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河南省郟縣李口鄉張店村

河南省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河南省郟縣李口鄉張店村

郟縣李口鄉張店村


一、張店村簡介

張店村總面積8平方公里,總人口3343人,張姓佔總人口的80%以上,都是張良的後代。張店村分張東、張南和張西3個行政村,村莊的東面、北面有“平郟”公路通過,交通便利。芝河繞村而過,具有山高而不險,水深而不惡的秀逸環境,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曆史文化積澱的中原名村。

張店村是“漢初三傑”之一張良的故里,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化史的古村落。這裡南靠平頂山,東倚紫雲山,西偎鳳崗嶺,北顧北汝河,山清水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這裡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目前村中保留的古建築以明清時期的官宅、民宅為主:“提督府宅”、東西“官宅”、南北“義和”、“西酉盛”、“花門樓”、“張生院”等九座大戶人家的院落,共有房舍296間,建築面積7091平方米,結構嚴謹,氣勢恢宏,各種雕刻工藝精巧。村落歷史空間格局完整,傳統風貌和建築文化仍在,宅院地方特色明顯,周邊環境與人文建築自然和諧,藝術性、觀賞性強,時代特徵鮮明,中原地域文化突出,歷史街巷風格典型,雕刻技藝與文物古蹟相得益彰,為古老村落增光增彩,中國傳統的“福祿壽禧”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充分體現,“萬”字文化比比皆是,楷、草、行、篆、隸等各體兼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這些建築集中在村莊西半部, 以四合院為單院,一進進向後延伸,在一箇中軸線上。建築群多以磚石、木架、小藍瓦蓋頂,房基都是紅石。以石刻、磚刻(雕)、木刻(雕)為裝飾;屋脊都用磚刻蓮花圖案,房上的五脊六獸,前屏封多用透花木刻,庭臺及柱腳採用石刻,屋內大方磚鋪地。透花方形和圓形石刻窗及石刻門檻等,別具特點。現存在明清建築可以看到張良故里的民族特點:(1)四合院節節相連;(2)石刻、石基樸實大方,石磚牆,全石牆體,穩重傳統;(3)木刻的精巧、傳神;(4)磚刻的細緻及含蓄。把石、磚、木結構的特點溶為一體,結合歷史傳統,形成張良故里獨特個性,顯出與眾不同的建築風格。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河南省郟縣李口鄉張店村

當地先民就地取材,紅石青磚小藍瓦,五脊六獸蓮花脊,自明清至今各個歷史時期建築沒有缺環,被學者稱之為明清建築博物館。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2006年羅哲文來郟併為張店親筆提寫“西漢留侯張良故里”,2008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張店村歷史以來以經商發家為恥,以耕讀傳家為榮。張店村在明清兩代曾出過很多進士,號稱進士莊,僅五品以上的官員就有12人,明清受皇封者60多人。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明代隆慶年間官拜紫荊關提督的張樂舜,清道光進士、咸豐年間任刑部主事的張崇等。解放後這裡更是人才輩出,從這裡走出去700多人奔赴全國各地建設社會主義。

現在張良故里所在的張店村有六地之說:古人類生活的聚居地;張良的出生地;張氏的中興之地;諸葛亮的拜謁地;紅三十六軍的發源地;張良的埋葬地。

張店村原有紅石古寨一座,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毀於1947年解放之初。全長5公里,面積約2.5平方公里,高二丈八尺,厚三丈,分東、西、南、北和小南五座門,分別是寅賓門、西酉門、望雲門、平光遠照門、山青水秀門等。周邊等距設寨樓(炮樓)共15座,除小南門樓是三層外,其它均為兩層,大部村民居住寨內。至今,古寨的遺蹟尚存。

寨外,有張良養馬、訓馬、洗馬的遺址;火神廟;為防匪患,張華鵬、張近昶於明崇禎十三年率眾在馬鞍山頂圍五龍廟築寨,即五龍寨;山上的魁星樓(娼閣)、咣噹石(人踩其石能發出響聲),還有河洛圖、石觀音、古石刻等;三神(黃帝、優儀、神農)廟、張良品簫處等遺址;廣泛流傳著雙頭岺(雙龍頭)、獅乞瘩(獅子岺)、臥虎岺、芝河邊的單鳳戲珠等美麗傳說。

二、歷史沿革

據《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載:“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祖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1980年版《史記 留侯世家》2033頁注:顧氏按《後漢書》雲:“張良出於城父,城父屬穎川郡也”。

《史記》註釋本2033頁正義《括地誌》雲:城父在汝州郟縣東三十里,韓(裡){地}也。

1988年商務印書館《辭海》合訂本1006頁《讀史方輿紀要》指出:父城,縣名,漢置屬穎川郡……故城在河南寶豐縣東。

2008年張良被評為河南省平頂山市十大歷史名人。

在羅哲文先生所寫《中國名祠》一書中介紹陝西留霸縣張良廟時,明確介紹張良是今郟縣人。2006年第三次全國文化普查,羅哲文來郟縣親筆為我們提寫“西漢留侯張良故里”。

清同治三年《郟縣誌》160頁志文:“漢留侯廟在小豐保(張店在小豐保轄區內。見《郟縣誌》75頁)。張子房,韓人,而郟東南近邑也,其擊秦滅楚,為韓報仇,有忠孝大節,為之立廟正矣!”

2011年11月23日河南衛視所播的大型歷史文化名鎮村紀錄片中,河南省歷史學會副會長程有為指出張良故里就在今天的寶豐東邊李口鎮的張店村。

2008年8月張店村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四批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張店村被國家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國家文化部公佈為第一批國家傳統村落。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河南省郟縣李口鄉張店村

三、張店村建築特色

張店村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區域內河流、礦藏、植被豐富,交通便利。有古建房舍二千多間,氣勢恢宏,各種雕刻工藝精巧。通過現存這些建築,可以看出明清時期我國北方建築的建築風格。

1、建築規模:張店村現存大量的明清時期的傳統建築,在歷史街區、古街道、水系、環境風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傳統格局,在面積和體量上形成了一定規模,這種歷史村落在古代戰爭頻繁、近代經濟落後的中原地區得以保存是非常難得的。

2、建築佈局:從建築佈局和建築形式看,張店村傳統建築佈局以北方合院形式為主。建築形式不僅有北方的官式做法,而且又融入了南方建築細膩的做工和極具特色的地方手法,豐富了張店村的建築特色。張店村建築,多為磚木各青瓦結構,屬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建築。所有的建築群沿中軸線對稱而建,坐北朝南,冬避寒冷,夏迎清涼。

3、建築材料:從建築材料的使用和工藝上看,房屋牆體採用了“裡生外熟”的砌築方法,即裡為土坯,外為青磚,中連跋石,堅固一體,冬暖夏涼。地基為紅石精雕西磨壘砌而成,每兩層紅石條間密佈容刃。所以,歷經近二百年地基無變形,房屋堅固如初。

4、雕刻技藝:張店村的現存古建的木雕石刻技藝,與其文物古蹟相得益彰,為古老村落增光增彩,具有獨特的歷史、藝術價值。每個山牆上皆為“萬”字整塊紅石透雕鏤花窗,中國傳統的“福祿壽禧”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充分體現,“萬”字文化比比皆是。整塊紅石透雕而成的窗戶堅固大方。

建築內現存的匾額,其書寫方式、刻寫工藝均依內容而定。楷、草、行、篆、隸等各體兼備,隨匾額懸掛地方而定。廳堂中的堂匾用楷書、隸書;寨門匾用楷書,府廳匾則一定是用楷書,黑底金字,顯得莊嚴肅穆。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村)-4,河南省郟縣李口鄉張店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