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培基: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如果不是他,故宮國寶大多流落日本

2016年,大型文博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風靡一時。這部作品不僅介紹了精妙絕倫的文藏寶物,還近距離展現了故宮文物專家的日常工作,有力地詮釋了“工匠精神”。其實,故宮瑰寶的傳承,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故宮人”的努力,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易培基先生,稱得上是第一代“故宮人”的代表。毫不誇張地說,如果當時沒有這位先生挺身而出,現在故宮裡的文物可能大部分都遺失在日本了。

易培基: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如果不是他,故宮國寶大多流落日本

計劃南遷,徐志摩帶頭反對

1924年,國民軍佔領景山,《清室優待條件》修正,溥儀也被逐出紫禁城。很快,北洋政府就下令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身為委員之一的易培基負責的就是籌備、整頓紫禁城,在這期間,易培基著手清點了故宮內的所有文物,並起草了一系列文件,將紫禁城正式更名為“故宮博物院”,而他本人也順理成章地成為首任院長。

任職期間,易培基的遠見卓識使故宮博物院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他將故宮分為古物、圖書、文獻三館和秘書、總務兩處,完善了工作機制。此外,他還主持創辦了多種期刊,讓故宮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喚起了國人保護古典文物的意識。


易培基: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如果不是他,故宮國寶大多流落日本

但是好景不長,很快國家就陷入了戰亂。可能是預感全面抗戰的爆發,易培基早就以“修建庫房”為理由,對部分故宮文物進行裝箱。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軍又隨後佔領了山海關,眼看著硝煙就要瀰漫到北平,面對著故宮博物院裡的大批瑰寶,易培基心裡很清楚:一旦北平淪陷,那麼這些文物必定會落入賊手;國土可以收復,文物一旦流失海外,想要尋找回來可就比登天還難了。

在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的再三提議下,北平政府最終批准了文物南遷計劃。消息一傳出,輿論譁然,南遷之事一下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不光是平民百姓不同意,就連魯迅、胡適等社會名流也持反對態度。

對此,徐志摩曾用犀利的語言在報紙上公開發表言論質疑文物南遷計劃;以周肇翔為首的民眾代表也在太和門前集會,聲稱要與文物“共存亡”。

易培基: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如果不是他,故宮國寶大多流落日本

南遷受阻,張學良出面解圍

1933年2月5日,西山碧雲寺別墅。

易培基和張學良商討了一整天,最後敲定了文物南遷的詳細方案:為了掩人耳目,於當天晚上對第一批文物進行轉移,將2118箱文物從太和門運出,經過午門送往北平前門火車站,連夜發往南京。

按理來說整個計劃是絕密的,但依然走漏了風聲。當晚,抗議文物南遷的學生將北平火車站圍了個水洩不通,學生紛紛聲討易培基、馬衡等南遷派成員,並反對文物轉移。一些情緒激動的學生甚至趴在鐵軌上,阻止火車前行。而護送文物的警方也和學生髮生了衝突,甚至有警衛員開槍恐嚇學生,兩派爭執得不可開交。

眼看著矛盾不斷深化,這時張學良及時趕到現場,先是安撫了在場的學生,又用自己的人格擔保,一旦北平安定下來,就把文物遷回故宮博物院。顧及到張學良的威望,學生們只好妥協,抗議一事也不了了之。就這樣,文物成功躲避了戰火,一路南下。

易培基: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如果不是他,故宮國寶大多流落日本

被扣帽子,易培基含冤而亡

文物南遷計劃照常進行,時年5月,正當最後一批文物裝箱起運時,有人控告易培基利用職權對故宮珠寶進行調包。輿論再次譁然,南運戛然而止。

檢舉人叫崔振華,是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成員張繼的妻子。對此,易培基一點也不意外: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初,有人曾提議任命張繼為副院長,卻被易培基駁回了。原來,崔振華是出了名的“母老虎”,對丈夫管教極嚴,易培基認為張繼聽從妻子支配,不能擔當大任。後來這件事傳到了崔振華耳中,她一直懷恨在心。

1935年5月,地方法院邀請著名書畫家黃賓虹對故宮裝箱文物進行鑑定,最終查出贗品偽作共計62箱。

易培基: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如果不是他,故宮國寶大多流落日本

但凡有點文物常識的都知道,僅僅憑藉黃賓虹粗糙的鑑定方法,根本無法斷定文物的真偽。清朝坊間的贗品製造技術足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就連資深的古董玩家乾隆也時常看走眼,更別說黃賓虹一個行外人。

但偏偏是這樣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扣在了易培基的頭上,而他本人也在病痛折磨和心理壓力的雙重打擊下於1937年9月含冤而亡。直到解放後,“故宮盜寶案”才真相大白,易培基先生的罪名得以洗脫。

易培基: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如果不是他,故宮國寶大多流落日本

據說,當年日軍侵佔南京後,不僅將庫房中的寶物洗劫一空,還將正殿屋脊上的裝飾品拆了下來,其貪婪可見一斑。如果不是易培基頂著巨大的輿論壓力,堅持將文物轉移,那麼故宮博物院裡的大部分瑰寶可能現在都下落不明瞭。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能有幸目睹這些奇珍瑰寶,真的多虧了這些老一輩的文物大師的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