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纪事∣毛毛教授和他的38个微信好友

战疫纪事∣毛毛教授和他的38个微信好友

人民海军融媒体记者孙国强 吴浩宇

新华社记者贾启龙 ∕发自武汉


“咱们加个微信吧!”王毛毛拿出手机,主动伸到一位50多岁患者老王面前,要“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老王一愣,差点没反应过来。在他心中,王教授可是军医大学的大专家,从上海来的,又是火神山医院染二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对于一个普通患者,人家居然主动来跟患者加微信好友。

加完微信后,王毛毛又跟他说,“我要是下班不在病房,你有什么问题就发微信问我。”

老王有些吃惊,真是位好医生。临床的年轻人笑了笑:“不是对你一个人,我前几天一入院,毛毛教授就主动加我的微信。”

战疫纪事∣毛毛教授和他的38个微信好友

毛毛军装照

“这个毛毛教授,回微信吗?”老王问。

“回,回得可及时了。”年轻人答。

两人说的王毛毛,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教授,第一批到达武汉的军队医疗队员之一,也是网上流传的那个早早地剃去头发以便于防护的人。

进驻火神山医院救援,王毛毛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都捂得严严实实,就算面对面也看不清脸、叫不上名,患者很难跟同医生建立起稳定持续的交流渠道,有时候病情和信息传达不全面。

战疫纪事∣毛毛教授和他的38个微信好友

“剃发战疫”

王毛毛决定,要把患者的微信全部加上,建立和保持稳定、连续的沟通。“让患者在需要我的时候,能找到我。”王毛毛说。

就这样,入院一个加上一个,王毛毛加了38个住在火神山的患者朋友——其实谁都知道,加了微信,就相当于无限期地加班。为了不陌生,王毛毛每次向患者自我介绍:我是毛毛教授。

毛毛教授还把自己的微信头像设置为自己穿着手术衣的照片,目的是增加患者对自己的信任感。

微信里的好友越来越多,王毛毛花在看微信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有文字留言,也有语音留言,少则一天十几条,多的时候一天几十条。这使得王毛毛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就开始了“云办公”。看到患者在朋友圈里发的好消息,还忘不了点个赞。

战疫纪事∣毛毛教授和他的38个微信好友

帅气的王毛毛教授

有患者说:“毛毛教授,我今天感觉还好,就是有点腰酸背痛。”

毛毛教授回信息:“起来坐一坐,走一走活动一下,看看怎么样……”

又有患者问:“毛毛教授,我昨晚有点冒冷汗,今早起来还有点头晕……”

毛毛教授赶紧回信息说:“轻微头晕不要紧张,我昨天夜里看了下你的生命体征,都挺平稳。”

还有的患者会连珠炮一样的发问:“我的病情到底如何?什么时候能做核酸检测?什么时候可以出院?”

毛毛教授来者不“惧”,一条一条的回,一句一句的答,最后总不忘记回个“笑脸”或“拥抱”。

战疫纪事∣毛毛教授和他的38个微信好友

王毛毛在工作中

也有的患者心疼毛毛教授,加了微信,却不发言。毛毛教授反而会着急,主动发条信息去问问:“今天有什么不舒服吗?”

看手机的时候多了,别人的手机一天充一次电,毛毛教授包里得随时装一个充电宝。难免也有回答不及时的,毛毛教授总会加上一句:“不好意思,刚刚看到。”

战疫纪事∣毛毛教授和他的38个微信好友

“我希望我的患者第一时间找到我,我也希望给他们最及时的帮助。”王毛毛说。

在经过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后,患者文女士即将出院了。曾给毛毛教授发过几十条咨询微信的文女士,又发来了一条:“正是有你们的日夜守护,才有我们的今天!谢谢您,毛毛教授!”这一次,文女士不是为了看病。

战疫纪事∣毛毛教授和他的38个微信好友


(特派记者武汉2月22日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