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百問(1)——孩子不懂得感恩,該怎麼辦?

先聲明一下:本系列的問題都選自書籍和網絡,然後由我來對其作出回答,我會以“回覆父母信件”的方式來寫,個人感覺這樣比較有趣一點。“我的回答”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論證篇”,即通過分析論證來尋找父母所提問題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是“實用建議篇”,即基於之前分析得到的原因,提出實用的建議。

另外再多說一句,學過心理學的都知道,心理學流派眾多,各流派都有自己的觀點,也會有各自的問題與侷限。而我大致屬於“人本主義心理學派”,但嚴格來說我的“心理學理論”是我博採眾家之長,自己“原創”的,文末我會盡量列出我所用到的參考文獻。

父母來信

靜思老師:

您好!

我兒子小翔,剛滿十七歲,我發現他完全不懂得感恩。就拿上週末他過生日來說吧,為了讓他度過一個難忘的生日,本來就手頭不寬裕的我們,花了一千多塊錢,幫他辦生日Party。結果,Party結束以後,他不僅對我沒有絲毫感謝的意思,還嫌棄我辦的Party沒有某某家的排場大。不光如此,我天天下班就忙著買菜做飯,他也沒有一點感恩之心,還老是怪我做的飯菜不可口。靜思老師,您說我該怎麼辦呢?

我的回答

一、分析論證篇

1、感恩分兩個層次:“本能級”與“模式級”

要討論“感恩”,顯然先要給這個概念下個定義,我將“感恩”分為兩個層級,低級的稱為“本能級”,高級的稱為“模式級”。

所謂“本能級感恩”,就是說感恩作為一種人類情感,就是一種本能,根本不需要學就會的。比如,現在假設這麼個場景:你在沙漠中旅行,迷了路,三天沒喝一口水,沒吃一粒米,馬上就要掛了,就在此時,本大仙從天而降,端著一碗熱騰騰的排骨藕湯送到你面前,你會對我感恩嗎?我想只要你還殘存一點人性,你就會對本大仙感恩,你會覺得我就是你的“救命恩人”, 你會覺得我就是你的“再生父母”。

由此可見,觸發“本能級感恩”的前提,或說要某人對你感恩的前提:第一,他要覺得你沒有義務做,但你卻做了,第二,你做的事滿足了他的需要,對他有巨大的幫助。

而所謂“模式級感恩”,就是指“感恩”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模式” (或稱思維模式),即“對別人的付出心懷感激,甚至想要予以回報。”

簡單介紹一下我的概念定義:所謂“積極的心理模式”就是會不斷積累“正能量”的心理模式,與之相對應的是“消極心理模式”,即會不斷積累“負能量”的心理模式。所謂“正能量”即“具有正面影響的情緒能量”,如希望、快樂、成就感、感到被愛等等,“負能量”即“具有負面影響的情緒能量”,如壓力、焦慮、痛苦、沮喪、憤怒、仇恨等等。(多說一句,“負能量”常常也有積極意義,不可一概而論。)

顯然與“感恩”相對的“消極心理模式”即“埋怨”,我又稱之為“總覺得別人欠我八百吊錢”模式,在廣大的“怨婦”和“事逼”身上,都可以看到此模式。這種人的特點就是:總覺得別人做得不夠好,總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總覺得全社會都跟自己對著幹。這種“消極心理模式”發展下去可能變成“被害妄想”這種更可怕的“消極心理模式”,最終可能會走上報復他人,報復社會的不歸路。(這句話還真不是搞笑,這種案例我見過很多。)

2、無法觸發“本能級感恩”,原因是因為父母傳遞了“錯誤觀念”

先來探討一個小問題,當你收到快遞員風塵僕僕地送來的快遞時,你“感”快遞員的“恩”嗎?你多半不會,為什麼?因為你知道他是收了錢的,這就是他的工作,他的義務,他對你根本沒有恩,你也談不上要感他的恩。

同樣的,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他覺得,父母對他根本沒有“恩”,即他覺得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 的,換句話說,他認為父母做的一切,都是“父母的基本義務”而已。既然根本沒有“恩”,他又能“感”什麼“恩”呢?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孩子會覺得你做的一切都是“父母的基本義務”呢?答案當然是——你自己灌輸的啦!誰要你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還天天說:“只要你好好學習,我們付出再多也心甘情願,不求你回報。”你自己都說了“心甘情願,不求回報”,那他還“感”毛的“恩”啊?

所以要觸發“本能級感恩”,第一個前提就是要傳遞“正確觀念”,讓孩子明白父母所做的大多數事情是出於對他的關愛,並不是法律義務。

3、無法觸發“本能級感恩”,另一個原因是孩子不知“父母的辛苦”

實際上,作為成年人,我們想想,我們是什麼時候懂得父母的辛苦呢?往往是工作以後吧?自己工作了,天天加班,要死要活,才知道父母工作幾十年有多麼不容易。

還有句話叫“養兒方知父母恩”,是說一個人只有自己當了父母,才能體會到自己父母又上班又養孩子有多辛苦。

所以,同樣的,孩子不知感恩,大多是因為,他根本沒上過班,不知道“工作的辛苦”,他更沒有當過父母,不可能知道 “父母的辛苦”。

4、無法形成“模式級感恩”,原因是父母也缺乏這種“心理模式”

即“感恩”作為一種“積極心理模式”,也是需要長期練習的,很多父母自己都不具備這種“心理模式”,整天埋三怨四,對人從不說一句“謝謝”,這樣怎麼可能培養孩子養成這種“心理模式”呢?

如何通過練習,培養“感恩”這種心理模式,這個等下再談。

二、實用建議篇

1、要觸發“本能級感恩”,父母需要傳遞“正確觀念”

即要告訴孩子,父母只有保證他溫飽的義務,沒有跟他辦生日Party的義務,更沒有給他買名牌球鞋的義務。要想得到這些,需要靠自己的勞動去獲取(比如做家務),“不勞而獲”是絕對不可能的。

孩子只有接受了這樣的觀點,才會對父母感恩。

2、要觸發“本能級感恩”,父母要多考慮孩子的需要

拿我自己來說,我對我媽最“感恩”的一件事,就是中考之後,她帶我去買遊戲光盤,我記得那天下著雨,我們找了好久才找到那個賣光盤的地方。

下面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我會因為這件事對我媽“感恩”?因為第一,我覺得她沒有義務做這件事,而她做了;第二,她做的這件事滿足了我的需要,我的需要是什麼?我的需要就是玩遊戲呀,而且她的行為對我幫助巨大,因為我是個路盲,沒有她帶路,我根本找不到賣光盤的地方。

所以由此可見,其實父母做的很多事,都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比如打掃孩子的房間,往往是你自己覺得亂,不是他覺得亂;比如做大魚大肉,可能是你自己想吃,也未必是他想吃。

總之,想要孩子對父母感恩,父母也要多考慮考慮“孩子的需要”,別把“自己的需要”當做了“孩子的需要”,那樣孩子肯定是不會對你“感恩”的呀。

3、要觸發“本能級感恩”,需要讓孩子瞭解“工作的辛苦”

說實話,我很不理解很多人花大幾千塊錢買什麼“掃地機器人”,我就奇怪了,你不是有兒子嗎?你兒子難道不比“掃地機器人”好使呀?他還可以擦桌子、倒垃圾呢!你直接把這個錢分次給他,每週做一次全屋保潔給一百塊錢,說不定他還挺高興呢,這不是雙贏嗎?(當然具體酬勞請親子雙方平等協商。)

我覺得,提前讓孩子知道“工作的辛苦”好處多多,首先他知道了“工作的辛苦”他才會知道父母又上班又帶孩子有多不容易呀,另外,他知道錢有多麼難賺,才會更有動力去學習呀。

而且人有時就是這樣,你把他“天神”供著,他就把你當“傭人”,對你諸多不滿,你把他當“傭人”,他反過來還要把你當“天神”,對你感恩戴德。

4、要形成“模式級感恩”,全家都要做“感恩練習”

我已經說過了,“感恩”其實是一種“積極心理模式”,那要形成一種“心理模式”,顯然需要長期的練習,心理學上有一個小練習,我稱之為“感恩練習”,我自己也經常做,做完了真的感覺正能量滿滿,再也不會“羨慕嫉妒恨”了。

練習做法很簡單:每天在紙上寫下今天你感恩的十件事,每天寫,儘量不重樣。

比如我今天來做這個練習的話,可能這樣寫:“啊!感謝老天爺,讓今天的天氣如此涼爽;感謝超市員工的辛勤勞動,讓我可以每天買到新鮮的食材;感謝中國電信的服務,讓我可以上網看新聞;感謝今日頭條員工的勤勉工作,讓我隨時可以上來罵傻逼,啊不,上來跟大家親切友好地交流……”

大家會意就好,我就不詳細寫了。

父母百問(1)——孩子不懂得感恩,該怎麼辦?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正能量》[英]理查德·懷斯曼(著),李磊(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青少年心理十萬個為什麼》盧家楣 等(主編),科學出版社,2018

《高中生心理輔導案例解析》鍾志農 等(編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家庭塑造孩子》李子勳(著),中信出版集團,2018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尹建莉(著),文匯出版社,2017

(今天就寫到這裡了,若覺得我寫得還不錯,記得幫我轉發一下呀,先謝謝啦。^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