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在幸福與不幸之間徘徊

誰都在幸福與不幸之間徘徊

去和他人接觸,或者集中精力去學習,哪怕跳一跳舞也可以。這樣所產生的副作用,就是能讓你體會到幸福的滋味。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自己所追求的幸福,而不是追求幸福這件事。

——摘自電影《尋找幸福的赫克託》

人不會永遠沉浸在已經得到的喜悅之中。進化心理學家丹尼爾·列託在談到人類的這種習性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即便很喜歡眼前的這片草莓地,但對面的河川也可能是養殖大馬哈魚的絕佳漁場。

對於生存來說,只要有眼前的草莓地就足夠了,即使不去發起新的挑戰,也能讓自己活得很輕鬆了。但是,為什麼人類就是不滿足呢?生物學對此的解釋是這樣的:如果對已經擁有的東西(草莓地)做出過高評價的話,一旦環境生變,就很可能無法繼續生存下去。如果能找到新的糧食來源,即便草莓地荒廢了,自己仍能生存下去。所以,人類總是要追求一個又一個“新東西”。

對已經擁有的東西感到滿足且不會厭倦的人,應該就是幸福的吧。但是,對已經擁有的東西感到厭倦,並渴望追求新東西,也是人類的本能使然。

誰都在幸福與不幸之間徘徊

無論到任何時候,我們都會感到苦惱和不安。人類真可謂是善於自尋苦惱的天才啊。無論習慣了怎樣的外部環境,也會有感到厭倦的那一天。人類社會正是基於這種本能,才變得如此繁榮。

人會感到苦惱和不安——與其說是自己出了什麼問題,倒不如說這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音樂家前野健太有一首曲子就叫《苦惱和不安無可戰勝!》。如果永遠也擺脫不掉的話,那就試著和它們成為朋友吧。

我們在生活中會有很多這樣的體會。雖然自己大獲成功,但緊接著頭腦中就冒出了下一個目標,心裡也希望能順利達成。我只能像這樣,不斷地去累積滿足感。而我自己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已經很幸福了”這件事。

能安心地睡著,衣食無憂,找到合拍的友人或愛人——即使在做到這一切之後,人們還是會一直在幸福與不幸之間徘徊。這就是人的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