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洗手?洗手偽物理實驗,讓孩子知道洗手的重要性

孩子洗手不自覺,每次吃飯前都要提醒,玩玩遊戲後直接上手就拿吃的,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儘管家長們一直很注重孩子洗手的習慣養成。

但是很遺憾在這件事上大部分孩子都“不長記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所謂的細菌他們看不見,一些孩子甚至有吃手的壞習慣。面對這樣的熊孩子很多家長也為之苦惱,但是不管在這件事上有多少“艱難險阻”,幫助孩子養成愛洗手的習慣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不願洗手?洗手偽物理實驗,讓孩子知道洗手的重要性

洗手的歷史

洗手這件事現在被公認為是衛生預防措施中的重要環節,在醫學界得到了廣泛接受。但是其實洗手也曾和國外戴口罩一樣飽受嘲笑。

早在19世紀,匈牙利的一位醫生塞梅爾維斯就提出了“勤洗手可以預防疾病的傳播”,但是那時候人們對細菌不甚瞭解,不明白洗手能有什麼用,至多,在手上肉眼可見髒了,或者手上有異樣觸感了才會去洗手。因此在塞梅爾維斯最初提出這一理論的時候其實沒少被嘲笑。

當時塞梅爾維斯所在的一家醫院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產婦死亡率奇高,並且其他醫院並沒有這一情況,這名醫生指出由於該醫院去產科查房的大多為實習醫生。

這些實習生往往在上完解剖課處理完屍體後都沒有洗手,這些屍體中存留的大量細菌被實習醫生們帶到了產科導致大量產婦死亡。在此之前該醫院的產婦死亡率是其他醫院的5倍,而經由塞梅爾維斯醫生要求,實習醫生們之後開始加強清潔工作,果然產婦的死亡率就回到了正常水平。

這是洗手“必要性”在提出的早期從被嘲笑質疑到認可的一大轉折,而後隨著細菌在醫學發展中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認識,人們也開始認可洗手的重要性。

特別是對於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人、小孩、孕婦以及病人等,這些體弱人群的免疫力不強,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養成洗手的好習慣,孩子生病的概率會大大降低,但是面對不願洗手的孩子家長該怎麼辦呢?

孩子不願洗手?洗手偽物理實驗,讓孩子知道洗手的重要性

孩子不願洗手的原因

在此之前,家長們需要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洗手,並且每次洗手都要反覆催促。美國清潔協會有一項關於孩子對洗手認知和習慣的調查,調查樣本為8-17歲的孩子。

結果顯示,97%的孩子知道洗手是保護自己少生病的重要事情,但是89%的學生在行為調查中表示在學校上完廁所後會洗手。

但是其他時間主動洗手的意願和實際次數都很少。洗手情況具體的分佈有:74%孩子摸完髒東西洗手;65%孩子吃午飯前洗手;60%上完體育課會洗手;53%捂鼻打噴嚏後會洗手。

另外在這份研究中,孩子不洗手原因調查結果也很有意思:43%表示洗手時間不夠所以選擇不洗手;21%表示不喜歡學校廁所;

19%表示學校沒肥皂;15%表示學校廁所很噁心(和不喜歡廁所類似,大概為了表現學校廁所環境程度對孩子不吸收的影響而加以區分)。除了選項中的內容外,也有部分孩子表示沒有父母提醒自己就變得疏於勤洗手,另也有受同學影響的,大家都不洗我就不洗。

孩子不願洗手?洗手偽物理實驗,讓孩子知道洗手的重要性

洗手偽物理實驗

孩子洗手一個在於習慣的養成,當然讓他們明白洗手的意義其實也很重要,就如當年塞梅爾維斯提出洗手論調一樣,人們無法體會到細菌帶來的威脅而選擇了無視和嘲笑。

孩子雖然在概念上形成了洗手能洗掉手上的細菌免於生病,但是卻無法真切感受到“病毒”被洗掉這一過程。因此在這裡提供一個可以達到模擬效果的洗手偽物理實驗,讓孩子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洗手的重要意義。

實驗前家長需要準備幾樣東西,一個色彩單調的水盆,在水裡面撒入胡椒粉等可以模擬細菌的東西,將一枚硬幣放進水中,接下來就可以開始進行試驗了。

第一步讓孩子在未洗手的情況下徒手從水中拿出硬幣,這時候孩子的手上不可避免地沾上模擬的細菌,手上不僅感受到異樣,在視覺上也很有衝擊力,密密麻麻的“細菌”正佈滿小手。

孩子不願洗手?洗手偽物理實驗,讓孩子知道洗手的重要性

在第二次實驗中,同樣是完成前置步驟,在水中放置硬幣和模擬“細菌”,這次讓孩子先用肥皂水洗手,然後再去取水中的硬幣,這時候手再進入水中,會發現模擬的“細菌”會紛紛拋開,取出硬幣後手上就不會沾上“細菌”了。

孩子不願洗手?洗手偽物理實驗,讓孩子知道洗手的重要性

前後對比之下,這時候父母在跳出來告訴孩子,你看這就是洗手的功勞,只要勤洗手就可以有效預防細菌。當然這個偽物理實驗來解釋細菌問題其實還是有“貓膩”的,具體的原理,其實是利用了水張力來完成“細菌”退散的。

用肥皂洗手後,肥皂中的表面活性劑破壞了水的張力,在力的不平衡作用下,胡椒粉這類細小的顆粒會向邊緣收縮。造成的假象就是用肥皂洗手之後能過對“細菌”起到退散作用。

孩子不願洗手?洗手偽物理實驗,讓孩子知道洗手的重要性

當然實際情況肯定不是這樣的,之所以要鼓勵人們用肥皂洗手,原因在於肥皂和油脂中和之後能抑制細菌的繁殖,實際上並不起到殺菌的作用。

該實驗旨在用更生動的現象來引導孩子吸收,因此屬於偽實驗,不過引導孩子勤洗手的初衷是好的,孩子也不會真的以為這些胡椒粉是細菌。

用一種肉眼可見的模擬來實現效果展現會更有說服力,這樣孩子才能明白自己洗手是真實有效地可以驅散細菌,這樣主動性才能得到提高,不然很多孩子大概心裡都會想著父母就喜歡“小題大做”吧。

孩子不願洗手?洗手偽物理實驗,讓孩子知道洗手的重要性

養成孩子洗手還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以上試驗只是一個“說服”孩子的手段,而養成習慣還可以從更多方向來引導強化,以美清潔協會的調查報告為基礎,針對孩子不願吸收的原因可以做出以下應對:在不洗手原因投票中的大頭是時間不夠,那麼時間不夠的原因是什麼呢?

比如在學校中上課鈴響了,孩子沒時間洗手,其實真正的原因其實是相比做其他事,孩子並沒有為洗手騰出更多的時間。

孩子不願洗手?洗手偽物理實驗,讓孩子知道洗手的重要性

比如15分鐘的下課時間,14分鐘用來玩了,那麼剩下的1分鐘當然不夠洗手一趟來回的。有效的時間計劃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比如提前預留2-4分鐘時間。正確的洗手時間只需要20-30秒,洗手的習慣養成可以在家中進行。

其次是肥皂,家裡的洗手液肥皂都不缺,而實際上現在不少學校在洗手池旁都有肥皂或洗手液,這並不能成為孩子不洗手的理由。如果沒有,告訴孩子沒有肥皂洗手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強調洗手的必要性,這樣有沒有肥皂、洗手液孩子不會以此為理由拒絕洗手了。

孩子不願洗手?洗手偽物理實驗,讓孩子知道洗手的重要性

再就是廁所環境,學校除了廁所外,洗手池也很多,而如果孩子在家中也不願意洗手,客觀地看看是不是自己家裡的廁所環境影響了孩子吸收的積極性,比如衛生間異味,地面溼滑等等,排除了這些原因孩子會更願意主動地去洗手。

最後就是自覺性問題,洗手作為個人習慣養成中不那麼困難的一項,家長做好必要的知識灌輸之外還要以身作則,在飯前和孩子一起洗手,在孩子玩耍回來後督促孩子洗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好的習慣,父母榜樣的力量在這時候同樣可以發揮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