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的抉擇》: 幸虧還有美妙的音樂陪伴過這苦命的女人

《索菲的抉擇》: 幸虧還有美妙的音樂陪伴過這苦命的女人

《索菲的抉擇》是以索菲的回憶支撐起來的一部電影。後來,索菲把斯丁戈當成一個可以交心的朋友後,對他說了一句非常私密的大實話:說謊說多了,都不知道哪個是真相了。

為了掩飾父親是個反猶太主義者,索菲語焉不詳地在眾人面前將他塑造成一個睿智的大學教授:"小時候躺在床上,我總是在母親彈奏的鋼琴聲和父親的打字聲中入睡"。索菲用"父親的打字聲"遮掩了真相,但,"母親彈奏的鋼琴聲"我認為確信無疑。側耳聆聽,你會辨別出電影《索菲的抉擇》選用了多首古典音樂作品,以襯托索菲自小養成的音樂修養。

電影中,退到背景深處的,是巴赫的《人類仰望喜悅》。選自巴赫清唱劇《心、口、行為》第十樂章的這首作品,通常被視作一個人是否具備聆聽古典音樂慧根的試音曲。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在訪問指揮家小澤征爾時,請他推薦一首古典音樂的入門曲。他脫口而出:"那就聽聽這首《人類仰望的喜悅》吧,如果聽過兩三遍仍舊無法對它產生共鳴,那麼,你可以放棄欣賞古典音樂。"小澤征爾沒有說的是,越是容易聽到心裡去的古典音樂作品,越能慰藉人心,你看,電影在索菲與內森默對時背景音樂通常就是巴赫的這首作品。

只要此曲響起,我們知道,備受納粹摧殘的索菲和備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內森,又在巴赫那曲風貌似簡單卻千迴百轉的音樂裡,尋求片刻安寧了。


《索菲的抉擇》: 幸虧還有美妙的音樂陪伴過這苦命的女人

最搶戲的一段古典音樂作品,出現在影片的中段。從弗吉尼亞到紐約布魯克林來尋求成為作家可能的斯丁戈,旁觀著索菲和內森這對情侶有些匪夷所思的愛情,寫作也進行得非常順利。看見斯丁戈的手稿已經累積了厚厚一摞,內森設計從斯丁戈手裡槍得稿件先睹為快起來。等到被索菲強行拖出去看電影的斯丁戈再回到住處,遠遠地他和索菲就聽見從屋裡傳出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兩個人一個愣怔後疾步進屋上樓走進灌滿音樂的房間,只見內森正聽著唱片對著窗戶"指揮"樂聖貝多芬最瑰麗、最壯闊的第九交響曲。內森以此舉來慶祝,斯丁戈尚未完成的作品寫得有多麼出色!

喜歡古典音樂的樂迷,一定在《索菲的抉擇》中聽到了舒曼的鋼琴套曲《童年即景》。怎麼會聽不見呢?它在電影中出現的頻率那麼高。

舒曼的鋼琴套曲《童年即景》,由13首鋼琴小品組成,最為大家熟知的,是第七首《夢幻曲》。《索菲的抉擇》沒有選擇《夢幻曲》,而是選擇了第一首《異國和異國的人們》以及第四首《孩子的請求》。

斯丁戈租住進這棟磚紅色的美麗小樓的當晚,就收到了樓上的房客索菲和內森共進晚餐的邀請。在陌生的環境裡面對陌生的鄰居,斯丁戈都沒有想好要不要接受邀請,就窺到了內森大爆粗口責難索菲的場面。怒氣衝衝的內森奪門而出,約定的共進晚餐當然也就化為泡影。不過,對斯丁戈而言,能否共進晚餐並不重要,解開籠罩在索菲和內森關係上的重重疑惑,才更重要。然而,電影並不著急告訴斯丁戈和銀幕外的我們,前一秒鐘還如膠似漆的一對情侶何以轉瞬之間就發生瞭如此巨大的衝突,一個蒙太奇之後,我們看見重新回到索菲身邊的內森伏在索菲的兩腿間痛哭不已,而索菲呢?被內森罵成"臭婊子"的索菲像母親一樣用掌心一遍遍撫觸著內森的後背,繼而擁他入懷。這時的背景音樂,就是舒曼《童年即景》中的第一首《異國和異國的人們》。電影用音樂暗示,索菲或者內森來自異國他鄉嗎?果然,索菲是內森從圖書館裡"撿"回來的波蘭難民,當時,正在向管理員詢問埃米莉·迪金森詩集的索菲因體力不支暈倒在地。是內森的愛和精心照顧,讓幸運地逃出納粹集中營的索菲,慢慢地像玫瑰一樣綻放,她怎麼能不原諒內森對自己的誤解和責難呢?只是,索菲的回憶要到電影的後半部才出現,所以,

當索菲、內森和斯丁戈從遊樂場盡興遊玩後回到住處後,相擁而坐的索菲和內森又在舒曼的《童年即景》第四首《孩子的請求》中溫暖彼此時,我們不由得感到疑惑:舒曼回憶童年的作品《童年即景》,怎麼就成了索菲和內森修復心殤的良藥?


《索菲的抉擇》: 幸虧還有美妙的音樂陪伴過這苦命的女人

答案就在接踵而來的蘇菲的三段回憶裡。

第一段回憶中,索菲是父親的女兒也是父親的秘書,總在打字機旁幫忙將父親的口述記錄下來。正因為此,索菲知道父親是個反猶太主義者。父親對猶太人的態度讓索菲很有負罪感,可悲的是,父親並沒有因為自己對猶太人的態度而逃脫納粹的迫害,在索菲的眼前,父親和丈夫慘死在納粹的槍口下。

第二段回憶中,被關進集中營後,因為父親對她的語言訓練和秘書能力的訓練,索菲得以脫離人間地獄集中營的營房,僥倖成為德國軍官的秘書。索菲應該感謝父親無意間教給她的那些能力嗎?也許。可就在她的眼皮底下,被父親痛恨的猶太人正在納粹的淫威下苟延殘喘、命如草芥,如此殘暴的現實,讓索菲生出自己也是納粹幫兇的痛悔。

第三段回憶中,漂亮的索菲懷抱女兒手牽兒子走在猶太人前往集中營的隊伍中。一口流利的德語能夠幫助索菲向德國軍官申辯她和她的兒女並非猶太人,在那個瞬間,索菲有沒有覺得一個非猶太波蘭人要比猶太人幸運?聽過索菲的申辯後,德國軍官允許索菲在一雙兒女中選擇一個留在身邊……她怎麼會想到,留在身邊的兒子最終還是難逃一死。在納粹眼裡,波蘭人與猶太人一樣命不足惜,這就是殘暴的世界對索菲的暴擊!

九死一生的索菲在她以為的人間天堂美國,在天堂裡的天堂美國的圖書館裡,因為將女詩人迪金森錯念成了狄更斯而被圖書管理員鄙視。遭遇這個打擊後,索菲緊抓住世界的手,鬆開了。

假如沒有內森相救和相助,這世上恐怕就沒有《索菲的抉擇》了。

與內森相依為命後,索菲發現自己所愛的人患有精神疾患嗎?電影沒有交代。但是,總在瞬間崩潰的內森,到底讓索菲承受不住了,這一對命運不由自主的伴侶在一次次相愛相殺後決定,回憶著童年幸福告別這個猙獰的世界。


《索菲的抉擇》: 幸虧還有美妙的音樂陪伴過這苦命的女人


所以,我覺得他們相擁而死的過程中,一定邊聽著舒曼的《童年即景》邊朗誦著埃米莉·迪金森的詩慢慢遠去的:

把這張床做寬敞

使這張床令人敬畏

在上面等待大審判發佈

公正而又完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