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撤離中國?別再危言聳聽了!


外資撤離中國?別再危言聳聽了!

最近,所謂的外資外貿撤離中國論甚囂塵上,引起了廣大吃瓜群眾的熱議。


鬧騰的比較厲害的是美國和日本。


前兩天,美國白宮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呼籲美國在華企業搬回美國,並且建議對迴流美國的企業涉及到的一切直接成本給予100%的費用補貼。


日本在前兩天也通過了“緊急經濟對策方案”,計劃用2435億日元(約156億元人民幣)支持日本企業在中國等海外投資的生產據點迴歸日本國內,或者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去。


由於美國和日本都是中國的重量級貿易伙伴,美日兩國內部傳出來的引導企業迴流本土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關於外資撤離中國的擔憂。


更是有一些帶路黨也據此大肆唱衰中國,唯恐中國不亂。


那麼,外資真的會大肆撤離中國嗎?中國對外資失去了吸引力嗎?


我先把我的觀點亮在前面:


外資不但不會大肆撤離中國,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還將進一步增強。


接下來說理由。


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第二大外資利用國,或者說老外之所以願意來中國跟中國人做生意,原因其實很簡單、也非常樸素:


能賺到錢。


做生意之所以能賺錢,無非就是好買好賣,概括起來大致就是以下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成本夠低;


說到成本低,老鐵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勞動力的成本低。


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確實是非常低,這也是中國能夠吸引外資、做大外貿的基本前提。


雖然說中國現在已經過了劉易斯拐點,勞動力成本上來了,但中國的工資水平跟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比起來還是處於較低的水平。


當然,有人會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跟現在的東南亞相比,由於中國的工資水平整體上高於東南亞國家,據此就得出了外資將要大舉撤離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判斷。


這個判斷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有認知上的缺陷:


1)對勞動力在維度上的認知缺陷。


勞動力不光有工資的維度,還有素質的維度。論勞動力素質、論產業工人的紀律性和勤奮程度,東南亞整體上不如中國。


中國不光在存量上有著大量的成熟產業工人,中國每年畢業幾百萬的大學生數量,在增量勞動力供給方面就佔據了量和質的雙重優勢。


2)對成本在範疇上的認知缺陷。


成本不僅僅包括勞動力,還包括土地、辦事效率、產業配套體系、基礎設施、制度包容性等等。


中國的土地徵用、平整效率,舉世無雙;


中國的官員說到招商引資,兩眼放光;


中國有著全世界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產業集群、聚集效應非常強大,在中國做生意,供應鏈是最完整的;


中國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里程,世界之最。


中國日益重視在制度上改善外資營商環境,新頒佈實施了《外資投資法》,堅定不移地推崇自由貿易。


就在美國頻頻打壓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同時,中國也沒有打壓在華賺的盆滿缽滿的蘋果,甚至是沒有打壓任何一家美國知名的跨國公司。


中國為什麼這麼隱忍?


無他,因為中國相應堅定地奉信並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中國人這麼厚道,無論是硬的成本還是軟的成本都很低,老外有什麼理由拒絕跟中國人做生意呢?


第二,市場夠大。

中國有14億人口,這是超大的市場空間。


人口是市場的前提。中國不光人口多,有購買力的人口也多。


雖然客觀上存在收入分配失衡的問題,但這並不影響中國整體性的消費實力。


比如:


中國是大宗商品的第一大消費國;


中國是電器的第一大消費國;


中國是汽車的第一消費國;


中國總體上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消費市場。


這麼大的市場,老外有啥理由不跟中國做生意?


市場經濟時代,誰會跟錢過不去?


以上就是我認為外資不但不會大舉撤離中國的原因。


相反,經過此次疫情的衝擊,外資將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產業體系齊全、政府治理有效、基礎設施發達等等軟硬優勢,對中國市場將更加青睞。


在海外深陷新冠疫情而生產停擺之際,特斯拉、寶馬等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工廠正在如火如荼地生產,這足以說明中國的優勢所在。


當然,從美國政府和日本政府的角度來看,他們確實有將企業遷回本國的意願,畢竟這可以滿足民粹主義的訴求,從而帶來選票,但這僅僅是某些政客在主觀上的一廂情願。


對於資本而言,最大的驅動力永遠是賺錢


不賺錢,資本是不會迴流的。政府可以補貼遷移工廠的直接成本,你政府能夠補上齊全的產業鏈嗎?能夠不上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嗎?能夠補上14億人的大市場嗎?

顯然是不能嘛!

綜上:

只要中國;


堅定不移實施改革開放;


堅定不移地改善營商環境;


堅定不移地加大對教育的投入;


堅定不移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經濟結構‘’


堅定不移地改善分配結構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有效購買力。

中國將依然是外資最青睞的海外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