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曾經那個少年

從加入同盟會的那一刻起,劉文典再也沒有改變,那一年,他十五歲。

我還是曾經那個少年

他無時無刻地想要去挽救更多的人,甚至是去挽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父親想要他做商人,安安穩穩地娶妻生子繼承家業,他不願,他跟著老師劉師培去了日本留學。

他要學習更加進步的知識,更加先進的學說,他要去宣傳這些思想,讓更多的人覺醒,來一起挽救這個國家。

他如願以償地成為一名編輯以及一名譯者,希望更多的人能學習到這些知識,瞭解到這些思想。他的工作,不是為了養家餬口,是為了這個國,為了巍巍中國。

他不蠢,這種工作是很危險的,隨時可能被拘禁甚至是面臨死亡,但他一如既往,即便被襲殺、被迫遠走他鄉,他依舊不改心中的信念。

家庭讓他放慢了步伐,但他依舊沒有停止步伐,他選擇一個新的身份,一名大學教授,他可以精準有選擇地去傳播自己的思想,去灌輸救國的理念。

我還是曾經那個少年

面對死亡的威脅,他選擇喊出“寧以義死,不苟幸生”,因為他是一個讀書人,一個老師,一個校長,他應該有讀書人的風骨,老師的道德,以及作為校長的擔當。

時間依舊不變他的信念,明知兒子此去請願抗日危險重重,他依舊選擇支持,在兒子死後他更加悲憤地向學生闡明國勢的危亡,廢寢忘食地研究日本的著作,讓人們更加了解這個敵人。

當真正面對這個敵人時,曾留學日本的他“以發夷聲為恥”,不發一言,即便前途艱辛,他依舊選擇向前。

明知迴歸西南聯大困難重重,甚至可能死在路上,但他還是花費半年的時間,水陸奔走,才到達西南聯大。

我還是曾經那個少年

他的頭髮已經花白了,他的身軀已經衰老的,可他還是那個少年,熱血沒有冰冷,思想依舊沸騰,不負當時:此身長於中國,立志還於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