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悲观怎么办?弄懂这2点,从小培养乐观娃

孩子悲观怎么办?弄懂这2点,从小培养乐观娃

一、孩子考试考不好,父母的鼓励方法对吗?

临近期末了,进入紧张的期末复习之后,几乎每天都有考试。

一年级的峰峰连着几次考试都是90多分,孩子心理不免受到打击,心情低落。每一次都会跟爸妈讲:“都是我没学好,每次都考不到100分,我怎么那么笨!”妈妈怕孩子被打击,总是安慰孩子:“不是你没学好,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是粗心了一点而已。”可是无论妈妈怎么安慰,孩子依然陷入悲观情绪,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妈妈的安慰只关注了孩子的情绪,希望孩子获得“感觉满意”。

什么是“感觉满意”呢?

临床心理学博士纳撒尼尔•布兰登对“感觉满意”做了如下定义:

“感觉满意”是指对自己有权利高兴、感觉有价值、有权利追求欲望与需求以及有权利享受努力所获得的成果有信心。

就如事例中的峰峰,妈妈的安慰只是为了让孩子感觉到考的不好,不是自己学习的问题,希望孩子不因为成绩而难过悲观,让孩子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这就是“感觉满意”。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受到了“感觉满意”的影响,只关注孩子的情绪,采用夸奖鼓励的方法使孩子情绪好转。但是却发现孩子虽然高兴快乐了,却很容易在下一次挫折或者困难面前退缩。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悲观怎么办?弄懂这2点,从小培养乐观娃

二、“感觉满意”能培养乐观的孩子吗?父母要注意这个教养误区

妈妈的安慰,让峰峰获得了“感觉满意”,却不能改变孩子的悲观意识,是因为“感觉满意”只是孩子当下心情的转变,并不是对挫折或者困难的准确认识。所以,“感觉满意“无法培养真正乐观的孩子。

为此,临床心理学博士纳撒尼尔•布兰登提出了“表现满意”,“表现满意”是指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应对日常基本挑战的能力有信心。“表现满意”才是孩子乐观的基础。

举个例子:

孩子考试失败了,家长不盲目安慰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提高成绩的方法。孩子能力提升了,下次考试考好了,感到很开心,这叫“表现满意”。

“表现满意”针对的是对困难或挫折的分析与认识,提升孩子的能力。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表现满意”而直接教“感觉满意”。

亚里士多德有个超时空的观念: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受,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之后的感受,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除了正确的行动以外,快乐是无法从其他任何方式中得来的。

如果家长混淆了这两种满意,一味强调“感觉满意”而忽视了“表现满意”,孩子会貌似快乐,实则悲观。

孩子悲观怎么办?弄懂这2点,从小培养乐观娃

三、如何培养乐观的孩子

关于如何培养乐观的孩子,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中给了我们三点建议:

1.学会乐观教养ABC法则

ABC法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比如考试没考好、和同学闹矛盾等。B(beliefs),即对不幸事情的看法与解释。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受与行为。

例如,上课走神被老师批评,这是世间A。老师又批评我,每次都批评我,肯定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这是想法B。上课更不认真听讲,这是结果C。

让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发现,当一件不好的事情A发生后,想法B之间影响着后果C。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想法B,那么结果C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确实如此。

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你这样想:老师批评我是因为我没认真听讲,说明老师关注我,希望我能好好学习。这样,孩子是不是就更愿意上课认真听讲呢?

所以,想要孩子乐观,就先教会孩子ABC法则,学会改变想法B,获得不一样的结果C。

2.教会孩子解释

这里的解释不是推卸责任,而是指解释风格。

什么是解释风格

马丁•塞利格曼将我们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称为个人特有的“解释风格”。解释风格从儿时开始发展,如果未经干预,就会保持一辈子。

解释风格包含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

永久性:偶尔VS总是

当坏事发生时,悲观的孩子认为坏事件发生在他身上的原因是会永久存在的,既然是永久性存在,坏事就会不停地发生。相反,乐观的孩子则相信导致坏事发生的原因只是暂时的。

举个例子:孩子在学校和小朋友打架了,妈妈批评说:“你怎么回事,天天和小朋友打架,怎么总是犯错,就不能好好表现!”妈妈的总是、天天强化了孩子悲观的解释风格,认为自己总是犯错。

普遍性:特殊VS一般

遇到坏事时,比如班里有同学不喜欢我。悲观的人会认为所有同学都不喜欢我;而乐观的孩子认为只是这几个同学不喜欢我,其他同学都很好。

悲观的孩子认为坏事具有普遍性,都是不好的;乐观的孩子认为坏事具有特殊性,即使有问题,也只是特定的一部分。

个人化:内部归因VS外部归因

个人化,即决定是谁的错。当坏事发生时,孩子可能会怪罪自己(内部归因),也可能怪罪其他人或是环境(外部归因)。

悲观的孩子认为困难不可改变,容易将事情发生归结为不可变因素,这是一种解释风格。”孩子对一件事不同的解释风格,直接影响孩子的行动。转变孩子的解释风格,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转变孩子的解释风格呢?不如试试如下小练习:

你说一件不好的事,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可能发生的后果写下来。一个积极的,一个悲观的。坚持这种练习,孩子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解释风格带来的影响。

3.教孩子学会反驳

教会孩子反驳,不是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爱顶嘴的人,教孩子反驳的最主要的原则就是“正确”:反驳必须根据事实,必须是可证实的。

为什么要教会孩子反驳呢?因为在生活中,孩子面对的指责太多了。比如:你怎么就不听话呢?不好好学习,长大能干什么;成绩不好,一定是智商有问题;学那么多,有什么用;成绩不好,长大肯定没出息。。。。。。悲观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指责,对自己不正确的看法越来越多。

要消除悲观,必须将对自己自身的看法视为可疑的目标,不要盲目的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质疑。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驳呢?

第一,搜集证据。当出现第一个悲观想法的时候,问问这种想法的证据是什么,单独列出来,找出所有支持这种想法的证据。

第二,做出选择。完成第一步后,再问问自己,是否可以从其他方面看待这件不好的事,如果身为第三者,你会怎么看待这件事。

第三,化解灾难。当对自己的想法有了多方面思考之后,仔细想想什么是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什么是最好情况。然后告诉自己,事情往往都不是最坏,也不是最好,能发生的常在两者之间。

第四,将精力投入最可能的情况。做好前面的步骤后,就可以应对事件了,当然也不能忘记做最好或者最坏的打算。

举个例子:孩子和好朋友闹矛盾了,两个人闹的很不开心,朋友说他是坏孩子,再也不想跟他一起玩了。孩子觉得可能他俩再也做不成朋友了。

你该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反驳呢。

你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你们俩闹矛盾了,真是太难过了,你们一定都很伤心。他说你是个坏孩子,真的吗?别人有说过你是坏孩子吗?老师有说过吗?没有吧,妈妈从来没听说过,至少妈妈从来都不觉得你是坏孩子。

为什么他说你是坏孩子呢?可能是因为吵架太生气了,他一冲动说出来的。这件事,最坏的结果就是你俩再也做不成好朋友了,如果是那样,你一定很难过。

但是你们从幼儿园就认识,一起玩到大,不会因为这一次吵架就做不成朋友的。最好的结果就是他来跟你道歉,然后你俩和好。不过可能这两种结果都不会发生。

现在你们都生气,谁都不会愿意道歉,等过一段时间,你主动找他,你们可能就和好了。

孩子悲观怎么办?弄懂这2点,从小培养乐观娃

马丁•塞利格曼说:乐观不是万灵丹。它不能取代父母的良好教养,它不能取代孩子发展起来的强烈道德观,它也不能取代雄心壮志或是正义感。当你教导孩子乐观,你就是教他认识自己,并对自己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论感到好奇。你教他对自己的世界及塑造自己的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等待、接受发生在他身上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