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倒牛奶現象再現,全球經濟會再次重現1929年大蕭條麼?

據美國廣播公司(ABC)2日報道稱,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出現了牛奶過剩的現象,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們被迫傾倒了數十萬加侖的牛奶。與此同時,美國不少地方的民眾,正在對著搶購一空的牛奶貨架犯愁。

傾倒牛奶現象再現,全球經濟會再次重現1929年大蕭條麼?

這一幕有些此曾相識,1929年美國大蕭條期間便有農民大量傾倒牛奶事件,甚至成為了經濟危機的代名詞。看到這難免讓人擔心,全球經濟危機是否即將捲土重來?

傾倒牛奶現象再現,全球經濟會再次重現1929年大蕭條麼?

1929年大蕭條時美國農民傾倒牛奶

1929年美國大蕭條

作為美國經濟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大,死亡人數最多的經濟危機,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不可計量的損失。大蕭條期間約有200—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社會治安日益惡化。記錄美國曆史的《光榮與夢想》中曾這樣寫道:“千百萬人只因像畜生那樣生活,才免於死亡。”這一情景描述的正是美國大蕭條時期的民生狀況。

為什麼會發生大蕭條?

一句話總結便是:產能過剩。

從1920年開始,美國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全球資金得以向美國聚集,當時美國的黃金從1913到1924年間從19.24億美元增加到44.99億美元,即世界黃金儲藏量的一半[1]。正因如此,美國國內的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不斷的擴大生產。但是當時美國人的收入並不高,相反由於機械生產率的提高,工人的工資只增長了2%,而同時生產率卻猛增了55%,國內生產總值得以不斷攀升,為了增加消費,美國創造性的提出了

分期付款的理念,一度刺激了經濟的爆發式增長。但是美國大部分人是窮人,尤其是農民,農民的實際收入也隨著農產品價格的下跌和生活成本的上升不斷下降。最終當美國的工人和農民增加的收入無法消費生產總額的增加時,產能過剩便發生了。

產能過剩出現以後,國內的工業投資出現停滯,工廠建設房屋建設大幅度縮減,工人開始失業,消費不斷降低,惡性循環產生,最終引爆了美國的股市。在1929年的10月24日,美國迎來了它的“黑色星期四”,美國華爾街股市突然暴跌。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股票巿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大蕭條,這次經濟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其他工業國家。各國為維護本國利益,加強了貿易保護的措施和手段,進一步惡化了世界經濟形勢,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個重要根源。

農民為什麼要傾倒牛奶?

經濟危機一旦發生,社會的總需求會急劇減少,農民生產的牛奶嚴重過剩。此時擺在農民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降價銷售,另一條便是把牛奶倒掉。牛奶的生產鏈不單單包括產奶,同時包括了牛奶的冷鏈運輸和儲存,每一環節都是成本。如果農民選擇了降價銷售,運輸存儲的費用便已經產生了虧損,賣的越多虧的越多,此時傾倒牛奶便成了不得不做的選擇。

傾倒牛奶便是如此而來,這個現象便成了經濟危機的代名詞,反應了產業的過剩和需求的極度萎縮。

傾倒牛奶為何再次上演?

此次新冠疫情的出現,無疑扮演了經濟活動的上帝之手,快速的按下了暫停鍵。當人們被迫隔離在家時,生活需求快速萎縮,工廠停工,商店關門,一部分小的服務業企業已經開始破產,美國的失業率更是歷史性的兩週增加了1000萬人。而且美國疫情的高峰期仍未來臨,雖然目前已經突破36萬人,仍有專家預測最終會突破百萬。

傾倒牛奶現象再現,全球經濟會再次重現1929年大蕭條麼?

引自:央視新聞

美國的農民再次面臨了上面的兩個選擇,是低價銷售牛奶還是倒掉?歷史何其的相似,總是不斷的輪迴和重演,顯然這次的選擇也是一樣,再次傾倒牛奶。

雖然同樣的經濟現象再次發生了,但是我們不能說1929年的大蕭條馬上會再次上演,因為時代變了。

大蕭條會再次發生麼?

現在國內外已經發聲的經濟學家的觀點可以分成兩派。一派認為接下來發生的經濟衰退類似2008年的金融危機,另一派則認為會發生比1929年更嚴重的經濟大蕭條。

歷史會重演,但肯定不會簡單的重演。目前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與1929年已經完全不同,經濟政策/國際貿易等等發展階段也完全不同,下面來看一下具體哪幾個方面不同:

  1. 危機的產生原因不同,解決措施也會有區別

此次全球經濟可能產生的危機,最主要的是經濟來到了一輪週期發展的尾部,全球的經濟發展都是依靠不斷的加槓桿催生泡沫的方式維持住的,所以經濟自身也需要一輪危機來重新分配社會生產力,為下一次科技革命儲存動力。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加速了週期的到來,美國的GDP的70%是由國內消費貢獻的,疫情直接掐斷了消費的增長,美國經濟必然會陷入衰退。而與之匹配的是,一旦疫情穩定,企業復工復產,消費有望回暖,而全球經濟也會有階段性的觸底反彈。這也是與1929年長達10年經濟衰退不一樣的地方,本次疫情不會造成全球經濟長時間的停滯。

  1. 貨幣的錨不再是黃金,無限流動性助推經濟企穩

30年代美國的貨幣仍然是錨定的黃金,受到黃金總量的限制,美聯儲無法大規模印錢來刺激經濟,所以短時間內美聯儲無法大放水解決企業的流動性危機,從而造成了大範圍的企業破產,元氣大傷。本次疫情發生以來,美聯儲已經連續放大招,無限量的QE注入到市場中,企業有多少債美聯儲就買多少,不斷給企業輸血,目的就是熬到疫情結束企業重新開始盈利,所以現在各國央行的政策工具很多,各種方式都可以挽救企業不至於元氣大傷。

  1. 目前經濟的全球化深度遠超1929年,牽連面更廣

全球化已經無法逆轉,中國企業的停工會導致韓國車企的停產,全球國家深度捆綁在一起,如果疫情早點控制住,全球經濟階段性的企穩還是可期的,但是如果疫情遲遲無法控制,消費無法恢復。那處在全球化底端的國家很有可能扛不住黎明出現,屆時連鎖反應出現便會把全球拖入深淵。

而且美聯儲購買的企業債也是需要企業還的,如果疫情時間過長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很難說不會發生大規模的企業破產情況。

總結

30年代的大蕭條給全球帶來了金錢,財富,健康的長時間打擊,經過這麼多年全球化發展,全球經濟深度融合,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與大蕭條有相似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同。

美聯儲和各國央行多種政策工具的運用,可以無限期延緩企業的破產,從而避免1929年大蕭條的重現,一旦疫情緩和則經濟反彈可期。

但是如果疫情遲遲得不到控制,全球產業鏈底端的國家很有可能爆倉,甚至歐債危機,美國企業大批量倒閉會接連爆發,到那時便是全球經濟的噩夢,我們每個人都無法獨善其身。


[1]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