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抱著手機上“網課”,網癮越來越嚴重,怎麼辦?

從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但解封通道不等於解除防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仍在繼續。為了“停課不停學”,各所學校陸續推出了在線課堂,上“網課”已成為當下學生學習的主要渠道。網絡在線學習難免需要接觸網絡,有的學生卻因此不知不覺迷上了網絡遊戲,從而引發網癮、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問題。

最近,聽友劉先生給《不寂寞•愛相守》欄目打來電話反映:外孫10歲,經常上“網課”不專心,沉迷網遊,家長感到很無奈,希望得到欄目專家的指導。

湖北廣播電視臺首席主持人、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獲得者簡然,與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危機干預諮詢師、高級青少年素質教育培訓師張智涵對此類問題進行了探討,給出了以下建議:

為什麼孩子會“突然變臉”?

孩子為什麼會在宅家期間,突然“不聽話”?心理專家坦言:“突然變臉”的孩子,興許之前內心一直在反抗著父母,只因為早期力量不足,所以,現在才有了極端行為。

進入青春期(10-19歲),青少年有了一定的能力之後,渴望自由的心理會逐漸顯現,通常表現為“反抗”和“追求獨立”。這時候,家長表現不適應,因為孩子會經常和自己對著幹。一旦孩子的行為脫離掌控,父母往往會想方設法加強監督和控制。

追求自我、追求獨立,是青春期孩子的正當需求,家長若是粗暴抑制,只會進入惡性循環,讓親子關係產生裂痕。若是加上“網癮”、“學習不好”、“調皮搗蛋”等情況,更會雪上加霜。

“聽不聽話,其實不重要”,心理專家表示,關鍵在於家長是否能夠看到孩子內在的需求。

看見孩子的內在需求,從培養同理心開始

“好好讀書”、“正常作息”、“不要有網癮”,這些都是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當孩子不能達到家長的要求時,家長往往會表現出憤怒、失望、焦慮的情緒。特別在疫情期間,這種矛盾會愈發升級。

可是,有多少家長能夠意識到,這些要求都是家長強加到孩子身上的,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又有多少家長能夠立馬答出來呢?

比如,面對“網癮”,家長會下意識的認為,它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然後對孩子耳提面命,要求孩子改正。家長很無奈、很憤怒,孩子很無辜、很委屈,這是一個雙輸的局面。

真正有同理心的父母,會立馬從憤怒的情緒裡抽身而出,充分考慮孩子的感受,會試著這樣溝通:

“可以玩一會兒遊戲,但是能告訴我,你還對別的什麼感興趣嗎?”

“我可以陪你玩一會兒嗎?我對這個並不瞭解,你能教教我嗎?”

“在遊戲裡,打怪升級,很有成就感,其實學習也可以的,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行不行?”

具體說什麼,其實並不重要,家長願意透露出“我想理解你”、“我想靠近你”的訊息,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沉迷網遊,其實是在“求認同,找朋友”

疫情期間,孩子能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一款網絡遊戲會將身處不同地區的小夥伴“聚集起來”一起玩。若是阻止孩子參與“集體活動”,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感覺到被集體拋棄,缺乏與集體的交流。

有心的父母會認識到,沉迷網絡遊戲的孩子是通過玩遊戲的方式尋找朋友,求取他人的認同感。

聰明的父母會認識到,不要盲目責備“網癮少年”,要擅於發現孩子的特點和個性,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用強硬的方法,讓孩子一定和網絡遊戲劃清界限。

面對期望實現自我、尋找價值感的孩子,一方面,父母要意識到,當孩子心理感覺孤單時,網絡遊戲其實是孩子在用另一種方式建立其他的社會關係,粗暴切斷,於事無補。

另一方面,要注意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和設立遊戲規則。明確使用手機和網絡的時間和內容,並督促孩子認真遵守,更要以身作則。這期間,孩子會認為被理解、被信任,獲得了自由空間。

最後,可以適當地陪伴孩子一起玩網絡遊戲,增加親子互動的頻率,既可以陪伴孩子,也可以避免網絡的不良影響。

總之,“網癮”少年的問題,是一家人的責任,切勿以斥責、排斥的態度對待。

幫助孩子樹立信心、增強存在感,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被認同。若能如此,一次網遊危機將成為一家人的成長契機。

不寂寞•愛相守|孩子抱著手機上“網課”,網癮越來越嚴重,怎麼辦?

嘉賓簡介

張智涵: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危機干預諮詢師、高級青少年素質教育培訓師。擅長領域:心理危機干預、心理創傷輔助治療、青少年心理、婚戀家庭方面的心理諮詢。

不寂寞•愛相守|孩子抱著手機上“網課”,網癮越來越嚴重,怎麼辦?

主持人簡介

簡然湖北廣播電視臺首席主持人、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獲得者。

不寂寞•愛相守|孩子抱著手機上“網課”,網癮越來越嚴重,怎麼辦?

主講:張智涵

撰稿:劉穎、吳陽

審核:高學良、簡然、劉開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