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30年後重映 為何魅力依舊不減

上週一部重新上映的老電影《龍貓》票房成績竟然超越了剛上映的《印度合夥人》《網絡迷蹤》《綠毛怪格林奇》3部新片,雖說這3部新片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電影類型,賣點迥異,但是撇去前期宣傳力度不足的原因,這種超越著實令人驚奇,更不用說還有票房一路高歌猛進的《海王》在前面壓陣,足見《龍貓》的魅力依舊不減。當年的製作方吉卜力工作室的宮崎駿導演,現年77歲的他已經被粉絲粉們冠以“宮崎駿老爺爺”的暱稱,而這部《龍貓》在老爺爺的作品裡也有著特殊的經歷。

龍貓30年後重映 為何魅力依舊不減

龍貓30年後重映 為何魅力依舊不減

1988年(那時候我都還沒出生)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推出的這部動畫,起初還只是一個60分鐘的中片策劃,但是最終被製作成了86分鐘廠的長片動畫電影,最終在當年的4月在日本國內上映。

但其實當時的出品方德間書店對《龍貓》並不看好,主要原因是:出品方認為電影展現的鄉村風貌和當時的經濟發展現狀相比顯得過於落後,擔心過於脫離人們生活的大環境會代入感不強,無法引起共鳴。並且當時的發行方東寶(多部日本動漫電影的發行方,其中還有小編熱愛的名偵探柯南系列)因當時有2部吉卜力的作品要上映(另一部是高田勳的《螢火蟲之墓》),就對《龍貓》消極對待。

龍貓30年後重映 為何魅力依舊不減

因此當年《龍貓》的首映票房並不算出彩,票房收入約5.7億日元,觀影人次約80萬,僅高於吉卜力1986年製作並上映的《天空之城》,後來吉卜力為了填補票房的失利,不得不製作了《魔女宅急便》加以補償。

龍貓30年後重映 為何魅力依舊不減

不過後續,《龍貓》通過改變傳播渠道,通過電視臺播放,逐漸的接觸到更廣闊的受眾,影響力卻持續的攀升,迅速成為吉卜力認知度最高的一部電影。並且這部作品在美國流行以後,海外影評也是讚譽超高,美殿堂級流行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曾評價:每次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就會微笑、微笑、微笑。

龍貓30年後重映 為何魅力依舊不減

相較於有戰爭背景的《起風了》、夾雜著對日本泡沫經濟反思的《千與千尋》、含有法西斯隱喻的《紅豬》,龍貓顯得更加純真,脫離世俗。《龍貓》的故事情節是通過兩個小女孩小月和小梅的視角展開的。故事展現的是一場奇幻之旅,兩個小女孩來到鄉下,打掃房間,偶遇龍貓,並和龍貓一起經歷冒險之旅(雖然龍貓不是貓科,但是這種奇幻的吸貓方式,是要讓喵們扮演尼斯湖水怪、ET外星人的和藍胖子等冒險奇幻之旅必備搭檔的角色啊)。而且該片在表現上也刻意使大人物的形象在幕後若隱若現,但是卻從未成為主角,留下了一抹神秘色彩。

龍貓30年後重映 為何魅力依舊不減

龍貓30年後重映 為何魅力依舊不減

龍貓是鼠科,像兔子

但是影片一開始就預設的前提——兩個小女孩的母親生病住院,讓大多解讀者們都覺得,在天真爛漫的表象下,影片又透著一絲揮之不去的隱秘憂傷。對於孩子來說親人健康是天大的事,當隨著小女孩的視角進入影片中的世界後,觀眾們也會不由自主地感受到這抹籠罩在明豔色彩下的惶恐。

龍貓30年後重映 為何魅力依舊不減

而這時龍貓的登場,恰好給因孤獨和無措而惶恐的小女孩們帶來了心靈的支柱,幫助他們度過了生活的種種困難。這部影片原本的片名是《我的鄰居多多羅》,這種設定也暗合了原片名中鄰居的含義,散發出一種鄰里互助的溫情。不過用《龍貓》這個名字,直接道出了鄰居的身份,但是這是針對看完影片的人才能明曉,對於沒看過的人卻隱去了故事的情節設定,給人以想象空間,名字的由來多半是進入國內翻譯的所致,不過我們可能更加喜歡這種道出身份而隱去設定的稱謂。《龍貓》構築了一個讓身處其中的人能夠感受到安全及滿足的世界。

龍貓30年後重映 為何魅力依舊不減

《龍貓》通過這種簡單的設定,萌態可愛的星星,憂傷而不是溫情的表達突破了時代與文化的界限。通過各種渠道以及網絡的力量,漂洋過海在2000年來到中國。當時在電影上映前豆瓣就顯示有50多萬人給《龍貓》打分,可見當時的影響力,而一批中國的吉卜力粉絲也由此建立起來。2016 年,在幾乎沒有什麼作品能夠在中國正式上映的情況下,吉卜力的官方紀念品商店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店。門口正擺放著《龍貓》中的貓巴士模型。

龍貓30年後重映 為何魅力依舊不減

截止到上週末《龍貓》已經累計有接近1 億元的票房,可能“還宮崎駿一張電影票”的心態的人不在少數,但是能打動人的《龍貓》故事內核本身才是其能超越同時期諸多新片關鍵的競爭力,感受純真也好,回憶童年也罷,那份讓觀影者脫離現實世界的瑣碎,重新感受生活本身,體會到憂傷籠罩下的珍貴溫情,這才是《龍貓》帶給我們的真正意義所在吧。

龍貓30年後重映 為何魅力依舊不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