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VS科研人員,值得中國社會認真的反思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明星撈金最熱的市場,沒有之一。中國明星的片酬已經登頂亞洲之巔,韓日娛樂圈表示望塵莫及。同時,也有幾組數據引入深思:1.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共有3萬多人,佔美國科學家總數的15%;2.至今為止,以美國人身份獲得過諾貝爾獎的華裔共有7位,還有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錢永健、高琨、陳省身、丘成桐、吳健雄等頂尖科學家,已經全部加入了美國國籍;3.清華大學每年在內地招本科生4000人左右,其中每年出國留學人數高達一千多人,最終大概會有78%的人會選擇留在國外。

之前,李蘭娟院士也說過:“這次疫情結束以後,希望國家給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人員……適當管控娛樂圈那些“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只有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展培養自己的棟樑之才!”

明星VS科研人員,值得中國社會認真的反思

中國娛樂圈的極高收入已經是人盡皆知了,“娛樂圈那些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所言非虛。此外,明星渠道的廣告代言收入和投資收入,也不會比上述的片酬少。因此,娛樂圈那些“明星”的薪酬少則百萬、多則過億是肯定的。

明星VS科研人員,值得中國社會認真的反思

說到科學家,既包括普遍意義的科院研所的科技人員,也包括大學的教授等等。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2019年的平均年薪酬是61876元。如果這個不好界定科學家,我們就以我國最頂級的科學家群體: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來做分析。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院士收入分配機制基本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工資加津貼;第二類是各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土政策”,即所謂年薪制。根據國家規定,2009年1月1日起,兩院院士的院士津貼標準從每人每月200元調整為1000元,經費列入中央財政預算專項撥款。除了國家津貼以外,各地和各單位的標準則有所不同。例如,浙江、吉林等地規定給予當地院士2000元每月津貼;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單位則給予院士1600-2000元不等的每月津貼。實際上,很多高校和農業科研單位,院士的收入都差不多這個水平。

當然,也許你會說這只是額外津貼,還未計算工資收入,如各地為了招徠院士,均推出了相當優厚的條件。例如,武漢2016年起給本市的院士每人每月1萬元工作津貼,認定為武漢“城市合夥人”新引進的院士,一次性還給予200萬元獎勵補貼。高校方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給予全職在校工作的兩院院士人才津貼30萬元/年;南京審計學院招聘的院士最高能拿到350萬元的購房補貼。即使如此,實際上,有超高收入的院士只是少數,很多院士收入並不高,平均一年大概二三十萬元。

明星VS科研人員,值得中國社會認真的反思

再說,我國有多少位兩院院士呢?因此,科學家的薪酬過百萬的還是鮮見。而且普通的科研人員工資水平均年薪酬在6萬元左右,也比較符合實際情況。而且科研人員普遍是研究生畢業,這樣的收入即使與其他行業比,也算比較低的。這也從側面解釋了上面的數據,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優秀的科研人員不遠萬里出國發展了。

明星高片酬是不是合理

對於明星高片酬也是老生常談,不僅廣大網友吐槽詬病,《人民日報》的點評作為透徹:高片酬”是“市場行為”只不過是遮羞布。

明星VS科研人員,值得中國社會認真的反思

回想以前,孩子的志願大多是科學家,而如今,似乎大多是明星。這也不怪孩子,對於個人的發展來說,確實從事娛樂行業比做科研要更輕鬆,來錢更快,似乎也更成功。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只有重視科研,才能有未來。即使從這次疫情來看,歐美髮達國家的研發能力也是非常強大的。

明星VS科研人員,值得中國社會認真的反思

一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知識的重要性,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更偉大的民族復興。“尊重知識”不是空喊口號,中國必須要有大國格局,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在往期的文章中,更深刻分析過中國的人才流失,感興趣的可以回看一下,多多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