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儀館“不買骨灰盒不給火化”:只見利益不見公益


殯儀館“不買骨灰盒不給火化”:只見利益不見公益

殯儀館火化必須先買骨灰盒?記者切開“松木”骨灰盒發現竟是密度板。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3月底,有文章反映溫州市殯儀館存在骨灰盒強買強賣現象,“自帶骨灰盒受到百般刁難”。近日,新京報記者實地採訪了五家喪屬,兩家喪屬明確表示館內強制購買,“那沒辦法的,這個是他硬性捆綁的。”記者在切開殯儀館所售200元骨灰盒後發現,板材為密度板而非所稱的“松木”。有附近商戶表示,館內骨灰盒是自行定價,同類產品高出成本數倍。目前,溫州市民政局回應稱,已成立調查組開展調查核實。

殯儀館對骨灰盒搞“強買強賣”、喪戶自帶骨灰盒受刁難,這類現象的是非判斷早就有答案——不僅涉嫌壟斷,也與殯葬服務的公益底色相違背。

2018年,民政部公佈《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明確國家建立基本殯葬公共服務制度。並且要把明確政府職責、完善基本殯葬公共服務、強化公益導向作為修訂重點。而強制購買,哪裡有公益屬性可言?

事實上,溫州市殯儀館的殯儀服務項目與收費標準中,也並不包括骨灰盒。也就是說,從具體規定審視,骨灰盒本就不在基本服務中,買與不買,完全是遺屬自由,殯儀館方面無任何強制權力。

目前溫州殯儀館方面也極力否認存在強制行為。可不管是從記者針對此事的調查,還是從網友的反饋看,明面上無強制,實際上是否有各種“軟強制”和刁難的情況,當地有關部門確實需要嚴肅調查。

比如,僅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中,就有多條直接針對“溫州市殯儀館強制要求必須購買館內骨灰盒”的網友投訴,並且至今未得到答覆。這樣的現象,恐怕很難說只是巧合。現在溫州民政部門已經介入調查,此事該有一個清晰結論了。不管是哪種形式的強制購買,都應該徹底杜絕,並追究相關責任。

當然,透過個案,殯葬服務領域中的強制購買現象值得有更多討論。應該說,隨著這些年殯葬服務改革推進,諸如殯儀館強制家屬購買骨灰盒的亂象,在制度層面其實早就已經“說不”。但正如一而再出現的相關新聞所示,現實中的殯葬服務背地裡是否又是另外一番運作狀態,確實不可大意。

例如,檢索相關新聞可以發現,諸如“死者家屬不買火葬場的骨灰盒,就要多掏200元人工裝骨灰費”等現象,多年前就已存在。而去年底,湖南寧鄉市殯儀館更是明確發通知停止為自帶骨灰盒喪屬提供承接和裝灰服務。這些或都表明,殯葬改革在規定層面突破的同時,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同樣需有足夠關注。

殯葬改革的公益方向早就明確。但改革的紅利與制度善意,在執行過程中是否可能被打折、損耗,有被“潛規則”消解之虞,這同樣是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

比如,部分服務可以市場化,但邊界是否恪守住了?再比如,過去爆出地方民政部門和殯儀館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這個現象是否完全成為“過去式”了?諸如此類,事關殯葬改革的實際成效,也關係到民眾的切身利益,就該及早由表到裡理得清清白白,如此才能讓殯葬服務真正變得“清明”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