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火炮山

遊子難忘故鄉

咱們大中華的子孫,有著一個共同的優良傳統:愛國,愛家,愛親人,愛故鄉。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

月是故鄉的圓,水是故鄉的甜。

唐朝詩人賀之章創作出一詩著名的歸家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這首快灸人口的歸家詩,曾經勾起了中華民族歷代以來無數遊子的思鄉情懷。

我的家鄉,在湖北省巴東縣溪丘灣鄉火炮山村。

我離開家已將近三十多年了。現在還似乎沒有歸期。與家鄉的小字輩們,也完全到了相見不相識的境地。

古往今來火炮山


“火炮山”名來歷

我也時常回鄉省親。每次回去,總有鄉親與我探討一個話題:“咱們村為什麼叫火炮山?”,“火炮山這一地名是什麼來頭?”

聽起來這個問題平淡無奇,但總覺得一時半會說不清楚,道不明白。

我已進入古稀之年,雖然還歸鄉無期,我覺得我也應該為家鄉發展做點什麼事情,留下點什麼念想。但是我經濟方面拮据拿不出千兒八百,體力方面年老體衰出不了三、兩份力氣。於是我克服年老眼花、腦笨手拙的難題。克服困難,堅持不懈,上網蒐集、查閱資料,摘錄整理一些史料信息,收集、拍攝、借用部分網絡現時圖片,結合我年少時所見所聞,以及近年親眼所見景象,拼湊成了這篇半生不熟的文章。以記錄家鄉火炮山村古往今來的變發展變化景象新貌。以此作為火炮山村發展的文化底蘊。敬請鄉親們閱讀、瞭解、探討、斧正。

我清楚地記得咱們火炮山村改革開發以前隸屬於巴東縣坪陽壩區月明公社,“聯群大隊。”火炮山村這個名字是改革開放以後,國家推行行政區劃改革時,撤區並鄉(鎮),撤掉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設立村、生產小組時,為了規範各級鄉(鎮)村、組地理名稱時,才叫作“火炮山村”的。火炮山村也就成了咱們村法定的、規範的村名。

如果你用“百度”搜索“火炮山”一詞時,上面除了有關當前火炮山村的變化報道外等信息外,找不到一丁點兒有關“火炮山村”的有關歷史信息的痕跡。

“火炮”一詞,顧名思義,它應該與古代或近代戰爭有所關聯。如廣東省的“虎門炮臺”,山東火炮山直線距離僅兩三千多米的地方不是有一座“炮臺山”麼?那麼“炮臺”山一詞也肯定與火炮、戰爭之類有關聯囉。

但是,歷史上咱們火炮山這樣訴窮鄉僻壤的地方,既不是什麼交通要塞,又沒有什麼戰略價值地位。她似乎應該與戰爭、戰場什麼的搭不上邊,怎麼會用以“”火炮”這種冷兵器的有關的名字來給她命名呢?

還別真這樣認為呢。回憶往事,我記得小時候父親經常帶我們去老家西邊高石巖崖下面的巖山裡打柴。父親曾經帶我們參觀過一個叫做徐家寨的地方。徐家寨在高石崖往南杉樹槽巖口下方。通往徐家寨只有唯一一條又懸又陡的崖壁上的羊腸小道,途中唯一能攀援下去的崖壁也有五、六米高。為了便於攀爬,有人用鑽子在崖壁土鑿出五、六十釐米見方且上下交錯排列的石洞。我們面部貼著石壁,手腳並用,小心翼翼下到崖底,再沿著近八十多度的走坡爬上二十多米高的一處狹窄的岩石臺階,貼著石階扁身攀行幾十米,穿過一道用巨石壘成的拱形門洞,進入徐家寨。

所謂徐家寨,除了入口那道拱形石門,裡面還有一處用石頭和泥土壘成的曾經燒過火的破敗不堪的灶臺。整個地方上下左右都是懸崖峭壁,特別是頭上的崖向外罩出近七、八米。整個寨子就是一處偏崖屋,曬不著太陽淋不著雨,如果從巖頂扔石頭什麼的,根本砸不到寨內的任何地方。寨門口則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方,在冷兵器時代,的確是一處理想的藏身所在。

父親告訴我們,聽祖輩傳說,這個寨子是清朝嘉慶年間,一徐姓家族為躲避“白蓮教”起義引發的戰亂而修築的……

結合當年父親講述的“白蓮教”起義這一線索,我上網搜索“白蓮教起義”的相關詞條。還真找到了與之相關的諸多歷史事件信息。

要詳細瞭解白蓮教起義經過與家鄉“火炮山”、“炮臺山”這些地名以及徐家寨的關聯,請耐心閱讀下面“百度”記載的相關歷史信息。

古往今來火炮山


古往今來火炮山


古往今來火炮山


古往今來火炮山


古往今來火炮山


古往今來火炮山


另據新浪微博博客夷水瀟瀟在《清朝時期利川的民間英雄朱良一》一文中,作了如下記載

古往今來火炮山


古往今來火炮山


上述歷史文獻文中較為詳細記述了嘉慶年間,利川人朱良一帶領鄉勇和清軍與白蓮教起義軍在興山牛皮嶺、巴東穿心洞、魯家嶺、曾家嶺等地進行長達多年的數場戰鬥經過。這些歷史史料,翔實地呈現了清朝嘉慶年間白蓮教農民起義在巴東縣乃至溪丘灣、坪陽壩、以及炮臺山、火炮山一帶,堅持了長達數年的與官府圍剿的艱苦卓絕的戰爭場面。

如果將這一帶的很多地理名稱與這場戰爭聯繫起來推測,更能證實那場戰爭的規模之大和時間之久。

闢如,坪陽壩峽門口的“營盤”村;

白羊坪天台山東緣的“跑馬坪”(戰馬奔跑)、穿心洞;

溪丘集鎮的“將軍嶺”(有清軍的將軍在此地陣亡);

五堡山村的“營堡”;

龍船河村的“營盤樑子”(官軍大營);

後坪村的“炮臺山”和寨子包;

火炮山村的“火炮山”和“關寨”。

如此之多的這些範圍(面積)不大,地界相鄰的地方,有這麼多的與戰馬、將軍、營盤、火炮、山寨之類的相關地名,足以證實那場戰爭真實存在。

再結合我親眼所見的徐家寨,徐家屯和父親口述的白蓮教戰亂,進一步推測出“火炮山”一帶就是農民起義軍白蓮教也稱“白巾軍”的老巢或者說是根據地。他們利用村子西邊鸚鵡峽內險要的地形,在稠村坪西邊築起一座山寨大門 ——關寨。安排重兵把守。義軍平時墾荒種地,戰時集中打仗殺敵。

那火炮山呢。就是這一支農民起義軍的營地中心。起義軍在這兒附近的一座視野開闊、地勢險的山頭上,架起一門大型火炮作為鎮山作戰的重型武器。起義軍用這門火炮一來提振起義軍鬥志,二來用大火炮反擊前來進攻的敵人。

後來,起義軍全面失敗,這門大火炮就被遺落在山上。直到若干年以後,清朝政府為了填補因長期戰亂而導致四川、湖北、陝西三省交界處人囗幾乎絕跡的狀況。強制推行“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人口遷移政策。我們的先祖被強制從江西遷徒到此地。他們在這裡發現了這門火炮。就把這裡叫做“火炮山”了。

至此,“火炮山”這一地名,就一直延續至今。

一處地名的形成,是因為多人都如此稱呼而眾口鑠金而來的。例如,現在的火炮山因為發展桃李而有人說她或將變成“花果山。”這說不定將來真的就改名叫做花果山了。”

古往今來火炮山


過去 一窮二白

昔日的火炮山啊,就是個窮鄉僻壤的地方。那時候,這裡缺水、缺煤、缺柴、缺電、缺糧、缺錢缺交通。

這裡曾經流傳著一句民謠;“養女莫放(嫁)火炮山,吃水要去麥豐灣。”

此話的確不假,咱們這一千多人的山村裡,僅僅只有八組的滴水千,二組的的滲水灣兩處小泉眼。枯水季節,兩處泉水僅能夠百來個人飲用。多數村民只得使用自家在野外挖掘的土坑積存下來的雨水(俗稱旱井水或天河水)。一遇到大天旱,村民只好去四、五里以外的附近村子裡去背水回來用,既費時間又費力氣。

燒煤就更難了。那時不通公路,燒煤得去二十多公里外的譚家巖煤礦去背。背一趟要一天兩頭摸黑,人累得骨頭散架似的。沒錢、沒硬勞動力的家庭,根本燒不上煤。所需柴薪就得去山高坡陡路難行的巖山林去打。每年都會有人摔死在岩石山裡。

種糧呢,風調雨順年代,收成些,也只是“三個月雜糧,九個月紅薯”的勉強。填飽肚子。遇上乾旱什麼的,就只得挖野菜,打蒿子、野葡萄葉和上少得可憐的玉面做成的野菜飯充飢。在我小時候,打記事起直到改革開放後,大傢伙才吃上飽飯。鄉親們家裡日常支所需要錢,就靠去巖下的山林裡,懸崖上採點山貨什麼的到縣城去賣點少得可憐的錢補貼家用。

交通方面,七十年代以前,全靠步行,肩挑背磨,最近商鋪也要三公里以外的龍船河碼頭,才能買日常所需的簡單用品或者是國家撥給供應口糧。這種狀態一直持到一九七三年溪月公路通車後才稍有改變。

我曾記得,家鄉未通公路之前,鄉親們為了改變這貧窮落後狀,曾經不辭艱辛努力奮鬥了多少個歲月。他們從三、四公里外的龍船河,揹回來數以噸計的水泥、河沙,無師自通的開山鑿石,建造幾個較大的公共使的蓄水池,緩解生活用水的緊缺狀況;大夥聯合行動,在村裡蓋起了土坯房子的學校,解決了學校租民房上課的局面;他們響應政府號召,開山闢石,整改梯田,使糧食逐年增產;大家自帶乾糧,義務修築公路,終於在一九七三年打通了從溪丘灣至火炮山的公路。小貨車,拖拉機拉著化肥、煤炭第一次開進了山村。

以上種情況,為後來乃至現在的發展變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古往今來火炮山


現在山村鉅變

改變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次代表大會以後,咱們火炮山的面貌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先說世代以困擾村民的飲水問題,政府撥出專款,組織人力、物力,在村裡的滲水灣、椿樹槽、滴水千三處有山泉水的地方修建了三個容量達800多方的大蓄水池和多處中、小儲水池。鋪設了總長度達一萬多米的輸水管網。把這幾處清涼可口的山泉水引到各家各戶。使1000多村民用上了優質的自來水。改變了村民世代以來吃旱井水的歷史,這不能不說一個奇蹟?

再說用電。八十年通電初期,全村人共用一臺變壓器,輸電線路用的是裸鋁線,木電線杆。電壓不穩,電流不足,電燈光好似熒火蟲。現在通過農網改造,全村安裝了10臺變壓器,電線換成了絕緣電纜,木杆換成了又粗又高水泥杆,各組都通了三相電。村民用電有了保障。

同時,村裡又爭取到湖北省慈善總會鄉村互助亮化工程項目,籌措資金15萬多元。再過些日子,全村所有道路兩旁,夜晚就會亮起幾百盞太陽能路燈。

再說關係到村民生產、生活和出行的交通。在國家要求“村村通”工程的帶動下,全村硬化公路二十餘公里,家家通上了水泥路,出門再不沾泥土。

在水、電、路三通條件的帶動下,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長足發展。出行不再爬坡上嶺,幹活不再肩挑背磨。賣豬、賣糧、賣農副產品,買種子、肥料、買生活用品,車子可以直接送到家門口。

隨著交通、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變化,村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能源結構也發生徹底改變,做飯、取暖由煤球、煤氣、電氣代替了過去的柴火。能源結構的變化,又帶來了衛生條改善乃至生態環境的大改善。山變得更青了,水變得更秀了,鳥兒、野生動物更多了。水旱災害更少了,糧食、水果、蔬菜產量大幅增產,村民安居樂業了。

村民的經濟生水平提高了。對物質需求、文化、娛樂等方面有了更高的需求。政府、村委及各方協同,有線電視,寬帶網絡入各家各戶;村裡有了網上銷售、購物、快遞物流小店,大夥都享受到現代化,信息化的方便、快捷服務。文化娛樂方面,大家從刷微信,玩抖音開始,進而組織起來,跳起了廣場舞,划起了採蓮船,指出鼓兒車,打起了九子鞭(蓮響),吹響了嗩吶,敲響鑼鼓。山村呈現出一派歡樂的節日景象。

古往今來火炮山


滴水千蓄水池

古往今來火炮山


椿樹槽蓄水池

古往今來火炮山


鄉村脫貧振興

為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縣撫貧辦牽頭,經過多方考察論證和召開屋場院子會廣泛討論,最終確定在全村發展小水果產業。至2017年底,全村新建了1000餘畝桃園、386畝李園。同時,為加強果園標準化、規範化管理,成立了坡上坎下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截至2019年8月,全村共發展富桃,金秋紅蜜,黃桃,李子共計1465畝。其中富桃、金秋紅桃共計1078畝71418株,脆紅李386畝25500株,這些小水果都是晚熟品種,市場前景較好。村裡組織成立了“坡上坎下”小水果專業合作社,負責技術管理和今後的營銷。還引進資修建一座儲存水果的冷庫。在村支兩委及駐村尖刀班的引導和監管之下,目前,全村小水果長勢良好,並且已經掛果。部分果農2019年就獲得了幾千元的收益。

為了打開小果銷售渠道,村裡又籌備舉辦了一次冬桃採摘節。

為發展村際經濟,在政府、村委和有關方面的協助下,修建了一處太陽發電站。

為招攬遊客宋村觀賞桃花,採摘水果,有村民辦起了農家樂。

還有,好幾家村民辦起了養雞場、養豬場、養牛場、養羊場……

這一切的一切,都為火炮山村的鄉村振興帶來一片曙光。

古往今來火炮山


漂亮的樓房

古往今來火炮山


美麗的山村別墅

共謀美好未來

當今的家鄉火炮山,已經變得環境美好,空氣清新,風景秀美,交通方便,經濟發展,生活方便、快捷。這些成果的到來,是黨和政府,扶貧工作人員,歷屆村委領導帶領全村一千多村民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而取得的。全體村民要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同時還要繼續奮鬥,著眼未來。將村容村貌進一步美化,使村級經濟進一步發展。為實現這一目標,我作為一位編外村民,提出以下幾條不成熟的建議和設想。以當作是和大家茶餘飯後的閒聊罷了。

其一、努力爭取由政府牽頭,村委主導,真正地把小水果生產合作社建立起來。以便於把現有的一千多畝的果園管理好,培育好。組織人力,搞好宣傳廣告,擴展水果銷渠道,讓果農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同時還得想法設法擴展水果類型的多樣性和品質的優良性。促使這項產業成為連續性地、長期性地發展產業。

其二、充分利用小水果產業的附加值效應。即初春季有遊客來賞桃花,夏、秋會有遊客來採摘水果。想辦法挖掘和發展與之配套的鄉村旅遊業和服務業。闢如,利用火炮山村境內的神農溪、鸚鵡峽東岸一系列懸崖峭壁的險峰地貌。如八組高石巖看鸚鵡峽、神農溪;六組三道門巖觀燕子千;五組大溪溝山頂看滬蓉高速神農溪特大橋和鄭萬高鐵神農溪大橋等風景。若能多渠道籌措、爭取到資金,用來打通南起八組牛角洞巖,北至五組大溪溝山頂的沿著巖頂的南北觀光步道、觀景平臺。再修通各生產小組之間的循環聯通公路。一定會招攬更多的自駕遊遊客來火炮山村賞桃花、摘水果,走巖頂步道,觀懸崖峭壁,俯瞰神農溪上的遊輪,眺望滬蓉高速神農溪大橋的成串的車流和鄭萬高線風馳電掣的高速列車。這一幅幅動、靜融合,快、慢交錯的奇妙畫面,一定會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其三,結合“火山炮山村”地名中的“火炮”一詞,聘請專業人士設計,在村裡交通方便,人員集中的地方開闢一處可供遊客休息的場所。並且在此處塑造一門古代火炮,配上有關“火炮”傳說的文字說明,以此來提升“火炮山”的知名度

同時,還可以調查、發掘、完善八組宋宏寶烈士英勇獻身革命事業的英雄故事,在他當時帶領紅軍傷員避難的巖頂修一座宋宏保烈士紀念碑,以此作為紅色旅遊紀念地。

倘若這些設想能變成現實,那麼我們村的交通,購物,民居,飲食,文化,住宿等各個方面將會有一個質的飛躍。那時候的火炮山村將會迎來全面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新農村。

宋文華 2020年1月 於武漢

古往今來火炮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