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 ——G大调小步舞曲(贝多芬)

音乐欣赏 ——G大调小步舞曲(贝多芬)


小步舞原是法国巴黎附近农村中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十七世纪中叶由于法国皇帝路易十四的提倡,开始进入宫廷并很快传遍欧洲各国,成为十七、十八世纪在上流社会中最时尚的社交性舞蹈。

它通常采用四分之三拍子,中等速度,平稳的节奏,旋律风格典雅,明快、轻巧。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贝多芬这首带有浓郁的十七、十八世纪法国巴黎宫廷贵族生活气息的小步舞曲。

这首曲子采用的结构是小步舞曲最常见的三部体。呈示部由弱拍开始,轻捷的附点节奏,婉转如歌的曲调,表现出典型的贵族式的高雅情趣。发展部的旋律则建在连音和跳音对比的基础上,赋予这一段音乐以更加活泼的表情。乐曲的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反复,但进行了一些处理和加花,乐音较呈示部有所变化。

听着这首曲子,我们眼前不由得出现这样一幅十八世纪法国宫廷盛大舞会的画面:在金碧辉煌的皇宫大厅里,数百只白蜡火炬,将大厅照耀的如同白昼一般,乐师己作好准备,贵族青年男女们已经选好舞伴,一双双。一对对排成四行,面对面站好了位置……典雅而明快的小步舞曲,恰好切合了贵族青年男女们的纤巧、轻盈的舞步,与雍容华贵的风度。

音乐欣赏 ——G大调小步舞曲(贝多芬)

感受着这优美的旋律,我们不得不对作曲的作者贝多芬肃然起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大师。20多岁时,他的作品就被广泛地接受。这位在28岁曾因为耳疾而自杀,最终却战胜自我的“英雄”为后人留下了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5部钢琴协奏曲,10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优美的弦乐四重奏,声乐和歌剧作品等。

如果说巴赫是为上帝的荣耀而创作,莫扎特出于天才的横溢,那么贝多芬则是为了献身于人类的奋斗而将自己的意愿施于世界;如果说巴赫是已有物的完善者,莫扎特是音乐上唯一最明亮的耀眼瞬间,那么贝多芬则是力,是骄傲,是高昂那不曾向任何人或神或命运低头的人。

他宣扬着自己对生活和创作的准则:力、激情、尊重与平等。由于受到法国大革命时期进步思想的启发,他形成了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的世界观。

因此,他一生都用音乐来号召人们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斗争。他的创作体现着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着他“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形象。

他的音乐既壮丽宏伟又朴实鲜明;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理解,世俗性强。(这点我们已经有了体会)他自己曾写着:“强力是杰出者的品行,那就是我”。

他那高贵不屈的品行,即使是在弥留之际,也能表现出来:“3月26日,维也纳的天空电闪雷鸣,仿佛整个城市在大放悲歌。一声惊雷震响在贝多芬临终的屋内。这位永远的叛逆者哀弱地举起不屈服的拳头,接着他向后倒下,死去了。”

贝多芬以他坚定不移乐观主义;以他雄壮的悲伤;以他发人深思。令人感动的奋斗;还有扼住命运咽喉的铁一般的意志,深深地吸引着热爱他的人们。他是神,是天庭的咆哮者,音乐的莎士比亚,米开朗琪罗。他用崇高的精神,不朽的乐章,净化着人类逐渐变得脆弱、渺小的灵魂。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创造者》中说:“他不是牧羊人,他是率领牛群的公牛……在描绘他的肖像的同时,我也描绘了他的同类——我们的世纪,我们的梦,我们自己……欢乐,不是灵魂在阴暗一隅将自己吞噬的粗俗的欢乐,而是为战胜苦难折磨而挣扎奋斗的欢乐,是战胜自我的欢乐,压倒并拥抱命运的欢乐……巨硕的公牛张着狂暴的眼睛,昂着头,屹立于高山之巅,深渊之侧,吼声回荡,超越时代……”

贝多芬在音乐榜上排行第一,世界名人榜上排行45位,而“音乐之父”巴赫则排在72位。这不仅因为贝多芬的作品更通俗,而且因为他还是个大胆的革命家,比巴赫对音乐史的影响更大。

在世界100位名人的排行中,麦克·哈特对贝多芬作品的评价是:“他的作品体现了强烈的情感与完美的构思有机的结合,把音乐艺术推向了顶峰,从而表现音乐不再是一种从属于文字、绘画的艺术形式”。

我想,作为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这些是受之无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