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貧民窟現感染者,印度“封城”能否解決疫情難題?

14日是印度首輪“封城”有效期的最後一天。截至北京時間10時30分,印度累計新冠肺炎病例破萬,達到10363例。面對不斷攀升的確診病例及死亡人數曲線,這個世界第二人口大國自當日起決定啟動第二輪“封城”令。有分析指出,延長封鎖恐將引發“經濟風暴”及社會動盪。以犧牲經濟及隔離社會為代價,印度能否成功封鎖病毒,解決目前面臨的疫情難題?

  

封還是不封,是個問題

  

自印度總理莫迪3月24日宣佈該國進入封鎖期以來,短短20多天的時間,印度確診病例數字增長近20倍。就在“封城”結束當日12時,莫迪向全國民眾發表演講並宣佈,封閉令延長至5月3日。

  

據《今日印度》14日報道,隨著全國封閉令最後期限的來臨,印度邦級政府大多希望延長“封城”。報道指出,考慮到“封城”的巨大成本,印度下一階段會採取更靈活的措施,在部分低風險地區逐步恢復生產,提振印度經濟。

  

“延長封鎖恐將引發社會動盪。”法新社13日稱,多個關鍵行業已向莫迪發出警告。但在疫情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莫迪政府也很糾結。

  

世界銀行12日發佈的報告稱,印度等南亞國家正陷入一場“地動山搖的負面影響風暴”,並將在疫情後經歷40年來最糟糕的經濟表現。根據巴克萊銀行的預測,全面封鎖措施將使印度損失達1200億美元,即GDP的4%。印度央行官網也於13日公佈,由於疫情衝擊,印度經濟難以在2019至2020財年實現5%的增速。經濟學家則稱,已經在疫情前創6年增速新低的印度經濟將受到疫情的嚴重衝擊。

  

“暫停”與“加速”,同樣重要

  

擺在印度面前的是一道“穩經濟”還是“保生命”的選擇題。外界分析稱,“封城令”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為印度應對疫情爭取到更多時間。在一份有關印度疫情的模型研究報告中,據專家推算,如不採取任何干預措施,當地確診病例或在5月1日升至近100萬例,而採取“封城”措施後,該數據被控制在了一萬例以內。

  

回溯該國應對疫情時間軸,印度早在今年1月底就已提高對疫情的警惕。從3月初開始,當美歐多國成為疫情“重災區”,印度的感染患者也在逐漸增加,當地防疫政策覆蓋面更寬,所有國際航班在一週內禁止在印度降落,除外交、國際組織、工作與項目類以外簽證效力暫停至4月15日。

  

3月24日,總理莫迪下達了一項史無前例的措施——所有印度民眾須居家隔離21天,商店、工廠、辦公樓和宗教場所等全部關閉,航空、鐵路、客運和市內交通也按下了“暫停鍵”,這是印度鐵路167年來首次停運。

  

“靜悄悄”的地方,暗藏風險

  

對於印度而言,與病毒侵襲嚴重地區相比,那些“靜悄悄”的地方,更值得人們警惕。貧民窟確診病例的出現再次給印度疫情拉響了警報。

  

4月1日,位於孟買的塔拉維貧民窟首次報告確診病例,患者當天夜裡死亡。塔拉維貧民窟是亞洲最大貧民窟,約兩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近百萬人。由於那裡人口密度高、衛生條件堪憂,有專家擔憂,一旦感染蔓延將難以控制。

  

此外,缺乏配套措施的封閉令為印度社會帶來了疫情之外的次生災難——打工者返鄉潮。這些居住在貧民窟裡的印度人,多是從農村地區趕赴城市的打工者,“封城”政策切斷了這些人的收入來源。迫於生活壓力及對病毒的恐慌,回家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印度許多大城市都出現了打工者返鄉潮。

  

據英國《衛報》形容,這是印度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人口遷徙。《印度快報》更是用“印度正在步行回家”為版頭,報道了這一前所未有的轟動場景。

  

面對造成的混亂狀況,莫迪已向印度貧困階層致歉,請求他們“寬恕”嚴厲措施。但他仍強調,封閉令與社會隔離令是打贏抗疫之戰的必要措施。

  

除了人群流動增添病毒傳播風險,醫療體系的不健全,也成為外界擔憂印度疫情的另一個方面。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去年發佈《全球衛生安全指數報告》指出,印度在醫療對策、醫療人員部署、應急準備和快速響應等方面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

  

此前據多家媒體報道,印度是世界上檢測比例最低的國家之一,不少專家曾指出印度確診病例的數字仍被嚴重低估。據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數據顯示,截至本月12日,印度約有181028人接受新冠病毒檢測。

  

一邊是貧困階層的傳染風險,一邊是與人口基數不匹配的醫療資源,印度的疫情防治難上加難。為對抗“新冠病毒黑暗”,莫迪本月5日號召13億印度人民啟動為時9分鐘的點蠟燭活動。然而面對疫情,在祈福和溫暖人心外,印度更需拿出更有效的措施。世衛組織緊急情況計劃主任邁克·瑞安曾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對抗疫情能否取得決定性勝利,未來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印度控制病毒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