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今年的清明時節,是追思,是吶喊,是驅離災難,更是民族精神的共鳴。清明追思,慎終追遠,我想,既是為緬懷逝去的英烈與同胞,也是為紀念不朽的民族精神。


猶記得疫情爆發初期的新春,本應是其樂融融、除舊迎新的時節,然而,疫情爆發,湖北各市陸續封城,數以萬計的同胞命懸一線,疫情危機刻不容緩,黨中央一聲令下,全國各地晝夜不歇、馳援湖北,4.2萬醫護人員白衣披甲、捨生忘死、對口支援,為生命搶出一個又一個奇蹟;各地工廠緊急復工,工人披星戴月、時不我待,迅速修建雷神山、火神山醫院,並實現了醫用口罩、防護服、救護車等必需品的穩定供給;還有全國各地的基層工作者和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人民警察、社區工作人員、快遞小哥、環衛工人......是他們保障起了群眾隔離期間的正常生活,讓全民居家隔離得以實現,讓疫情的有效防控成為可能。

清明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回想大年三十那天,團圓飯剛吃了一半,我的父親,一名人民警察,收到了返崗通知,看了眼表,意猶未盡地以茶代酒喝了一大口,便匆忙返回工作崗位上。做了二十多年的軍屬和警屬,這半途而廢的團圓情景早已不陌生,只是沒想到,下一次再坐在一起吃飯時,是兩個多月後。這兩個多月,作為人民警察,他們全天待命,社區溝通、疫情排查、醫院執勤、境內外人口流動排查......他們就是一塊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為了減少家庭聚集的傳染風險,我們把爺爺奶奶接了過來,得以讓父親有單獨居住的地方,雖說我們直線距離也不過2公里,但走過這2公里,卻用了好久、好久。我接到返京通知時,他匆忙辦結早上的工作,送我去車站,就這樣,我們一家人才吃上了新年以來第一頓全員到齊的午飯。直到今天,奮戰在一線的父親仍是一天無休。我的父親只是無數奮戰在一線基層工作者中的一員,我對父親的默默擔心與刻意掩飾在全中國無數家庭中發生著,我們靠著視頻、靠著牽掛、靠著支持、靠著默契,互相鼓勵著走過了這段日子,慶幸的是,在這場戰“疫”中,我們攜手走到了重逢,遲到的團圓還是團圓了。

這場疫情中,有人像我們一般等到了重逢,但也有人沒有等到,他們是

3335名患者,是61名醫護人員,是60名公安幹警和35名輔警,是8名社區工作者,他們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是父親和母親,是兒子和女兒,是妻子和丈夫,是我們的同胞。“清明時節雨紛紛”,但今年清明卻是“一笠戴春雨,愁來不可遮”,4月4日,得益於他們的不眠不休,疫情緩解、生機重現,舉國上下得以有機會駐足,悼念在疫情期間犧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清明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在那三分鐘的沉默裡,我忍不住地回想,我們是怎麼做到的?

疫情爆發初期,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知之甚少,我們不知道這場疫情會持續到何時,我們沒有充足的物資,我們沒有經驗可循,我們沒有特效藥物可用,在這麼多的未知下,全國各族同胞卻始終秉持“抗疫必勝”的決心,投入到了這一場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中去。逝者離去,生者前行,看著他們的義無反顧和前赴後繼,我不禁在想,是什麼讓他們捨生忘死?是什麼讓他們慷慨赴難?是什麼讓他們有必勝的決心?

清明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我不禁想起正在閱讀的《國史大綱》,錢穆先生在1938年成書,1940年出版,彼時,全國抗戰剛剛開始,抗日戰場節節敗退,抗戰形勢不容樂觀,而錢穆先生卻在西南一隅一頭扎入中國歷史中,以縱橫捭闔的心魄和深入淺出的學術造詣拉出了一幅中國歷史的綱要,並高呼抗戰必勝,讓人不免感慨,這是一種怎樣的書生意氣與豪邁。猶記得剛翻開《國史大綱》,看到他在序言裡寫道:“治國史之第一任務,在能於國家民族之內部自身,求得其獨特精神之所在”,而國民應當“值此創劇痛深之際,國人試一理我先民五千年來慘淡創建之史記,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必有淵然而思,憬然而悟,揪然而悲,奮然而起者”。錢先生在序言中便一針見血地指出“民族精神”的崛起與凝聚是抗日救國的核心,更是指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就藏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今日,書尚未讀完,但卻忍不住翻至結尾一窺究竟,這一結尾而今讀來並無甚驚奇之處,但若置身到抗戰剛剛開始的年代,卻是振聾發聵之宣言,《國史大綱》最後一節之題目乃是“抗戰勝利建國完成中華民族固有文化對世界新使命之開始”,而全文僅有58個字:“本節諸項,為中國全國國民內心共抱之蔪向,亦為中國全國國民當前乃至此後共赴之責任。不久之將來,當以上項標題創寫於中國新史之前頁。”


民族的歷史,不在他人,而在國民。當年,無數同胞前赴後繼,懷抱“抗戰必勝”之信念,完成抗戰使命,創寫了新中國歷史的前頁。過往的抗戰歲月如此,而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亦是如此。

歷史發生之時,置身其中的人們被推向風口浪尖,誰又知道回望時的力挽狂瀾在當時只是尋常。犧牲的烈士們只是盡忠職守,隔離的群眾只是盡一己之力,從後勤到一線,從黨員到群眾,全國東西南北上下聯動,每個人都在堅守,每個人都在戰鬥。值此之際,回過頭再看錢穆先生在72年前提到的“國民精神探索”之命題,而今看來早已有了答案。這一“必勝”的信念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從一百多年前開始的反侵略鬥爭起,無數同胞以血肉之軀淬鍊出來的,今年的清明時節,我們緬懷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逝去的同胞,又何嘗不是紀念從血與火中凝聚起來的民族精神。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致敬。


供稿:北京一中院申訴審查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