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麾下的嫡系精銳:裝備精良,卻未曾參戰的“參戰軍”


段祺瑞麾下的嫡系精銳:裝備精良,卻未曾參戰的“參戰軍”

1917年7月12日,辯子軍首領張勳短命的12天“復辟”鬧劇被粉碎後,段祺瑞以“三造共和”的功名凱旋迴京,重新執掌了北京政權。這時黎元洪已經下臺,國會也已經被解散,段以國務總理的身份獨掌朝政,獨斷專行,在英、美、日、意等國的極力簇使和提供參戰借款的誘惑下,段祺瑞為獲取大宗借款用以培植個人武力,從而震懾其他派系的軍隊,最終實現其武力統一的夢想,繼續積極地叫嚷對德宣戰。8月4日,在一切阻力均已排除的情況下,終於經其一手操縱的國務會議通過了對德宣戰案。

首次參戰的中國軍隊

1917年8月14日中國政府正式公佈對德宣戰後,即與協約國日美等國商議出兵參戰事宜,由於當時政權值俄國革命,俄國“後方不靖”,加上日美等國為了遠東利益互爭雄長等複雜紛亂的原因,遂決定共同出兵俄國東海濱省,以鞏固對德作戰的後方,干涉俄國革命,同時也兼有平衡列強間利益的目的。 

1918年4月,參戰的海軍部隊自上海出發,駛抵海參崴;8月,陸軍部隊自北京出發,進駐雙城子。  

因事先準備不及,參戰的陸海軍部隊均系臨時指派。其陸軍部隊系以北洋陸軍第九師三十三團為主組成駐崴(海參崴)支隊。第九師系由袁世凱生前所辦的陸軍模範團擴編而成,一度是北洋政府的“御林軍”,其官兵學識、訓練、紀律乃至身高、體貌均較佳,武器裝備亦多系最新式。駐崴支隊由該師第三十三團團長宋煥章任支隊長,率該團第一營(營長劉春臺)、第二營(營長蘇炳文),附以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機關槍兵各一連共計2000人組成。後因任務需要,復派該團第三營(營長李源昆)和十八旅三十五團第一營(營長曹德明)加入,駐崴支隊增至3000人。出國後,支隊司令部駐雙城子,務營連分駐綏芬河、雙城子、伯力諸要點。

段祺瑞麾下的嫡系精銳:裝備精良,卻未曾參戰的“參戰軍”

參戰的海軍部隊是北洋海軍第一艦隊(巡洋艦隊)的“海容”號巡洋艦。該艦系甲午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後於1898年在德國定製的三艘鐵甲巡洋艦之一。其標準排水量2950噸,主機功率7500馬力,航速19,5節,艦載火炮22門,其中含150毫米口徑火炮3門,105毫米口徑火炮8門,另有魚雷發射管1具,全艦官兵253員名,艦長為海軍上校林建章。林率該艦駛抵海參崴後,被提升為海軍代將,負責指揮所有出國參戰的陸海軍。中國軍隊出國參戰時,已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尾聲,當時的遠東,並沒有大的戰事,駐崴支隊主要擔負護路、護港等警備任務,但這畢竟是第一次代表國家出兵參加國際戰爭,全體官兵深知責任重大,意義深遠,故都能嚴守軍紀、恪盡職守,在當時的國內、國際都有好評。

1918年11月11日,第一世界大戰結束,協約國戰勝。駐遠東的協約國軍隊在海參崴舉行盛大的閱兵典禮,慶祝勝利。中國參戰的陸海軍參加了閱兵典禮。這歷來是中國人的強項。閱兵式上,官兵們軍容整肅,氣勢威武,令列強刮目,為國家爭得了一定的榮譽。戰爭結束後,所有參戰部隊於1921年春全部陸續撤回國內。 

參戰的陸軍部隊第三十團及配屬各兵種分隊,歸還第九師建制後,參加軍閥混戰,於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全軍覆滅。其時任第二營營長的蘇炳文,後投身奉軍,先後任旅長、護路司令、師長等職。“九一八”事變後,在黑龍江省組織義勇軍,與強敵周旋於白山黑水之間,成為最早舉義的東北義勇軍將領之一。 

“海容”號巡洋艦回國後,亦捲入軍閥混戰漩渦,後歸順國民政府。抗戰暴發後,為封鎖長江,阻止日本軍艦沿江進犯,於1937年9月25日自沉於江陰水道,求得了悲壯的結局。林建章回國後,曾任北洋海軍第一艦隊司令、海軍總長等職,北洋軍閥覆亡後在上海閒居。1937年上海淪陷,面對日偽威脅利誘,始終不為所屈,寧願餓死,拒不出山擔任偽職,於1939年憂憤而終,保全了晚節。  

並未參戰的“參戰軍” 

段祺瑞在獲取了大宗參戰借款又得到大量新式武器裝備的供給後,便以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由,在已經臨時派出陸軍第三十三團和海軍“海容”號巡洋艦出國參戰的同時,於1918年秋開始大規模地正式籌組參戰軍。  

參戰軍的最高統帥為參戰督辦,由段祺瑞自兼,下設參戰軍訓練處,處理指揮、訓練、經理、衛生和補給等一切事宜,實際上等同於當時的司令部。鍘其責者稱參戰軍督練,由段系大將靳雲鵬擔任。 

為了造就確實可靠的封建武力,編練之初先成立了參戰軍軍官教導團和參戰軍軍士教導團,團長分別由曾任北京講武堂堂長的陳文運和曾任保定軍校校長的曲同豐擔任。受訓者則前者在保定軍校的優秀畢業生中和接近皖系的初級軍官中挑選,後者在接近皖系的北洋各陸軍師中有一定文化的優秀士兵中挑選。教導團每期三個月。受結束後擔任參戰軍初級軍官和軍士。其實,段編教導團的真實目的,還是想通過對這些軍中青年的培訓造成與其的師生關係,並想以此為紐帶形成效忠於段氏個人的派系武力。  

段祺瑞麾下的嫡系精銳:裝備精良,卻未曾參戰的“參戰軍”

1919年初,在參戰軍教導團的基礎上,派員分赴安徽、山東、河南三省招兵,很快招足了三萬人,組成了三個師,師長分別由曲同豐、馬良、陳文運擔任。各師劃分駐地,開始訓練。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早已於上一年結束,段祺瑞卻仍舊在緊鑼密鼓地大練參戰軍,可見其醉翁之意不在酒。  

參戰軍的編制系採用北洋陸軍常務軍編制。每師步兵兩個旅,騎兵、炮兵各一個團,工兵、輜重兵、機關槍兵各一個營。每步兵旅轄步兵兩個團,每團三個營,每營四個連,每連戰鬥兵126人;騎兵團直轄四個連,每連騎兵128人;炮兵團轄三個營,其中第一、二兩個營裝備野炮,三營裝備山炮,口徑都是75毫米,每營三個連,每連炮4門;工兵營轄四個連,分任通信、架橋和築城作業;輜重兵轄四個連,運輸工具全部是馬車;機關槍營轄四個連,每連重機關槍6挺。全師官兵共計一萬餘人,參戰軍使用的武器,除山炮外,全是嶄新的日本造。

三個師以外,參戰軍訓練處還直轄有重炮一個營,裝備有當時最先進的150毫米榴彈炮和105毫米加農炮,也全是日本造,就連用來挽炮的馬匹也是從日本運來的大洋馬。  

參戰軍的訓練,全部按照日本軍隊的教育方式進行。曲同豐、陳文運等參戰軍主要骨幹均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不僅直接般取了日軍的訓練教材,而且還聘有不少的日本顧問,用以指導訓練。訓練時間牙定為一年。由於參戰軍的各級軍官全部畢業於各級軍官學校,軍士又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且經過了層層的挑選,接受能力較強,所以說,參戰軍的訓練計劃和內容是比較嚴密和全面的,訓練成績在當時來說也是不錯的。1919年12月,第一師在進行旅攻防演習和步炮聯合射擊科目檢驗時,曾邀請軍政各界首腦和各國駐華武官到場參觀,贏得了較高的讚譽,使段祺瑞更加的驕狂不可一世。  

段祺瑞麾下的嫡系精銳:裝備精良,卻未曾參戰的“參戰軍”

到了1919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9個多月,大概段祺瑞也覺得參戰軍之名實在不能再用,便將“參戰”二字改成“邊防”。於是,“參戰督辦”變成了“邊防督辦”,“參戰軍”也變成了“邊防軍”。只是“邊防督辦”並不駐節邊防而是仍舊坐在京城把持朝政,“邊防軍”也並不戍守邊疆而是繼續駐紮內地要地(第一師駐北京北苑、第二師駐山東濟南,第三師駐北京南苑)。 

1920年夏,醞釀已久的直皖戰爭終於在直隸的京、津、保地區爆發了。參戰軍組建不久,雖然其官兵素質、編制裝備均屬上乘,但因其缺乏實戰緞練,而顯得中看不中用,遠遠不是久經沙場的吳佩孚直軍的對手,。主要的還是皖繫結黨營私,賣國媚日,不得人心,激起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加之段祺瑞一意孤行,也引起軍閥內部直、奉兩大派系的極端不滿與仇視,使得本來勢不兩立的直軍和奉軍在反皖問題上空前的一致起來。戰爭一開始皖系就連吃敗仗,很快便在奉軍入關助直的情況下以失敗而告終。其結果,參戰軍第一師、第三師潰敗,絕大部分中下級官兵和武器裝備為直奉兩軍搶奪刮分;第二師雖因不在主戰場而免遭覆滅,但戰後不久便被逐漸壓縮改編成一個團,最終被遣散了。  

參戰軍的歷史到此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