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上映,能否打破近年日本電影多而不強的格局?

隨著修復版《龍貓》上映,多少“迷宮”(宮崎駿粉絲)心心念唸的“還宮老爺子一張電影票”終得實現。

上映首日,《龍貓》票房達1879.3萬,票務平臺預測票房1.44億,有望成為繼《哆啦A夢:大雄的金銀島》和《名偵探柯南:零的執行人》之後,今年第三部票房過億的日本電影。

《龍貓》上映,能否打破近年日本電影多而不強的格局?

《龍貓》上映

今年一系列電影票房破億,讓日本電影在內地市場有了些許的反彈。但即便如此,這一成績和幾年前的日本電影在中國市場的表現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15年5月,《哆啦A夢:伴我前行》內地上映,勾起了無數人的童年回憶,使得這部引進費用還不過百萬的電影,創下了5.3億的票房成績;一年後,《你的名字。》延續了這一傳奇,在內地斬獲5.75億的票房,日本電影迎來在華的“高光時刻”。

接連幾部電影的成功,讓許多資本的目光開始向日本電影彙集。在近三年的內地影院中,日本電影的存在感突然強了起來。2015年全年,僅有2部日本電影引入,而2016、2017年這一數字則提升至11與9部,到了今年,已經定檔的便已達到了15部之多。

引進影片雖多,但在2016年的頂峰後,日本電影的成績卻始終沒有突破。毒眸(ID:youhaoxifilm)統計數據發現,近四年裡引進的37部日本電影中僅有6部票房在億元以上,票房3000萬以下的多達17部

;而票房較好的也多為動畫,《小偷家族》(票房9674.7萬)《銀魂》(票房8143萬)外,日本真人電影在華成績普遍不佳,擁有不錯話題度的《戀愛迴旋》《晝顏》等票房還不到2000萬。

《龍貓》上映,能否打破近年日本電影多而不強的格局?

新垣結衣的“老公們”最終帶來不足2000萬的票房

從無人問津到數量爆發卻難有爆款,日本電影在中國市場上的幾年,究竟遇到了怎樣的阻力?

日本電影的“復甦”

今年總票房剛過6億的日本電影在中國看起來只是一門小生意,還不如一部好萊塢大片一週的票房,可如果時間倒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完全是另一幅光景。

1978年,鄧小平訪日後,為了加強中日間的文化交流,引進了大量日本電影進行公映。1978-1993年間,內地引進的日本電影數量近百部,特別是《追捕》和《望鄉》等熱門影片,上映時可謂是萬人空巷,也讓高倉健、原田芳雄、慄原小卷等日本明星在國內受到了萬千追捧,很多年輕人爭相模仿起其裝扮。

《龍貓》上映,能否打破近年日本電影多而不強的格局?

《追捕》中的高倉健

可是到了90年代中後期,中日摩擦不斷,內地大銀幕上日影的數量也急轉直下。1993年前幾年,每年平均有6部左右電影上映,然而1994年後,這一數字開始驟降至每年1—3部。

2010年後,釣魚島問題爆發後,中日文化交流陷入停擺,日本電影幾乎消失在在中國市場——2013、14年沒有一部日本電影引進中國,那些年裡,僅有《不肯去觀音》《甜心巧克力》《深夜前的五分鐘》等少數知名度很低的中日合拍片上映,票房也均在千萬以下。

此番“冷戰”,直到2015年後才有所改善。

在2014年11月中日達成四項原則共識後,中日關係開始“解凍”。隨即,日本電影開始重回中國大銀幕。2015年,除了《哆啦A夢:伴我同行》一舉奪得5.3億票房,另一部《名偵探柯南:業火的向日葵》也在內地賣到了8162.4萬——而在此之前,日本電影在內地票房從未超過3000萬。

《龍貓》上映,能否打破近年日本電影多而不強的格局?

《哆啦A夢:伴我同行》

除了票房成功,其高額的投資回報也刺激了國內市場。據毒眸獲悉,《哆啦A夢:伴我同行》的引進成本僅有約10萬美元,這種投資神話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片商投資日本電影。於是到了2016年,有多達8部日漫IP進入內地院線,其中《火影忍者劇場版:博人傳》《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航海王之黃金城》等一大批“童年回憶”更是紛紛取得了億元以上的票房。

而在這一年裡,最成功的日本IP其實是“新海誠”。2016年年末,原創動漫《你的名字。》進入內地,唯美的畫面、浪漫的劇情使其口碑不斷擴散,大批對“新海誠”這一名號早有耳聞的中國觀眾紛紛走入影院。最終,該片以5.75億元的成績,刷新了日本電影在內地的票房記錄。

《龍貓》上映,能否打破近年日本電影多而不強的格局?

《你的名字。》

“日本有很多IP積累,非常受中國觀眾歡迎,只是之前只能自己找資源,現在引進影院後自然會吸引大批觀眾。所以政策放開後,片商都會搶這些動畫電影。”《龍貓》引進方造夢機影視傳媒公司總裁劉軍告訴毒眸,內地對這部分內容的需求一直存在。也正因如此,儘管過去兩年買進日本電影的價格早已翻了數倍,但中國買家的熱情仍舊不減。

除了動畫電影,一些真人電影也逐漸開始被市場所關注:2016年,《寄生獸》真人版電影將上下兩部合為一部在內地上映,獲取4823.2萬票房;2017年,《銀魂》漫改真人版電影吸引了大批中國粉絲,以8143萬元的票房再創新高。

《龍貓》上映,能否打破近年日本電影多而不強的格局?

《銀魂》真人版

這些影片的成功,也大大提升了中日影視合作的積極性,一些翻拍、合拍隨之而來。如東野圭吾作品《嫌疑人X的獻身》與《解憂雜貨店》,於去年被翻拍成了中文版電影,分別收穫了4.01億和2.23億票房;而《妖貓傳》《你好,之華》等與日本影人合作的電影,也在內地取得了5.3億與8006萬票房。

日本電影為何票房難有突破?

就當很多人以為2016年前後日本電影的成功,將助推日本電影在華迎來另一個春天時,一盆冷水卻迎頭澆了下來。

儘管2017年《銀魂》刷新了真人電影的記錄,但這一年裡,日本電影在華的總體表現並不理想:2017年共有9部日本電影上映,總票房僅有4.8億,票房過億的影片只有1部,票房3000萬以下的卻多達4部。

這樣的情況在今年並未有太多好轉,雖然《小偷家族》用9674萬票房再次刷新了日本真人電影在華的票房紀錄,但除《龍貓》外,在國內已上映的14部日本電影總票房僅有6億

票房過億的影片也只有2部,票房3000萬以下的影片,數量則攀升到了10部。

在引進成本不斷走高的情況下,算上宣發費用,很多影片可能連成本也無法收回。更關鍵的是,在印度、泰國、西班牙等各國電影都已經在華取得了不錯成績時,日本真人電影迄今為止還未能突破1億元大關。

某日本文化產業研究人員告訴毒眸,最初幾年一些日本電影之所以會在內地引發巨大的轟動,主要是因為2016年之前幾年引進的日本電影較少,市場會有所期待。可一旦同類影片本身不能繼續出新,受眾便會因同質化而陷入審美疲勞,熱情也會下降。

這種情況在動畫電影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今年上映的《哆啦A夢:大雄的金銀島》票房雖然破億,但和當初《哆啦A夢:伴我同行》5.3億的成績相去甚遠。而另一部《名偵探柯南:零的執行人》的豆瓣評分僅有5.8,被很多豆瓣網友評價“太套路”、“沒新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