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動生鮮電商交易增長322%,加速觸達中老年用戶

  中老年原來生活習慣線下購買生鮮,在去超市菜場的過程中,可以社交、可以遛彎兒鍛鍊身體、可以眼見為實貨比三家、可以確保菜品新鮮且

性價比最高。

  AgeClub調研中,有的老年用戶,疫情之前,每天都會去家附近的超市菜場逛逛,這是退休生活的一大樂趣。

  多年經驗累積,買菜注重各種細節,查看綠葉菜的葉子有沒有蔫兒、掐一下空心菜的梗確保它嫩、捏一捏茄子感受彈性確保沒被不良商家泡過水。

  但疫情之下,老年人連家門都沒辦法出,只好轉戰線上。

疫情推動生鮮電商交易增長322%,加速觸達中老年用戶

  眾多公開數據顯示,疫情影響下,越來越多中老年加入線上“搶菜”大軍,而觸發他們主動或被動接觸並使用生鮮電商的原因有很多。

  1.疫情下的“剛需”硬增長

生活所迫,下載多個生鮮電商app以應對每日供給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中老年“比價”軍團也加入其中。

  對於更加精明、更追求性價比、更有生活經驗的中老年來說,他們能快速鑑別哪種app最適合自己日常所需,也最能在眾多app中一眼看清哪家的某種商品最便宜。

  在AgeClub的調研中,本就是網購達人的活力老人,因疫情所需,到手機的app商城中主動搜索“買菜”關鍵詞,前後下載8款生鮮app,一番嘗試過後,留下兩三個適合自己、用著順手、服務好、菜品好的app持續使用。

  事實上,需求井噴之下,生鮮電商也在快速應變,不斷提升供應能力:

  疫情期間,淘鮮達在全國29省570家超市上線了“無接觸配送”服務;

  1月27日起,餓了麼在“有家”“Today”等社區便利超市內,首批建立100個生鮮便利服務站;

  2月,盒馬鮮生APP上線“門店自提”服務,在廣東地區佈局了400個社區自提點,300個小區服務社群;

  每日優鮮的"無接觸配送存放點"推出兩週,收到了超1.8萬個小區的申請。

  也正因此,生鮮電商在日活量、銷售額、訂單量、客單價等方面均有了大幅增長。

疫情推動生鮮電商交易增長322%,加速觸達中老年用戶

  全民“雲買菜”的趨勢下,一大批原本對互聯網接受度較低的中老年成為生鮮電商的“新粉”。

  而且特殊時期,全部被迫“宅家”的兒女、親友也能給他們積極培訓、加速成長,開啟線上買菜新技能。

  2.零基礎、低成本獲客

拿美菜網舉例,本來是餐廳食材B2B電商,疫情下轉變方向,將食材開放給個人和家庭,家庭用戶中相當一部分是中老年人群。

  在個人和家庭方面用戶零基礎之下,僅依靠員工在親友和朋友圈轉發消息,其在杭州地區的註冊量迅速增長,從幾百到破萬,只用了三天。

  3.直播+社交生鮮電商模式的興起

據媒體公開報道,一些三農類的主播一晚上能夠賣掉一個縣的農產品,一些縣長上網直播,甚至出現五分鐘賣光一個縣橙子的業績。

  而價格便宜、直播接地氣、真實畫面營造信任感等要素,都是吸引直播app快速增長的中老年群體的關鍵。疫情期間,有老年人就經常在快手、拼多多等平臺觀看水果類的生鮮直播。

  4.線上線下加速融合

2月5日,家樂福“1小時達”接入“蘇寧易購”APP,距門店3公里內的用戶下單可享1小時極速送達;2月12日,家樂福上線了電商小程序,僅一週時間獲取用戶超50萬。

  線下連鎖超市加緊線上線下融合,也為中老年觸達生鮮電商創造有利條件。

  北京的許阿姨平時會關注線下各連鎖超市的公眾號,查看電子價目表,以便貨比三家買到最具性價比的商品。線下連鎖超市推出線上下單等服務,她第一時間就能收到訊息。

  AgeClub瞭解到,家樂福到家業務訂單春節期間增長了三倍多,蔬菜訂單量同比增長680%,其中大白菜、土豆、白蘿蔔、西紅柿訂購量最多。

  事實上,生鮮電商的消費場景正在不斷豐富,“超市+生鮮”融合加劇,線下線下界限日益模糊,中老年用戶正在被越來越多生鮮電商的創新模式所包圍。

  去年11月,武漢的李阿姨居住小區旁邊開了一家美團買菜,下班回家時她被店內的促銷活動所吸引、在店員的指導下下載了美團買菜APP、加了客服微信進入社區團購微信群。

  疫情影響下,不方便去超市、菜市場買菜時,她就會去美團買菜app下單,有時候價格比超市更便宜,品質也一直都不錯。

  2020年除夕到初七的時間段裡,生鮮果蔬類微信小程序的交易筆數增長149%,社區電商的交易筆數增長了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