚。

我認為這樣看來,Mixin 的解決方案稱得上是創新。



13

Mixin 的解決方案再修改一下,就是我以前所說的“無幣區塊鏈”(Coinless Blockchain)。不過,由於使用的是 DAG,而不是 Blockchain,所以,再稱之為“無幣區塊鏈”就不準確了。

至於最終叫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個相對極低成本極高效率的分佈式不可篡改公開透明數據庫

這個名稱尚待確定的項目(備用域名 drw.one、databaserw.com 以及 heng.xin),將於 2019 年年初啟動測試網絡,以非商業性質運營。

長期以來,我有個結論:

這種不可篡改的電子賬簿,最大的應用領域是公共事務

絕大多數人眾生習慣於在概念混亂的世界裡生存,所以,腦子裡概念一向混亂的它們,一提公共事務,就以為只有政府才會去做公共事務…… 實際上,有大量的公共事務需要被管理卻在政府管轄範圍之外。之前提到的出生證明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 政府才懶得管這個東西呢!

再比如,如果說,學歷證明,是政府多少參與管理的公共事務,那麼工作簡歷呢?這明顯最終還是公共事務,你見過地球上哪個政府去管理嗎?

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需要一個極低成本極高效率的,不可篡改的,公開透明的數據庫。



14

數字資產(無論是基於區塊鏈的,還是基於其他什麼解決方案的)規模只能越來越大。

支付,重來都是很大的市場。保守估計,支付是 GDP 的五六倍以上。

數字資產的交易與支付無所不在之時,到最後,最大的“應用”,只能是交易平臺 —— 管它是中心化的還是分佈式的。

有一個普遍的誤區:公開透明,不一定非要用分佈式(或者說去中心化方式)的方法。任何一箇中心化的結構、組織,都可以主動採取公開透明的方式,只不過,很多的時候“自證清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面對效率,分佈式只能是“退而求其次”或者說“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方式。

長期來看,一切與法幣(Fiat Money)打通交易對的數字資產交易所,只能在合規框架中運行,而這些合規的交易所,也一定是規模最大的 —— 因為法幣交易對永遠佔據最大交易量。

分佈式交易平臺雖然有其天然的優點,侷限也非常明顯:最大交易量永遠不再那裡,並且,在那裡常常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約。



15

區塊鏈應用什麼時候爆發?

這個問題的意義何在?既然,Blockchain,只是實現手段,目的是創造一個不可篡改的公開透明的數據庫,那麼,請問,“區塊鏈應用什麼時候爆發?” 和 “數據庫用硬什麼時候爆發?” 這兩個問題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理論上,這應該是個特別漫長的過程。

你沒看到很多公司到今天為止還在使用紙筆版本的賬簿呢嗎?—— 請問,數據庫技術是否早就成熟了?

不可篡改的數據庫(WR)技術,實際上早就是成熟的了,至於這樣一個應用場景並非全面通用的技術什麼時候被大面積廣泛使用,只有時間才有答案,至於時間什麼時候給你答案,看它心情罷。



16

區塊鏈不神奇,它只是實現不可篡改公開透明數據庫的一種技術解決方案。

它就是很新,乃至於需要人們花很長我纏綿去理解去接受。回想一下過往二十年裡,“網絡”、“互聯網”被人們逐漸接受的過程罷。一樣的 —— 就是需要很久很久才會被自然接受。在這個很久很久的過程中,出現過很多詭異的現象,比如,比如“IP電話”以及冤死了的福州陳氏兄弟,“戒網”以及那個惡魔一版的存在,楊永信。

不可篡改公開透明數據庫(RWD)也不萬能 —— 之前舉過例子,想要搞一個德州撲克遊戲都不太適合。

最重要的是,這種技術、這種數據庫一定是開源的,因為不開源就根本無人相信它—— 所以,這個東西很難成為一種“壟斷技術”。



17

不可篡改的數據庫(RWD)為什麼是大趨勢呢?因為當前幾乎所有大方向都可能要基於這個東西。

第一,大數據。如果你沒有一個歷史記錄不能篡改的數據庫,你那些數據都是亂七八糟沒有洗過,別人可以隨便改,請問大數據從何談起,今天看到深度學習、AI 都是基於大數據。

第二,共享經濟。共享經濟就是一件事情把過往經濟體經濟利益分配再分配一次,以更合理的方式進行分配。你用打車軟件,人家說此處擁堵,是不是擁堵你不知道,所以打車軟件報給你需要 2.5 倍溢價,你就只能用了;而另外一端有一個司機看到手機說,附近有一個用戶 1.7 倍溢價打車你同意不同意,他除了同意沒有其他選擇,就選擇同意了,中間哪部分哪去了?不知道。AI 還可以殺熟,你整天 2.5 倍溢價打車,大數據就明白你是金主,能 2.6 倍絕不給你2.4倍。如果有一個歷史記錄不能篡改公開數據庫存在的話,那麼我們今天就可以更有效的提高社會效率,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嗎?

第三,物聯網。物聯網也是基於大數據的,物聯網真的需要一個歷史記錄不可篡改的數據庫。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未來在傳感器高度發達四處全是傳感器世界裡面。你家裡洗衣粉可能是洗衣機下單的,可能不是你下單的,你給洗衣機綁定信用卡,洗衣機就會自動下單,這是未來生活的世界。有一天這個數據庫被人篡改了,因為沒有不可篡改的數據庫,結果你有天早上起來開門,門口一大卡車洗衣粉,而且已經結帳了!是不是很可怕?



18

未來是機器的世界。

在人們還在擔心“人口爆炸”、“信息爆炸”的時候,機器早就爆炸了。

已經剛剛爆炸過的是各種計算設備,從臺式機到筆記本、到移動設備,到人手一個以上移動設備……正在爆炸過程中的是各種傳感器 —— 它們的數量早就遠遠超過了地球人口總量,並且增長的速度比人類生殖的速度快多了……

機器的世界裡,數據傳輸和價值傳輸是一回事兒,並且肯定比人類使用的貨幣資產大出許多個量級,直至人類所使用的資產可忽略不計……

很多今天被當作寶貝使用的算法,實際上是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產物。那個時候的科學家們早就知道這些算法的厲害,但侷限於當時的環境 —— 什麼因素制約了它們?算力(Computing Power)。今天你隨手扔進抽屜不再打開使用的上一代手機,放到六七十年前,那可能相當於好多臺“超級計算機”呢。

很快,無所不在的機器們,不僅有感知能力,還因為算力的不斷增加,開始擁有越來越強的分辨能力(人臉識別、形體識別就是例子)和決策能力…… 到最後,很可能人類只剩下談戀愛是可以用來鄙視一下機器的東西了。

想象力已經不夠用了。

幸虧,支持這些機器運轉的是不可篡改的數據庫…… 不然,可真不知道是啥樣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