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卻能得到後世的稱讚

他,出生官僚世家、名門望族,卻為何做了太監?

他,從一個卑微的太到權傾朝野,還能封官進爵?

他,生前得到皇帝信任,死後還能葬於皇帝墓旁;

他,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卻能得到後世的稱讚。

他,就是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高力士。

出生官僚世家:

高力士(684年—762年),原名馮元一,嶺南潘州霞洞堡馮家村(今屬廣東省茂名市電白縣霞洞鎮)人。馮家是嶺南地區有史以來最顯赫的一個家族,這個家族六代忠貞,自南朝梁至唐,為嶺南地區110多年的繁榮穩定,為漢俚及百越民族的融合,收復並開發海南島,為中原文化的南下推廣,為隋、唐兩朝統一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


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卻能得到後世的稱讚

馮氏家族族譜

五胡十六國時期馮元一的先祖馮跋(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創建北燕國,馮跋死後其弟馮弘殺死馮跋的兒子馮翼,自立為北燕國君。在位六年後,北燕被西魏所滅,馮弘被迫逃往高句麗(今朝鮮),兩年後被高麗王所殺。馮弘身前派兒子馮業率300隨從先行渡海歸附南朝劉宋政權宋文帝劉義隆,原來準備去建康(南京)的馮業一行海上遇到風浪,到達廣東新會便居住下來。馮業被劉宋朝廷封為懷化侯,授羅州刺史。這樣馮業被後世馮氏奉為嶺南開族始祖,馮業用中原漢族的文化意識開導南越族,使人民安居樂業。從馮業到馮融落籍廣東高州,馮家三代都是嶺南望族。

馮融任羅州(今化州)刺史時,高瞻遠矚,打破傳統偏見,說服兒子馮寶娶南越俚人大首領冼氏女為妻,開創漢俚聯婚的先河,具有遠見卓識。馮冼聯婚,是漢族高級地方行政長官與俚族大首領的政治聯合,有利於順利推行中央政令和先進文化,促進民族團結、融合。

隋朝滅亡後,馮寶孫子馮盎與曾孫馮智戴逃返嶺南,聚集各部落酋長,擁兵馬5萬,守土防亂,實際控制了從番禺到蒼梧(今廣西梧州),以至朱崖(今雷州半島、海南島一帶)等地。由於馮盎治理有方,嶺南局勢穩定,社會安寧。當嶺南納入唐朝版圖後,高祖李淵授馮盎為上柱國、高州總管,封吳國公,後改越國公。馮元一的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親馮君衡皆曾任潘州刺史。

馮元一出身在這樣一個官僚世家,名門望族,為何做了太監且還改名換姓?緣由還得從他父親說起。

家族變故:

武則天長壽二年(公元693年)初,有人向朝廷誣告嶺南的流人(被流放的犯罪之人)謀反,武則天便派酷吏萬國俊等人赴嶺南查處。萬國俊查處草率,不作深入調查,多聽一面之詞,濫殺了大批流人。時任潘州刺史的馮君衡因過去與這些流人有過來往,故受到牽連,也被抄家查辦,馮君衡看看逃不過這血光之災,想盡辦法,將年僅十歲的兒子馮元一送到嶺南討擊使李千里(唐太宗李世民之孫)那裡,乞求收養,馮元一才躲過殺身之禍。

武則天為了鞏固權力進行大洗牌,尤其對李唐皇室的人毫不留情,李千里身為李唐皇室子孫,他為了自保,給武則天獻了好幾次“符瑞諸異物”。後來,李千里知武則天篤信佛事,又見馮元一機敏聰明,就為其改名“力士”,與另一個喚作“金剛”的閹童,一塊進獻武則天。馮元一就這樣從一個富家子弟淪為一個太監。


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卻能得到後世的稱讚

崛起之路:

馮元一勤奮好學,刻苦努力,聰慧還乖巧,察言觀色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武則天才會誇他“黠惠”,還安排專人教他騎術和文化,武則天以其聰明伶俐,讓做貼身太監,作為太監階層,這算是萬分榮幸的事情了,要知道有的太監一輩子都沒有靠近武則天的機會呢。更重要的是皇帝身邊的太監看似無官品,或官品不高,但卻比朝中許多大臣有面多了。但是,如此良機,卻讓馮元一的大意給丟掉了。

有一日正好輪到馮元一值晚班,結果因為武則天晚上睡覺蹬被子,沒有及時的去把被子蓋好,第二天武則天感冒,結果馮元一被一頓暴打逐出宮去。馮力士因犯小錯誤觸怒了武則天,被“撻而逐之”。走出皇宮的馮元一無家可歸,流浪街頭。後來遇到好心的宦官高延福,被收為養子,於是改姓高。

高延福與武三思(武則天的侄子,時已權傾朝野)有交情,來往甚密,就介紹他到武家做家奴。高力士在武三思家,為人做事十分謹慎謙恭,深得武三思的信任。一年之後,武三思為了討好武則天,同時為了在皇宮中安插心腹,特向武則天力薦高力士。武則天看到高力士是難得人才,故不計前嫌,又召入宮,為司宮臺。過了幾年,高力士在宮中也逐漸長大,體健貌偉,辦事成熟穩重,說話交際善解人意,且熟悉宮中所有的規矩禮儀,被提拔為宮闈丞,掌管宮內日常事務。

經歷一番挫折的高力士變得更加乖巧謹慎,也更會說話,更懂得察言觀色,他的謀略也就在宮廷之中培養而成了。高力士很能體察人心,對人的瞭解和利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知道自己的身份,作為太監,要想幹一番大事,要比其他官員要困難得多。再說,從武則天到中宗,又到睿宗,她目睹了宮廷裡的君臣爭權奪利,骨肉相殘,每天暗藏殺機,沒有一個君主朝臣是心中想著國家和百姓的。尤其是李顯繼位後,高力士看著這個被皇后公主控制的皇帝,就知道這皇帝是做不長的,因此,高力士後來才會把目光投向臨淄王李隆基。

公元710年李顯暴斃,韋皇后因為非常崇拜武則天,所以她也想效仿武則天成為一代女皇,讓李唐變成韋唐。就在這時,李隆基聯手姑媽太平公主,在高力士的幫助之下,他們發動政變,帶兵入宮殺死了韋皇后。帝位經過李旦短暫的過渡之後,順利來到了李隆基的手中。李隆基做皇帝,高力士也就開始了他顯貴的人生。

忠君愛國:

政變成功到李隆基即位,成為玄宗皇帝,他看到皇上的治吏、治軍、治國雷厲風行,證實自己目光的準確性,於是,將全副身心和真情都交給了主子。他想皇上所想,給皇上所需,得到皇帝的賞識和信任。

開元元年(713年),太平公主與蕭至忠、岑義、竇懷貞、崔湜、紀處訥等人密謀,反叛李隆基。高力士又挺身而出,一馬當先,參與平定太平公主及其黨羽的叛亂,為皇權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深得唐玄宗的寵信,被封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後來升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內侍監(一品),封渤海郡公。以至於到了後來,朝中的奏摺,李隆基也都讓高力士看,甚至讓高力士給出處理意見。按說這是一個獨攬大權的機會,但高力士沒有,他只是就事論事,妥善處理,讓李隆基萬分滿意。故此李隆基對高力士的行為進行了一個評價說:“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

高力士因李隆基之恩寵,找他辦事的人很多,送錢的人也很多,高力士這人很有意思,誰送錢他都收。看來高力士也是很愛錢的,但是他斂財有道。拿錢歸拿錢,你的事如果合理,不傷國體,不傷皇帝,那麼好辦,但如果拿錢求辦傷害國家和皇帝的事,一切都面談,但錢也不會退還給你。

玄宗即位初期,宰相宋環就對邊鎮權力強大充滿憂慮。高力士也有同感,時時關注安祿山、史思明的動向,不時對玄宗提醒過。可是,唐玄宗一味沉湎於酒色、陶醉於往昔的文治武功,朝政多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後來發展到任用奸邪之人,高力士多次冒死進諫,警示唐玄宗提防安祿山擁兵自重,心懷叵測,勸唐玄宗收回邊事大權。忠言逆語,有幾次鬧到不歡而散。唐玄宗就是不聽,導致後來暴發安史之亂,直到楊貴妃殞命馬嵬坡,唐玄宗才悔恨交加,說:“悔不聽卿言,致有今日之禍!”


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卻能得到後世的稱讚


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卻能得到後世的稱讚


宦官形象一般不好,他卻能得到後世的稱讚

嘔血而死:

公元760年,“安史之亂”平息後,已改朝換代,玄宗的兒子肅宗為皇,玄宗被迎接回朝,被尊為“太上皇”,居住在興慶宮。一天,久雨初晴,李隆基到了勤政樓。樓下的市民和來往行人,g見到了李隆基,流著歡喜的眼淚,高呼萬歲,聲音驚天動地。當時李亨正生病,李輔國上奏,誣陷說:“這都是九仙媛、高力士、陳玄禮搞的陰謀。”他私自下詔,將太上皇遷到西內(唐太極宮稱西內)。護送太上皇的人,只配了二三十個老弱者,到了交叉路口,四面八方卻都有執刀的衛士,他們都聽從李輔國的命令。看到這種情況,李隆基很吃驚,好幾次掉下馬來,都被服侍者扶上了馬。

高力士騎馬來到李輔國面前說:“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輔國你也是老臣了,怎麼敢如此無禮,你給我下馬!”李輔國趕緊下了馬。高力士宣示了李隆基的旨意:“將士們應該忠於職守。”於是李輔國命令士兵把刀放回刀鞘內,齊聲喊:“太上皇萬福!”紛紛向李隆基叩拜。高力士又說:“李輔國來牽馬。”李輔國趕緊穿上靴子,去牽馬,和兵士們一齊護送太上皇平安到了西內。李輔國領眾人退出後,李隆基哭著拉住了高力士的手說:“多虧你呀!若不,我已成刀下鬼了。”當時李亨病危,李輔國專權下假詔書,將九仙媛、高力士、陳玄禮,都流放到瘴氣多的地方,高力士受到排擠。高力士被流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高力士遇赦北還,在返回長安的路上,當走到朗州時,得知他的主子玄宗太上皇駕崩,馬上精神崩潰,望北方嚎啕大哭,絕食七日、嘔血而卒。代宗欽佩高力士護衛先帝有功,詔令恢復他的所有官職,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並遵照唐玄宗遺詔賜葬於泰陵陪葬玄宗。他是唯一一個陪葬玄宗的宦官。


蓋棺定論 :

《新唐書》:“力士善揣時事勢候相上下,雖親暱,至當覆敗,不肯為救力,故生平無顯顯大過。議者頗恨宇文融以來權利相賊,階天下之禍,雖有補益,弗相除雲。”

李隆基:“力士當上,我寢則穩。”

張少悌:“武后故,韋氏窺大寶,已成禍梯。公實勇進,提劍而起。扶皇運之中興,佐大人之利見。自是之後,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決事。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近無閒言,遠無橫議。”

李贄:“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