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評:要用事實為"高管涉性侵養女案"抽薪止沸

對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的事件,有關各方需要增加事實供給,用事實抽薪止沸。同時,輿論也不妨冷一冷、靜一靜。

  

輿評:要用事實為

沸沸揚揚的“企業高管鮑某明涉性侵養女案”迎來了最新進展。據報道,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已派出聯合督導組趕赴山東,對該案辦理工作進行督導。

  回顧本案,一波三折之間,網上輿論場不斷被攪動。再加上“未成年性侵”“上市企業”等醒目標籤,本案引發了大量媒體、專家和網民的隔空關注。

  疫情仍未結束,社會輿論就被這樣的一件事情攪動不安。固然,輿情背後體現了社會的正義感,也牽扯到未成年人保護等嚴肅問題,但是,如果任由各方自說自話,無疑是對社會資源的無意義消耗。

  在這種情況下,事實就成為破解案情的唯一“鑰匙”,也成為釐清法律和道德問題的基本依據。這應該也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派出聯合督導組的初衷。

  其實,本案之所以不斷引起輿論的發酵,本身就是因為事實稀缺。正是事實供給的缺乏,而導致輿論風向一變再變。近年來,這種現象在“榆林產婦墜樓”等事件中均有所體現,幾乎成為一種慣性。事實不清,已經是導致社會輿論沸騰與撕裂的重要根源。

  所以,對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的事件,有關各方需要增加事實供給,用事實抽薪止沸。同時,輿論也不妨冷一冷、靜一靜,不要浪費精力和資源於沒有營養含量的討論。換句話說,沒有把本案的事實調查清楚,所有的討論都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一種為了討論而進行的討論。

  此前就有不少輿論指出,面對雙方的各執一詞,希望當地警方能撥開案件迷霧。這一次,最高檢和公安部派員參與,可以說是為查清事實又增加了一股力量。

這種介入,一方面可以引導偵查機關儘可能全面地收集各種證據,有助於解決取證難、證據少、打擊不力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全面審查案件的背景、報案經過、被害人的認知表達能力和陳述的客觀性穩定性、取證的合法性等。這都為公眾對未來調查結果的公正性提供了心理期待。

  另外,這也體現了國家對未成年人保護的立場和姿態。2019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曾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兩年來依法嚴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情況,表明國家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態度。某種意義上,兩部門就“企業高管鮑某明涉性侵養女案”專門派出督導組,也可以視為國家對未成年人保護的一貫重視。

  事實越查越清,真理越辯越明。基於本案的高度複雜和網民的廣泛關注,大家也期待在督導組的督導下,有關方面能夠儘快查清事實,並且全面通報事實,讓所有的討論在法律與道德間有的放矢,也讓所有的關注成為推進未成年人保護的知識增量。而社會輿論和情緒也不妨再等等,等等事實,等等權威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