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兵力是大清的2倍,造反為何還會失敗?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反清,持續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就此爆發。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發佈討伐滿清檄文,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以“興明討虜”為口號,起兵造反。起兵之初,吳三桂聯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佔據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但是隨後,清廷組織力量進行平叛,局勢逐漸發生了逆轉。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不久之後吳三桂病逝,其孫吳世璠繼位。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世璠自殺,至此,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在“三藩之亂”的初期,吳三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吳三桂之所以能在叛亂初期佔據優勢與主動,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來,是在戰爭的準備上。

吳三桂的兵力是大清的2倍,造反為何還會失敗?

康熙元年(1661年),吳三桂誅殺永曆皇帝朱由榔,明朝皇統就此滅亡,從此八旗官兵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至吳三桂叛亂已有十多年之久,相比於吳三桂為了叛亂早就開始著手於整頓軍備,加緊訓練,有著巨大的反差,所以在準備上的不足讓吳三桂得以迅速北上。二來,是清朝面臨了嚴重的多線作戰危機。此時的康熙皇帝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吳三桂,甚至他面對的不光是吳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這三藩,還有西北的王輔臣,還有察哈爾蒙古的貴族,還有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還有各種擁護“朱三太子”的林林總總的叛軍,可以說此時的清朝軍隊面臨的敵人是非常之多的。但是最終吳三桂還是失敗了,除了戰略上的失誤外,不得民心也是吳三桂失敗的重要原因。首先,便是吳三桂戰略上的失誤。在叛亂之處,吳三桂迅速佔領了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與清軍形成了隔江相望的戰略態勢,如果吳三桂能夠一鼓作氣渡江北上,完全有可能也就機會繼續攻城略地,將戰線不斷向北推進,甚至可以打到北京城下。但是吳三桂在打到長江邊上的時候,便重現想到了他當年山海關向多爾袞“借兵”的時候提出的“劃江而治”的方案,現在的他依然想繼續保有對於長江以南的統治,進而暫時性的停下了腳步。而這也給了大清王朝喘息之機,清軍迅速的組織兵力進行防禦,而吳三桂也就錯過了最佳的戰略時機。其次,就是吳三桂盟友的牽制。說是“三藩之亂”,但是吳三桂幾乎是自始至終都是在單兵作戰,且不說尚可喜和耿精忠的戰鬥力遠不如吳三桂的軍隊,期間他們對於吳三桂所能提供的呼應和支持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特別是耿精忠,除了要面對康親王傑書帶領的清軍外,還要面對臺灣的鄭氏集團,在兩面夾擊的情況下,耿精忠直接投降了。

吳三桂的兵力是大清的2倍,造反為何還會失敗?

而除了三藩之外,吳三桂的舊部王輔臣也是時而降清,時而降吳三桂,模稜兩個的態度讓吳三桂徹底陷入了獨自面對清軍的戰略境地。

吳三桂的兵力是大清的2倍,造反為何還會失敗?

再次,就是吳三桂的叛亂非常的不得民心。吳三桂發動叛亂的時候,清兵已經入關近三十年,天下一統的狀態也已經是維持了十多年了,清朝的大一統統治逐漸穩固,百姓也逐漸接受了滿清政權的統治和治理,這個時候天下百姓包括漢族人、滿族人、蒙古人等,都在想著是維持和平穩定的局面,恢復社會生產,誰也不願意在經歷戰爭。而就在這個時候,吳三桂起兵造反,發動了“三藩之亂”,又將南方各地的百姓拉入到了戰爭的泥潭之中,這本就是與民心所向背道而馳的舉動。早在吳三桂在發動叛亂之前,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任人唯親,雲貴地方的官場早已經是昏暗一片,再加上他為了叛亂不斷充軍擴營,極大的增加了百姓負擔。不僅如此吳三桂還縱容部下將吏為非作歹,魚肉百姓,“殺人越貨,毫無畏忌,訟牒、命盜兩案,甲兵居其大半”。這些都使得吳三桂本就非常的不得人心,再加上吳三桂起兵之後,一路上也是燒殺擄掠,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失去民心,沒有百姓支持的吳三桂也註定是要失敗的。最後,就是吳三桂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衡州稱帝。由於吳三桂先前為滿清南下、橫掃南明的先鋒,更是滅掉南明小朝廷,手刃永曆皇帝的罪魁禍首,吳三桂在廣大南方地區的百姓和士大夫階層中的聲望是非常的差,而他的起兵又打出了“興明討擄”的口號,讓人覺得啼笑皆非,非但沒有獲得支持,反而受到了極大的排斥。而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彌留之際,選擇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在衡州稱帝,進而再一次拋棄了對於明朝政權的擁護,也將自己徹底推向了整個國家的對立面。吳三桂稱帝五個月之後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病逝。其孫吳世璠繼位。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世璠自殺,至此,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