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推行“領幫帶”模式!抱團發展讓一村富變“聯村”富

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一些建檔立卡貧困村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由於資金、信息、技術、渠道等方面的劣勢,難以形成有效的競爭力。脫貧攻堅以來,陽泉市推行“領幫帶”模式,讓不少建檔立卡貧困村在發展中嚐到了抱團的好處。如今,越來越多的村子開始抱團發展,推行規模經營——

初春,平定縣柏井鎮將軍峪村的鵝場一派生機勃勃——還沒走近,鵝叫聲已經此起彼伏。來到鵝場,數千只大白鵝有的在覓食,有的在悠閒散步,還有的在喝水。驅車繼續前行,同在一個鄉鎮的南青村、井峪村鵝場裡,也是一派歡騰。

陽泉推行“領幫帶”模式!抱團發展讓一村富變“聯村”富

將軍峪萬隻鵝養殖示範基地

陽泉推行“領幫帶”模式!抱團發展讓一村富變“聯村”富

南青村養鵝

“俗話說‘一支竹篙難渡汪洋海,眾人划槳才能開大船’。一個人或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養鵝畢竟規模有限,如果周圍村一起養,不僅能形成規模效應,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還能吸引更多客商前來收購,爭取價格主動權。”柏井鎮黨委書記李君武笑著說。

如今,在我市像柏井鎮這樣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村抱團,共同發展一項產業的鄉鎮還有不少。越來越多的建檔立卡貧困村也在抱團發展中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開始主動尋找新的致富門道。

陽泉推行“領幫帶”模式!抱團發展讓一村富變“聯村”富

虎峪村採摘玉露香梨

“單打獨鬥”遇到瓶頸

郊區舊街鄉虎峪村是我市13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中較早整村脫貧的一個。脫貧攻堅以來,虎峪村種植玉露香梨樹、舉辦梨樹認養節、梨果採摘節等,村民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然而,梨果產業成為虎峪村脫貧主導產業的同時,一些問題也在顯現。虎峪村梨樹種植面積和梨果產量有限,無法滿足所有遊客需求;村裡少有農家樂,到了飯點遊客卻沒地方吃飯;村裡停車場面積有限,舉辦節慶活動時基礎設施不足問題尤為突出……在取得現有成績的基礎上,村子想再進一步發展,難度較大。

前期發展順利,後期受困於資金、信息、技術等原因導致發展動力不足,面臨這一問題的建檔立卡貧困村在我市還有不少:平定縣東回鎮朱峪村、郊區西南舁鄉東林尖村、盂縣西煙鎮嶺南村……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早在2017年,我市就曾探索聯村黨建、聯村開發、結對幫扶的“領幫帶”扶貧模式,以此帶動其他建檔立卡貧困村整村脫貧。經過多年實踐,“領幫帶”扶貧模式在全市得到推脫貧增收效應逐步顯現,這也給我市眾多建檔立卡貧困村抱團發展提供了最初的實踐樣本。

陽泉推行“領幫帶”模式!抱團發展讓一村富變“聯村”富

紅巖嶺村民高愛紅給盆栽果樹修型

陽泉推行“領幫帶”模式!抱團發展讓一村富變“聯村”富

代家莊村美景

規模發展鼓起“錢袋”

意識到單打獨鬥力量有限,又在“領幫帶”扶貧模式有了生動實踐後,越來越多的建檔立卡貧困村選擇抱團發展,從早期的舊街鄉虎峪、路家莊、閆家莊、南溝等村抱團發展玉露香梨產業,平定縣東回鎮西川、白家地掌、朱峪3個村成立朱峪聯村黨委共同發展特色種植,盂縣西煙鎮上文、峽掌、侯黨、黑石窯、南貝子等村共同養殖黑驢,到如今的平定縣岔口鄉大前、紅巖嶺、紅育等村抱團發展鄉村旅遊,郊區西南舁鄉代家莊、東林尖、石窖堖等村依託果業發展休閒採摘,越來越多的建檔立卡貧困村通過抱團實現了進一步發展。

建檔立卡貧困村抱團發展,離不開縣區、鄉鎮的合理引導。有“蘋果之鄉”美譽的西南舁鄉,曾因為果農種果樹單打獨鬥、不講技術,蘋果質量參差不齊、價格始終上不去,全鄉有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對此,西南舁鄉率先從打造過硬的果品質量入手,引進高產、可口的品種。隨後,鄉里又在科學種植上下功夫,組織果農在果園設置各種防蟲、防災設施。為了讓果農抱團發展,西南舁鄉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成立了合作社,果農通過合作社統一管理果樹、統一銷售蘋果。如今,西南舁鄉的蘋果早已成了“明星果”“致富果”。

建檔立卡貧困村抱團發展離不開致富能人的帶動。平定縣柏井鎮甘桃驛村的張瑞全是遠近聞名的養鵝大戶。除了陽泉,他的朋友圈還輻射北京、山東、安徽、江蘇等十多個省市,鵝蛋也經朋友圈“走進”千家萬戶。自己致富的同時,張瑞全沒有忘記附近的鄉鄰,他成立陽泉謙恆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並與南青、井峪、將軍峪等建檔立卡貧困村達成幫扶協議,提供引進鵝苗、技術指導、銷售等幫助。截至3月底,南青、將軍峪等村利用產業扶貧資金,流轉村民土地,養鵝規模從最初的1000多隻擴大至兩萬多隻,實現整村脫貧。柏井鎮鵝蛋賣價整體提高後,張瑞全的收入也相應增長。

此外,協會帶動、龍頭企業牽頭、合作社共謀發展等,也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村抱團發展的有效模式。

探索多元致富門道

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我市建檔立卡貧困村抱團的隊伍逐年壯大,產業涉及特色種植、特色養殖、鄉村旅遊等。如何打破地域限制實現“飛地”聯合;產業發展多元,不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堅持特色與創新,打造不一樣的產品……或將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村抱團後的致富新門道。

2019年以來,盂縣養牛協會以西煙鎮洪鎮村為“大本營”,逐步向西煙鎮其他村輻射,並擴大到盂縣西潘鄉、梁家寨鄉等其他鄉鎮,不再侷限於附近幾個村或同一個鄉鎮。“如今,我們還成立了微信群等,並增加了在高效養牛、品種改良、科技推廣等方面的投入,希望全縣養牛產業有更大發展。”協會負責人楊菊霞說。

陽泉推行“領幫帶”模式!抱團發展讓一村富變“聯村”富

洪鎮村牛群喝水

地域相近、村情相通等,本來是抱團發展的優勢,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建檔立卡貧困村的發展。“在我市還有一個普遍現象,抱團發展的村莊選擇了同一個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把風險相對集中了。”市脫貧辦負責人說。下一步,我市計劃嘗試在引導建檔立卡貧困村抱團發展的同時,在產業的選擇上更加多元,即確定一個主體產業,同時投資其他產業,通過多元化經營規避部分風險、減少損失。

“此外,抱團發展並不是單純的相加,而是要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在人員培訓、技術升級、產品創新等方面下功夫,變力量壯大為提檔升級,切實增強建檔立卡貧困村的競爭力,實現從‘一村富’到‘一片富’,再到‘村村富’的目標。”市脫貧辦負責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