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算一個好爸爸嗎?

前言:終於又開了一個新的系列,撒花!撒花!這個系列將以各種“影視作品”為例,來傳遞一些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也會批判一些落後的教育理念。“影視作品”包括但不限於:電影,美劇,英劇,紀錄片,真人秀,動漫,MV……總之一句話,只有你不敢看的,沒有我不敢寫的!當然,作為人本主義粉絲,我當然是推崇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啦!凡是不合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都會被我無情地批判!另外說一下,我的文章分三段,“劇情概述篇”會回顧整個電影的劇情,“分析論證篇”就是結合劇情,來論證各種教育觀點,“總結篇”則是對整部電影的反思與總結。話不多說,我們開始吧!

一、劇情概述篇

《摔跤吧爸爸》是根據印度真人真事改編,“爸爸”的原型是瑪哈維亞,他曾經獲得過印度國內的摔跤冠軍,他有四個女兒,都被他培養成了摔跤手。大女兒吉塔,1988年12月15日出生,2010年獲得英聯邦運動會女子摔跤55公斤級冠軍,是印度運動史上第一位獲得摔跤冠軍的女運動員。

《摔跤吧爸爸》電影中的故事是這樣的:

男主瑪哈維亞(阿米爾·汗 飾)曾是一名前途無量的摔跤運動員,得過印度全國摔跤冠軍。

解讀《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算一個好爸爸嗎?

但後來他為了養家餬口,不得已放棄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男主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能夠替國家贏得金牌。於是男主將這份希望寄託在了尚未出生的兒子身上,哪知道妻子接連給他生了四個女兒,大女兒取名吉塔,二女兒取名巴碧塔。但讓男主沒有想到的是,兩個女兒展現出了傑出的摔跤天賦,讓他突然明白,就算是女孩,也能夠昂首挺胸地站在比賽場上,為國家贏得榮譽。

於是他就開始訓練自己的女兒,學習摔跤,就這樣,在男主的指導下,兩個女兒進步神速,很快就在各種比賽中連連獲勝。最終吉塔取得全國冠軍進入了國家體育學院學習。

結果進入國家體育學院之後,吉塔受到外界的誘惑,加上教練錯誤的訓練方法,導致她連輸比賽,一蹶不振。然後男主毅然決定陪她一起訓練,幫她找回巔峰狀態。最終吉塔在2010年英聯邦運動會上,進入決賽,戰勝了對手,獲得了冠軍。

二、分析論證篇

1、父母要學會發現孩子的潛能,再去引導他發揮潛能

電影中有一段劇情是這樣的:鄰居跑來找男主告狀,說他兩個兒子被打了,那打得叫一個慘哪,鼻青臉腫,人不人鬼不鬼的。男主以為是侄子打的,結果發現是女兒打的。那兩個女兒以為會被爸爸罵,嚇得半死。

解讀《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算一個好爸爸嗎?

結果男主居然沒罵她們,而是問她們是怎麼做到的。聽了女兒的描述,男主喜出望外,他意識到女兒簡直就是摔跤天才呀!女兒也一樣可以得國際摔跤冠軍呀!

解讀《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算一個好爸爸嗎?

所以我覺得,很多父母往往看到孩子“搗亂”就懲罰他,卻沒有看到孩子在“搗亂”中發揮出的潛能,孩子被懲罰次數多了,便不再“搗亂”了,但其實他的潛能也就跟著被埋沒了。其實孩子喜歡爬樹、掏鳥蛋,那不就是運動能力強嗎?孩子喜歡拆東西,那不就是好奇心強嗎?孩子喜歡看岳雲鵬,那不就是個逗逼嗎,啊不對,那不就是有喜劇天賦嗎?

其實中國教育家陶行知,也講過類似的故事。據說,有天一個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告訴陶行知自己七八歲的兒子把手錶拆得七零八落,連秒針都掉了下來了,她一生氣就把她兒子打了一頓。結果陶行知聽完,笑了笑說:“壞了,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埋沒了!”

我是很贊同陶行知這個說法的,孩子拆手錶,說白了就是好奇心強嘛,而好奇心不正是學習的動力嗎?很多父母一方面在扼殺孩子的好奇心,打擊他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又逼著他好好學習,考清華北大,這種南轅北轍的行為真的是荒謬至極呀!

所以,我建議各位父母不要動不動就打孩子,而應該多去發現孩子的潛能,再引導他發揮潛能,走向自我實現,這才是最重要的呀!

2、真正的父愛(母愛)是信任

先澄清一下關於“愛”的定義。說實話,“愛”的定義真的是混亂不堪。為了消除誤解,我將其分為“廣義的愛”和“狹義的愛”。

所謂“廣義的愛”,就是大眾口中所說的愛。像中國父母,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愛”,是所謂“打是親罵是愛,愛到深處用腳踹”,就是把孩子踹死了,那也是愛呀!

而“狹義的愛”,又稱為“真正的愛”,就是指“積極的愛”。我認為“積極的愛”包括尊重、信任、理解、接納、支持、鼓勵。正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所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

由此可見“廣義的愛”其實包括兩種:“積極的愛”和“消極的愛”。而“積極的愛”傳遞的是正能量,對孩子的成長有利;“消極的愛”傳遞的是負能量,對孩子的成長有害。據我觀察,“消極的愛”往往是利用“獎懲”來對孩子進行“精神控制”,有的則是“情感綁架”,這些都對孩子有巨大的傷害,會讓孩子無法形成獨立的人格。

綜上所述,“廣義的愛=消極的愛+積極的愛”,而“狹義的愛=真正的愛=積極的愛”,所以也就是說“廣義的愛並不一定是狹義的愛(真正的愛,積極的愛)”。

例如,“溺愛不是愛”這句話,第一個“愛”指的是“廣義的愛”,第二個愛指的是“狹義的愛”。因為“溺愛”它反映出來的是“不信任”。父母不相信孩子能夠獨立自主地生活,永遠把孩子當做一個“寶寶”,於是為他包辦一切。實際上,孩子長期處在溺愛中,會感到被侮辱,從而累積對父母的仇恨。

我知道,這裡稍微有一點繞,但想清楚了,就可以避免犯錯誤而不自知。

回到電影中。其實男主要女兒學摔跤,說到底是一種“信任”。比如男主老婆說“摔跤是男孩的運動”,男主回答“你覺得我們女兒不如男孩嗎?”可見,男主是信任女兒能夠為國爭光,取得國際性摔跤比賽的冠軍。

那有的父母可能就要說了“那我逼我兒子考清華,那不也是信任嗎?”要我說,“信任”那也是要建立在“瞭解”的基礎上呀!比如電影中,男主也是發現了女兒的摔跤天賦,才要她們去摔跤的呀,他並不是女兒一生下來就要她們去摔跤的呀!

假如你兒子根本不是學習的料,那你逼他考清華,那不是把他往死路上逼嗎?假如你兒子的潛能是周杰倫那樣的音樂天賦,或者姚明那樣的運動天賦,或者岳雲鵬那樣的喜劇天賦,那你要他考清華,那不是耽誤了他一輩子嗎?那你兒子不是一輩子都成為不了他自己,一輩子都沒有成就感,一輩子都不開心嗎?

所以“信任”的前提是“瞭解”,若你根本不瞭解你的孩子,那是談不上什麼信任不信任的。

3、父母不應該逼迫孩子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這部電影有個很有爭議的地方,就是男主逼迫女兒去實現自己的夢想,算一個好爸爸嗎?我的觀點很明確,父母不應該逼迫孩子去完成自己的夢想,而應該支持孩子去追求他所確立的夢想。

而片中男主確實犯了“逼迫女兒實現自己夢想”的錯誤,所以我認為男主就是個“壞爸爸”。尤其是他暴力地減短了女兒的頭髮,兩個女兒就開始“鬧革命”了,她們撥亂爸爸的鬧鐘,用冷水潑燈泡導致燈泡破裂,還假裝受傷逃避訓練。

之後,兩個女兒參加了一個名叫蘇尼塔的女孩的婚禮,吉塔控訴自己的爸爸是個暴君,而蘇尼塔說:“我倒希望神賜予我這樣的爸爸,至少你們的爸爸替你們著想,不然我們的現實就是這樣,從女孩出生那一刻起,就叫她煮飯和打掃,要她做所有的家務雜事,直到她14歲時,就把她給嫁掉,就能擺脫這個包袱了。最後把她交給一個男人,一個素未謀面的男人,要她生兒育女,這都是為她好。至少你們爸爸認為你們是他的孩子,為你們遮風擋雨,抵抗全世界,默默地忍受你們鬧脾氣,為什麼?因為他希望你們有自己的未來,自己的人生。他又做錯了什麼?”一番話講得兩個女兒眼淚汪汪,她們終於明白了爸爸的苦心,其實爸爸是給了她們一個“選擇”,即給了她們一個逃離成為家庭主婦命運的機會,而“選擇”不就是“自由”嗎,給孩子自由,那不就是“愛”嗎?最終兩個女兒意識到摔跤是更適合自己的道路,否則就只能早早嫁人,成為男人的附屬品。

解讀《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算一個好爸爸嗎?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男主作為“壞爸爸”的時間很短,因為女兒參加了蘇尼塔的婚禮之後,她們就已經將“摔跤”確立成了自己的夢想,男主也就不再是“逼迫女兒實現自己夢想”的“壞爸爸”,而變成了“幫助女兒實現她所確立的夢想”的“好爸爸”。總而言之,雖然早期犯了點錯誤,但男主大部分時間裡還是算一個“好爸爸”的。

同樣的,我要說,父母若想要孩子學習好,就必須激發他對學習的熱愛,光逼著他學習,成績差了就打一頓,那是根本沒有用的呀!

4、每個孩子都要戰勝父母,每個人都要戰勝社會

我最喜歡說的話之一就是“每個孩子都要戰勝父母,每個人都要戰勝社會”。這個“戰勝”並不是說“打趴下”,而是說,孩子只有戰勝了父母意志,才能保全自我意志,他也才能成為他自己;同樣的,每個人也需要戰勝社會意志,才能保全自我意志,也才能成為他自己。

我是很同意加繆說的“我反抗,故我存在”,我覺得人的一生就是反抗的一生。一個孩子先要反抗父母,反抗老師,再反抗老闆,最後反抗社會,他只有反抗了別人的意志,才能保全自我意志,才能最終成為他自己。

就如鄭淵潔他若不是小學就退學了,他能成為童話大王嗎?韓寒若不是高中就退學了,他能成為暢銷書作家嗎?高曉松若不從清華電子系退學,他能成為知名音樂人嗎?比爾蓋茨若不從哈佛退學,他能成為微軟的創始人嗎?

我當然不是鼓勵退學,我是想說,“成功就是成為你自己”,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學者,那麼成為學者你就成功了,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賣烤串的,那麼你開個店賣烤串,你就成功了!成功跟有錢、有車、有房,根本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就像世人都只看到喬布斯有錢,卻沒有看到喬布斯只不過是在“做自己”,他只是在追求自己的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一不小心”賺到了錢而已;還有股神巴菲特也一樣,他並不喜歡賺錢,他只是喜歡投資,他也只是在“做自己”,只不過投資水平實在太高,“一不小心”成為了世界首富而已。(眾:這是有多不小心……)

回到電影中,男主他可以說就是戰勝了社會,才實現了自己和女兒的夢想。可以看到,印度絕大部分人都不接受女人摔跤,首先是男主的老婆就不同意,她說“我從沒見過女孩子摔跤”。然後摔跤場的主管也反對這件事,說“這太荒唐了,瑪哈維亞,女孩怎能上摔跤場?你都一把年紀了還發神經?”(瑪哈維亞即男主)村民更是反對這種事,他們說“女人只能在廚房幫忙,怎麼能摔跤?”“瑪哈維亞一定是瘋了。”“他不是瘋了,而是不知羞恥。”

同樣的,兩個女兒更是頂著重重的社會壓力,戰勝了社會,才最終成了著名的摔跤手。

5、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最重要

電影中,大女兒吉塔第一次比賽就輸了,她很慚愧地說“對不起,爸爸”,但她爸爸笑了笑說,“沒關係,走吧”。

解讀《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算一個好爸爸嗎?

很顯然男主這樣的做法是對的,可以避免打擊女兒的自尊心。於是沒過多久,吉塔就跑來問他,“下一次比賽是什麼時候?”之後,女兒越來越厲害,戰勝了很多對手,也就越來越自信了。

解讀《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算一個好爸爸嗎?

相反的,很多父母一看到自己兒子成績差了就罵他:“你怎麼這麼笨呀?你看看人家家的孩子,怎麼都那麼有出息呢?你怎麼就這麼不知死活呢?”我要告訴各位父母,這種做法是絕對錯誤的,因為這是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孩子不再自信,變得自卑,那麼他也不會再有任何上進心,只會破罐子破摔。另外,成績差就打罵,也會導致孩子厭學,最終陷入,越打罵,成績越差,成績越差,越打罵的惡性循環之中。

所以父母千萬別信什麼“驕傲使人退步,虛心使人進步”,這句話只在短期內是正確的,但長期來看肯定是“驕傲使人進步,虛心使人退步”,一個人只有感到驕傲,感到自豪,他才會有自信,他才會不斷地挑戰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標,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我就不詳細論證了。

而實際上孩子都有“希望父母為自己驕傲”的本能,就像電影中,吉塔輸了比賽,對爸爸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對不起”,說白了,她不就是覺得辜負了爸爸的期望,覺得對不住他嗎?所以,父母的期望對孩子而言已經是非常大的壓力了,父母不應該再給孩子施加額外的壓力。

6、走過了彎路才能知道什麼是直路

吉塔得了全國冠軍,進了國家體育學院,這時她得到了從未有過的自由,開始留長髮,塗指甲油,過上了少女一般的生活,而且她拋棄了爸爸教的技巧,學了教練教的新技巧。可是沒多久,她就接連輸了很多國際比賽,一度陷入消沉。

解讀《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算一個好爸爸嗎?

最後發現爸爸的技巧還是對的,她是一隻“老虎”,卻學了“大象”的摔跤技巧,根本沒有發揮自己擅長攻擊的優勢,於是一條心按著爸爸的指導訓練,取得了節節勝利,最終進入國際比賽中取得了金牌。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說,“哎呀!她要是聽她爸爸的就不會走這麼多彎路了!”我覺得這種說法其實挺搞笑的。一個人不走彎路,他又怎麼知道什麼是直路?一個人不試過很多走不通的路,怎麼知道哪一條是屬於自己的路?說白了這不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嗎?在不斷地試錯中,一個人才能不斷地知道自己“不是誰”,也才能更清楚自己“是誰”。

所以,我建議各位父母不要怕孩子走彎路,因為走了彎路他才能知道什麼是直路嘛,再說,父母說的話也不可能絕對正確,只有孩子自己通過摸索,才能找到屬於他自己的路。

7、父愛(母愛)的終極目標是分離

電影的最後,大女兒吉塔參加了2010年英聯邦運動會。吉塔聽從爸爸的指導,接連取得勝利,最終進入了決賽。不過吉塔的教練卻因此對男主不滿,在決賽的時候把他鎖到了一個小黑屋裡。

決賽中,吉塔落後4分,比賽時間卻只剩下22秒。最後關頭,吉塔想起了小時候被爸爸丟進河裡的事,當時男主說:“記住,爸爸不是每次都能來救你,我只能教你怎麼戰鬥,但你要憑自己的力量去戰鬥,盡全力去救你自己!”

解讀《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算一個好爸爸嗎?

最後吉塔急中生智,做了個假動作,聲東擊西騙了對方,轉身一個背摔,得了5分,贏得了金牌。最後她將金牌交給爸爸,爸爸對她說“我為你驕傲!”

解讀《摔跤吧!爸爸》:逼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算一個好爸爸嗎?

很明顯,這是編劇故意設計的情節,俗稱“回憶殺”。但我覺得這個情節還是蠻有深意的。這個情節,就是告訴各位父母們,不管你們多麼愛孩子,總有一天他都需要獨自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所以父母一味地保護孩子,幫他解決一切生活困難,其實是害了他。

家庭教育正確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讓他具有堅韌不拔的性格,以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這樣他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積極面對,不至於一蹶不振。換句話說,父愛(母愛)的終極目標就是分離,讓孩子在沒有你的地方堅強。

三、總結篇

實話實說,在我看來,男主不是特別懂“教育的技巧”,一開始就是強迫女兒練摔跤,還暴力地減掉了女兒的長髮,導致女兒產生逆反心理。而且女兒核心的“成長點”也並不是在男主引導下出現的,而是在那個叫蘇尼塔的女孩引導下出現的。假如她們不去參加蘇尼塔的婚禮,那恐怕她們很久都不會愛上摔跤。所以,我覺得男主若懂一點“親子溝通技巧”,應該可以更好地引導女兒愛上摔跤。

但是爸爸雖然不是很懂“教育的技巧”,但他卻懂了“教育的奧義”,“ 教育的奧義”是什麼?那不就是“愛”嘛!當然這個“愛”指的是“積極的愛”,而不是“消極的愛”。再次重申一下,我認為“積極的愛”包括:尊重、信任、理解、接納、支持、鼓勵。所以,男主雖不懂教育的技巧,但他真的愛他的女兒,他希望她們有尊嚴,有自己的生活,並且相信她們能得到國際比賽的冠軍。所以雖然他的教育犯了一些錯誤,但是大的方向卻是對的。

所以家庭教育中,技巧雖然也很有用,但技巧永遠不是最重要的,“愛”才是。只要父母向孩子傳遞“積極的愛”,尊重他,給他自由,讓他去發展自己的天賦,自然地成長。這樣就算是教育過程中有一些錯誤,也沒有太大關係,孩子有能力自己糾正這些錯誤。

反之,若父母一直在傳遞“消極的愛”,控制孩子,逼迫孩子去做不願意做的事,那麼就算掌握再多教育技巧,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