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多劳”成“过劳”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孙健敏

你是否也被“能者多劳”这四个字绑架过?

职场中,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个单位的员工忙闲不均,一些辛勤的“能者”在各项任务中疲于奔命,而其他人也不乏抱着“能者多劳”的心态,心安理得地当看客。

“能者多劳”,一句看似是赞美的话,却也蕴藏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弊病。

观点|别让“多劳”成“过劳”

“能者多劳、过劳”现象泛滥,是否真正合理?

当今职场,“能者多劳”这个词听起来一定不会陌生。伴随着“能者多劳、过劳”这一现象的逐渐泛滥,人们对此的态度也分为了两个阵营。

一方面,有人认为能力强的员工在组织中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和更大的责任是应当的。对组织而言,任务绩效提升了;对同事而言,工作压力减少了;对于“能者”自身而言,个人能力得以展现,并且能够获得足够的工作经验。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多劳”对于“能者”是不公平的。按照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原则,“多劳”应该“多得”,而“多劳不得”“不劳而得”等情况的出现,不仅会使“能者”的工作负荷过高、工作压力过大、体力和精力透支,也会使其他员工出现工作倦怠、情绪消极等问题。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立场,但是“能者多劳”是否真正合理?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观点|别让“多劳”成“过劳”

“你能力强那么你多做一点也是正常的”,这样的想法其实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绑架。

看对方的能力强就打着能者多劳的旗号就开始各种捆绑,认为能力强的人多做一些事情是应该的,这样反而让能力强变成一种负担。在这样的环境下,“多劳”“过劳”其实反而会产生一系列对个人、对组织都不可避免的危害。

观点|别让“多劳”成“过劳”

“能者多劳、过劳”,实则危害甚大

  • 第一、危害个人身心健康,阻碍“能者”职业发展

一方面,“多劳”容易导致“过劳”。人的体力、能力和精力都是有规律以及极限的,从关心员工身心健康的角度而言,加班加点、提前完工、超额完成任务等,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另一方面“多劳”“过劳”会阻碍“能者”的职业发展。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然而由于工作缠身、分身乏术,很多“能者”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学习提升,无法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者”变成“庸者”,逐渐被淘汰。

观点|别让“多劳”成“过劳”

  • 第二、弱化制度管理的作用

首先,工作职责、人员任用、劳动报酬等不是依据科学的原则或制度规范,而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力强的人多干,能力弱的人少干甚至不干,这都是制度不健全所导致的。

从对员工个人能力的认定到工作任务或职责范围的界定,从工作表现好坏的奖惩到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设置,都需要以科学具体的逻辑和制度来进行规范。

如,通过职位分析确定岗位职责和任职资格,通过胜任特征模型认定员工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通过绩效管理明确业绩的好坏或多少,通过全面薪酬对员工的工作表现给予补偿和认可等等。

其次,不平衡的劳动关系不仅会危害员工个人,更会损害组织制度,特别是奖惩制度。组织管理制度无法做到“奖勤罚懒”,员工就会不敬畏规则,视奖罚制度于为无物。由于没有奖罚规则的约束,完成任务的多少取决于员工个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如此便会增加组织管理的风险,阻碍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会对组织的晋升体系造成负面影响。由于大多数的“多劳”并未列入组织正式认可的个人绩效中,因此导致“能者”未必能在职位晋升中获得明显的优势,进而会影响其他员工对组织晋升制度的信心,破坏员工的心理契约。

观点|别让“多劳”成“过劳”

  • 第三、导致不公平感、无规则感蔓延

“多劳”不能“多得”,产生的实际效果就是“少劳”的人“多得”了,至少是得到了不该得到的。这种观念一旦形成,会具有传染作用,从而导致不公平感、无规则感蔓延。在这种畸形的组织文化下,公平就会难以保持。

当然,“能者多劳”并非是完全错误的。一个组织,总是需要“能者”的。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能者多劳”,而应该努力让“多劳”的人“多得”,通过制度建设让奉献的人得到合理的回报。

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说,也就是要发挥每一个员工的才能,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能者”,不仅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并且能得到合理回报。

观点|别让“多劳”成“过劳”

关键对策

劳动是光荣的,“多劳”的人是值得骄傲、值得我们尊重的。对此,我们应该努力让“多劳”的人“多得”,通过制度建设让奉献的人得到合理的回报。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以“能者”为本、“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管理制度。把资源分配权下放,将“能者”工作绩效的分配权、定价权、考核权以及“能者”职位晋升的推荐权交给直接管理者负责;

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具体的“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绩效考核制度。作为一个职场中勤劳的“能者”,评优评先、提拔时总是靠边站,精神和物质奖励也没有,久而久之,谁还愿意做事?

因此在奖励制度上管理者不仅要给予“能者”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更要给予其物质激励和组织层面上的荣誉激励、精神激励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只有公平合理地给予诚实劳动的“能者”应得的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作用,使组织运作更有效率,进而减少不公平感。


稿件来源 | 《人民论坛》杂志11月中,人民论坛网新媒体组综合整理,本文略有删减

观点|别让“多劳”成“过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