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個預言能成真?

蟹蟹聊故事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並不是說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考取有將秦國滅掉,而是說楚國有屈、景、昭三個姓氏,只要三姓人不斷努力勢必能夠滅掉秦國,而這本來只是楚國人不忿被滅國之後的一句氣話,只不過恰好實現了。

那麼為什麼秦滅東方六國之後,只有楚國人氣不過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秦國和楚國有世仇,楚懷王就是被秦國派來的說客張儀騙到秦國,最後客死在異國,而且張儀以六里謊稱六百里也著實讓楚國人感到非常氣憤。

其次,楚國是被突然滅國的。秦滅六國的戰爭中,韓趙魏三家與秦國距離最近,自然被秦國先滅國,而楚國則是被秦國實施斬首戰術,國都被破,國君被俘導致群龍無首而滅國,其實以楚國的實力如果不是壽春突然被攻破,楚國至少可以撐到與齊國差不多的時間,起碼楚國國力比燕國要強上不少。

而其餘五國之中,韓趙魏燕其實已經沒有多少軍事力量反抗秦國的高壓統治,能夠有抵抗力量的只剩下齊國和楚國,指不定齊國人也有類似的口號但是沒有流傳開來罷了,再加上秦末群雄逐鹿之時,原楚國故地很是出了不少人才。

比如率先豎起反秦大旗的陳勝就是楚國人,並且定國號為“張楚”,還有後來的天下共主楚懷王熊心和西楚霸王項羽,笑到最後的沛公劉邦和淮陰侯韓信都是楚國人,所以這也讓“亡秦必楚”的讖言更加出名,連後世的蒲松齡也寫過“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的名聯。


飛凡看歷史


忽然想笑……

因為還有趙雖三戶,亡秦必趙。

韓雖三戶,亡秦必韓。

燕雖三戶,亡秦必燕。

……

只不過恰巧楚成功了,所以叫做一語成讖。

這些東西說白了心理學的成分很多,更多的時候像傳銷。

比如什麼大楚興,陳勝王。魚腹藏書,狐鳴篝火這種事情,你信嗎?

可是剖開魚腹的確有書啊,大半夜的狐狸確實嗷嗷嗷嗷了呀。陳勝當王了沒有?當了呀,這不是一語成讖嗎?

於是你覺得好神奇啊,天生異象啊,上天冥冥中早就註定了一切啊。

所以劉邦說:“朕本就不是人,昔,朕母見一龍盤桓於上,乃孕,遂有朕,朕自斬白蛇起義……”

這種曹丹話你也信?

古代為啥老有這種傳銷言論,就是因為他們沒機會學習物理,化學,生物,俗話說學好物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好勒,偉大而樸實的古代勞動人民別說物理化,他們大多不識字,於是各大傳銷組織就開始瘋狂搞傳銷,拉攏傳銷隊伍。

什麼紅光滿室,什麼武代李興,什麼石人一隻眼,要多傳奇有多傳奇,最牛逼的還有上帝之子呢。玄幻小說都不敢這麼寫。

你信嗎?

所謂的預言成真只有一個真相,那就是建立在既定事實的基礎上。當既定事實沒有發生的時候,每一個預言都存在成功的可能性。各大傳銷頭目要做的就是一件事,讓更多加入進來的傳銷者相信這條預言,這樣能使組織不斷壯大,最終實現預言。

至於沒實現的預言,絕大部分只能叫謠言,不信謠不傳謠,官方一出來闢謠,後來謠言就沒了。

---------丸---------


祁門小謝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是楚懷王命喪秦國時,楚國南公說的,竟然真的無比準確的預言了秦國滅亡的真諦,一語成讖!

亡秦這一大業起於楚國,又終成於楚,首先,在大澤鄉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的陳勝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為“張楚”。率江東子弟渡江,成為抗秦主力的項羽也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為“西楚”。總領群雄,收拾河山,建立大漢王朝的劉邦也是楚人。

劉邦的眾臣之中也有不少楚人。其次,亡秦的決定性戰役就是在三戶水(今河北臨漳西)一帶展開,楚將項羽率軍戰勝秦軍主力,並接受其投降。從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轉之勢。

楚國地大物博,民風強悍,再加上楚懷王入秦,客死秦地不得歸國,楚人都很恨秦國,所以才有了所謂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金句。


百里無風


這本來是楚國人的一句氣話,後來巧合的變成了“一語成讖”,結果就流傳開來了。

楚國人對秦人有多氣?

當初,楚國人把自己定位為小弟,秦國是大哥。小弟對大哥幾乎就是百依百順。雖然楚國的國土面積也不小,但是楚國人也沒有別的想法,順著大哥,過自己的小日子就好。

但凡秦國有事,楚國人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忙。比如秦王要除掉嫪毐,楚國人就沒少幫忙。

楚懷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秦王派人告訴懷王,他要收拾齊國,齊國雖然和楚國是盟國,但是秦國希望楚國要站好隊。當然隊也不白站,對楚國的好處就是,事成之後,給楚國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楚國人一聽,挺高興,跟著大哥有肉吃。結果呢?背叛了齊國的楚國,只得到了大哥秦人給5平方公里土地的羞辱。

當時屈原也在朝廷,屈原就是個反秦派,怎奈親秦的勢力太強大,所以屈原也就不受楚王待見。

這個事情楚國人心裡覺得太屈辱,不能接受,就和秦人翻了臉,結果打仗還沒有打過秦國。

秦人還搞了一個損招,就是把過來和秦國人談判的楚懷王,驅逐出秦國,但是不讓他從秦楚邊境回家。

可憐的懷王,在邊境上來回奔波,秦國在驅趕,別的國家又不敢要,結果就在這種尷尬的奔波中去世了。

這個懷王,人雖然糊塗,但是並不壞,楚國人對他還是有感情的。

楚國人知道自己的大王就是這麼死了,心裡的那個憤怒呀,只好說一句氣話,還要咬牙切齒的說: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就是個氣話,不關乎自信,也不關乎強大。

我們經常也能見到許多受了委屈,也沒有辦法報仇的,都會說:我變成厲鬼,也不放過你。

那個竇娥被冤枉了之後,發的三樁誓願,也是這個道理,不是說竇娥有什麼法術和超自然的能力。

和這句話的道理一樣,就是一句氣話。

不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個氣話,後來巧合成真,如此而已。


煙花三月09


楚國地廣人多,這裡的三戶,是貴族的意思,那時候中原的國家都嘲笑楚地蠻荒,未開化的國家,假如秦趙的長平之戰換做秦楚的大戰的話,那麼秦早就筋疲力盡了!

因為楚國廣袤的國土,資源很多,完全可以支撐任何大戰;

再者,楚國人口中貴族林立,從楚國建立到楚國滅亡後以及後來的西楚都是以貴族集團為支柱的,八百多年的楚國,無非是這個貴族掌權後那個貴族落幕,或者貴族與貴族之間的合作或爭鬥,最著名的妥協就是秦宣太后羋八子,他就是頂不住壓力,讓貴族集團聯手送去秦國聯姻的!

戰國文化,最有特色的就是秦楚兩國的文化,其他的文化算是中原文化吧!然額,最有特色的兩個文化集團,一個統一六國,一個覆滅秦國!


農民看笑話


倒轉因果

不是為什麼這個預言能成真,而是因為這個預言成真了,所以才會被人記住,這是典型的倒轉因果的情況。

秦滅六國,殺人無算,幹掉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這些人臨死前發出的詛咒,作出的預言,不知道有多少。恐怕滅趙的時候,有趙人說過,趙國一定會復仇的。這種所在多有。

因為這一類的沒有成功的,自然沒有人記得。而最終成功了的,並非他預言有多厲害,而是正巧得到了正確的解釋而已。

就好比那個2012年世界末日的預言,2012年之前,似乎他的預言都成功了,其實是因為很多事情都已經發生了,用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往預言上套而已,但真正向後的預言,結果失敗了。

其實要想預言成功,很簡單,從現在開始,我每年發一條微博,說是明年會有大災難。這樣只要有一年出現問題,我找出我去年發的微博,截個圖髮網上,我也是預言家了。至於我預言失敗了的無數次,誰管他呢。


葉飄刀


這句話是項羽的爺爺項燕在兵敗時亡國時說的,為什麼能成功能?是因為宦官趙高聯合丞相李斯假造秦始皇遺旨,害死公子扶蘇,讓小皇子胡亥繼位,胡亥不理朝政,朝廷宦官趙高一手遮天,指鹿為馬,導致六國反王群起,趙高隱瞞不報,只是說是小動亂,各路反王中,楚國實力最為強大,項羽堪稱萬人敵,在鉅鹿城破釜沉舟,打敗章邯以及各路秦軍,從此威望大增,後聯合各路反王,一舉攻破阿房宮,秦朝從此滅亡。


阿兵感悟生活打油詩


秦,虎狼之國也,仁義不興,信義不施,騙懷王入秦,而遭幽禁。約讓地三百里事後競雲三里。屈子憤走,乃書《離騷》。楚王客死他鄉,楚被滅。楚人對秦國深仇大恨,誓言亡秦必楚。秦末大起義,楚霸王項羽直搗秦宮,一把大火,將阿房宮焚燒了三個月。秦滅。


老釣叟74730334


產生於反抗暴秦統治的時代名言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意為雖只幾戶人家,也能滅掉秦國。比喻雖小,決心大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了一種情緒化了的堅定信念之外,而更為不可思議地是,它竟然與歷史演進的過程吻合。


 我姓李我心哩


第一:楚國是人口大國,國土也十分廣袤,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對抗秦國。 第二:秦國殺掉了楚懷王,這成功地使楚國上下都對秦國充滿怨恨,從而堅定了楚國人民攻打秦國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