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抱着手机上“网课”,网瘾越来越严重,怎么办?

从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但解封通道不等于解除防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仍在继续。为了“停课不停学”,各所学校陆续推出了在线课堂,上“网课”已成为当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网络在线学习难免需要接触网络,有的学生却因此不知不觉迷上了网络游戏,从而引发网瘾、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

最近,听友刘先生给《不寂寞•爱相守》栏目打来电话反映:外孙10岁,经常上“网课”不专心,沉迷网游,家长感到很无奈,希望得到栏目专家的指导。

湖北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简然,与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危机干预咨询师、高级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师张智涵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以下建议:

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变脸”?

孩子为什么会在宅家期间,突然“不听话”?心理专家坦言:“突然变脸”的孩子,兴许之前内心一直在反抗着父母,只因为早期力量不足,所以,现在才有了极端行为。

进入青春期(10-19岁),青少年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后,渴望自由的心理会逐渐显现,通常表现为“反抗”和“追求独立”。这时候,家长表现不适应,因为孩子会经常和自己对着干。一旦孩子的行为脱离掌控,父母往往会想方设法加强监督和控制。

追求自我、追求独立,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当需求,家长若是粗暴抑制,只会进入恶性循环,让亲子关系产生裂痕。若是加上“网瘾”、“学习不好”、“调皮捣蛋”等情况,更会雪上加霜。

“听不听话,其实不重要”,心理专家表示,关键在于家长是否能够看到孩子内在的需求。

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从培养同理心开始

“好好读书”、“正常作息”、“不要有网瘾”,这些都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当孩子不能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家长往往会表现出愤怒、失望、焦虑的情绪。特别在疫情期间,这种矛盾会愈发升级。

可是,有多少家长能够意识到,这些要求都是家长强加到孩子身上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又有多少家长能够立马答出来呢?

比如,面对“网瘾”,家长会下意识的认为,它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然后对孩子耳提面命,要求孩子改正。家长很无奈、很愤怒,孩子很无辜、很委屈,这是一个双输的局面。

真正有同理心的父母,会立马从愤怒的情绪里抽身而出,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会试着这样沟通:

“可以玩一会儿游戏,但是能告诉我,你还对别的什么感兴趣吗?”

“我可以陪你玩一会儿吗?我对这个并不了解,你能教教我吗?”

“在游戏里,打怪升级,很有成就感,其实学习也可以的,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行不行?”

具体说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家长愿意透露出“我想理解你”、“我想靠近你”的讯息,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沉迷网游,其实是在“求认同,找朋友”

疫情期间,孩子能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一款网络游戏会将身处不同地区的小伙伴“聚集起来”一起玩。若是阻止孩子参与“集体活动”,会让孩子在心理上感觉到被集体抛弃,缺乏与集体的交流。

有心的父母会认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是通过玩游戏的方式寻找朋友,求取他人的认同感。

聪明的父母会认识到,不要盲目责备“网瘾少年”,要擅于发现孩子的特点和个性,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用强硬的方法,让孩子一定和网络游戏划清界限。

面对期望实现自我、寻找价值感的孩子,一方面,父母要意识到,当孩子心理感觉孤单时,网络游戏其实是孩子在用另一种方式建立其他的社会关系,粗暴切断,于事无补。

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设立游戏规则。明确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时间和内容,并督促孩子认真遵守,更要以身作则。这期间,孩子会认为被理解、被信任,获得了自由空间。

最后,可以适当地陪伴孩子一起玩网络游戏,增加亲子互动的频率,既可以陪伴孩子,也可以避免网络的不良影响。

总之,“网瘾”少年的问题,是一家人的责任,切勿以斥责、排斥的态度对待。

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增强存在感,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认同。若能如此,一次网游危机将成为一家人的成长契机。

不寂寞•爱相守|孩子抱着手机上“网课”,网瘾越来越严重,怎么办?

嘉宾简介

张智涵: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危机干预咨询师、高级青少年素质教育培训师。擅长领域: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创伤辅助治疗、青少年心理、婚恋家庭方面的心理咨询。

不寂寞•爱相守|孩子抱着手机上“网课”,网瘾越来越严重,怎么办?

主持人简介

简然湖北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

不寂寞•爱相守|孩子抱着手机上“网课”,网瘾越来越严重,怎么办?

主讲:张智涵

撰稿:刘颖、吴阳

审核:高学良、简然、刘开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