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 ——G大調小步舞曲(貝多芬)

音樂欣賞 ——G大調小步舞曲(貝多芬)


小步舞原是法國巴黎附近農村中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十七世紀中葉由於法國皇帝路易十四的提倡,開始進入宮廷並很快傳遍歐洲各國,成為十七、十八世紀在上流社會中最時尚的社交性舞蹈。

它通常採用四分之三拍子,中等速度,平穩的節奏,旋律風格典雅,明快、輕巧。現在讓我們一起進入貝多芬這首帶有濃郁的十七、十八世紀法國巴黎宮廷貴族生活氣息的小步舞曲。

這首曲子採用的結構是小步舞曲最常見的三部體。呈示部由弱拍開始,輕捷的附點節奏,婉轉如歌的曲調,表現出典型的貴族式的高雅情趣。發展部的旋律則建在連音和跳音對比的基礎上,賦予這一段音樂以更加活潑的表情。樂曲的再現部是呈示部的反覆,但進行了一些處理和加花,樂音較呈示部有所變化。

聽著這首曲子,我們眼前不由得出現這樣一幅十八世紀法國宮廷盛大舞會的畫面:在金碧輝煌的皇宮大廳裡,數百隻白蠟火炬,將大廳照耀的如同白晝一般,樂師己作好準備,貴族青年男女們已經選好舞伴,一雙雙。一對對排成四行,面對面站好了位置……典雅而明快的小步舞曲,恰好切合了貴族青年男女們的纖巧、輕盈的舞步,與雍容華貴的風度。

音樂欣賞 ——G大調小步舞曲(貝多芬)

感受著這優美的旋律,我們不得不對作曲的作者貝多芬肅然起敬。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作曲家,古典樂派大師。20多歲時,他的作品就被廣泛地接受。這位在28歲曾因為耳疾而自殺,最終卻戰勝自我的“英雄”為後人留下了9部交響曲,32首鋼琴奏鳴曲,5部鋼琴協奏曲,10首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優美的絃樂四重奏,聲樂和歌劇作品等。

如果說巴赫是為上帝的榮耀而創作,莫扎特出於天才的橫溢,那麼貝多芬則是為了獻身於人類的奮鬥而將自己的意願施於世界;如果說巴赫是已有物的完善者,莫扎特是音樂上唯一最明亮的耀眼瞬間,那麼貝多芬則是力,是驕傲,是高昂那不曾向任何人或神或命運低頭的人。

他宣揚著自己對生活和創作的準則:力、激情、尊重與平等。由於受到法國大革命時期進步思想的啟發,他形成了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的世界觀。

因此,他一生都用音樂來號召人們為人類的自由和幸福而鬥爭。他的創作體現著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著他“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走向勝利”的形象。

他的音樂既壯麗宏偉又樸實鮮明;既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理解,世俗性強。(這點我們已經有了體會)他自己曾寫著:“強力是傑出者的品行,那就是我”。

他那高貴不屈的品行,即使是在彌留之際,也能表現出來:“3月26日,維也納的天空電閃雷鳴,彷彿整個城市在大放悲歌。一聲驚雷震響在貝多芬臨終的屋內。這位永遠的叛逆者哀弱地舉起不屈服的拳頭,接著他向後倒下,死去了。”

貝多芬以他堅定不移樂觀主義;以他雄壯的悲傷;以他發人深思。令人感動的奮鬥;還有扼住命運咽喉的鐵一般的意志,深深地吸引著熱愛他的人們。他是神,是天庭的咆哮者,音樂的莎士比亞,米開朗琪羅。他用崇高的精神,不朽的樂章,淨化著人類逐漸變得脆弱、渺小的靈魂。

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創造者》中說:“他不是牧羊人,他是率領牛群的公牛……在描繪他的肖像的同時,我也描繪了他的同類——我們的世紀,我們的夢,我們自己……歡樂,不是靈魂在陰暗一隅將自己吞噬的粗俗的歡樂,而是為戰勝苦難折磨而掙扎奮鬥的歡樂,是戰勝自我的歡樂,壓倒並擁抱命運的歡樂……巨碩的公牛張著狂暴的眼睛,昂著頭,屹立於高山之巔,深淵之側,吼聲迴盪,超越時代……”

貝多芬在音樂榜上排行第一,世界名人榜上排行45位,而“音樂之父”巴赫則排在72位。這不僅因為貝多芬的作品更通俗,而且因為他還是個大膽的革命家,比巴赫對音樂史的影響更大。

在世界100位名人的排行中,麥克·哈特對貝多芬作品的評價是:“他的作品體現了強烈的情感與完美的構思有機的結合,把音樂藝術推向了頂峰,從而表現音樂不再是一種從屬於文字、繪畫的藝術形式”。

我想,作為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這些是受之無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