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完美的小孩才完美

4月17日的晚上,一名17歲的高中生因和母親發生爭執,跳橋身亡。

我們無法考證他媽媽說了怎樣的話,也無法揣測他遭遇了什麼。他或許遭受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但更多的壓力可能來源於他自己——面對各方壓力,也非常盡力想做好,只為不辜負其他人的期待。

這種期待或許是來自家庭、學校或者社會,希望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小孩,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但這種要求也很容易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為了滿足期待而追求完美,甚至可能會形成完美主義的人格傾向,成為一個完美主義的小孩。

舉個例子:

一天,六歲的方方正在寫作業,爸爸輕聲地告訴他算錯了數,方方立即撲倒在地上,用手使勁捶著地板大聲抱怨自己什麼都做不好。以前方方在練習寫拼音時,也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如果他不能把每個拼音都寫得非常完美,他就不願意再繼續寫了……

這些情境聽起來非常熟悉?那或許你家裡也有一個完美主義的小孩。

什麼是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是一種人格傾向,具體表現為無法接受不完善的事物,對自己或他人要求苛刻,希望一切都能盡善盡美。從人際關係的角度,完美主義由三個維度組成:自我指向的完美主義、他人指向的完美主義和社會指向的完美主義。

自我指向的完美主義是指對自己設置了高目標並且努力追求完美;

他人指向的完美主義是指對重要他人設置完美標準的傾向;

社會指向的完美主義則是指個體盡力滿足別人對他的期望,生怕別人失望。

比如開篇提到的方方,他對自己設定了太高的標準和目標,想要把每個字母都寫得非常完美,就是一種自我指向的完美主義。

其實,不完美的小孩才完美

完美主義在兒童中的表現

在工作生活裡,我們成年人也會有或多或少的完美主義:比如上司對工作盡善盡美的過度苛求,那麼在孩子身上,完美主義有怎樣的表現,以便我們家長去識別呢?

兒童完美主義的幾大表現:

  • 一旦出現錯誤,就變得非常焦慮、憤怒或者不開心;
  • 習慣性拖延,完成任務有困難;
  • 容易沮喪或者放棄;
  • 習慣性地害怕尷尬或被羞辱;
  • 完成任務時過度謹慎和仔細(比如,只需要花20分鐘就可以完成的作業,用了3個小時才完成);
  • 試圖通過重新做來提升效果;
  • 當事情沒有完美地、或按預想的那樣發展時,就會表現出災難性的反應甚至崩潰;
  • 拒絕嘗試新鮮食物,做事也不敢冒太大的風險。
其實,不完美的小孩才完美

完美主義對兒童有何影響?

01.完美主義可能會對孩子的學習起到反作用。

具有完美主義特質的孩子常常會愛鑽牛角尖,做事情一絲不苟,尤其是在寫作業時對自己要求十分嚴苛,如果出現不滿意的地方,就會把整篇作業擦掉重寫;給自己定的學習目標也過高,甚至不切實際。

02.會有些孩子為了避免失敗,而常常出現拖延行為

2013年,國內研究者對311名南京市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發現,消極的完美主義者因為對自己有過高或不切實際的標準,認為事情非完美即失敗,他們會害怕失敗,擔心犯錯,在行動前猶疑不決,進而表現出較高水平的學業拖延行為。小學生也可能會因為害怕犯錯,害怕做錯而遲遲不肯寫作業,其實這也是孩子追求完美主義的影響。

03.完美主義會影響身體和心理健康。

很多心理學研究發現,完美主義與抑鬱、焦慮、強迫症、自殘、失眠等身心問題有關。比如,2015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研究者對526名學習音樂的10-17歲兒童和青少年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完美主義傾向和對音樂練習的焦慮有很強的相關性,越追求完美的孩子越害怕去進行練習。

其實,不完美的小孩才完美

04.完美主義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

具有完美主義特質的孩子對自己要求非常嚴苛,同時過分看重他人的看法和評價,所以總希望能夠在任何場合、各個方面都表現得優秀和完美,得到家長老師的稱讚。但這也更容易導致個體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面對人群時更容易緊張害怕,甚至出現社交恐懼。

05.完美主義者對他人的要求也會比較高。

完美主義的人更有可能看到別人的弱點和缺點,並且對人吹毛求疵,要求他人必須有完美表現,也會因此影響自己與他人的相處。一項對臺灣青少年的研究就發現,完美主義傾向越強的個體,人際問題也就越多,而個體較多的人際問題,則有可能會導致較高的孤獨感,長期或嚴重的孤獨感,會增加與他人和社會的疏離,導致更多的人際問題。

其實,不完美的小孩才完美

具備完美主義特質,對於孩子來說未必是一件好的事情,它可能對孩子的學生和生活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為了使孩子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就需要家長及時覺察孩子是否存在完美主義的表現,引導孩子克服完美主義,同時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小孩。就像歌裡唱的那樣“我不完美心事,你全放在心上。這不完美的我,你總當作寶貝”。

也願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做不完美小孩,不必滿足他人的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