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和ETF的誕生

離3月16日道瓊斯指數歷史性下跌2997.10點(-12.93%)僅僅過了一個星期,就看到有分析師寫道,“源自1987年市場崩盤的ETF迄今使2020年的情況不再那麼糟糕“。

隨後在3月底出臺的新一輪刺激計劃中,美聯儲宣佈將購買跟蹤企業債券市場(corporate bond market)的ETF——這是史無前例的。

再來看看一些數據:

  • 截至2016年底,美國指數追蹤型ETF和指數ETF的資產總額已增至5.1萬億美元,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的數據顯示,按價值計算,ETF在2016年佔美國全部交易的30%,佔股票交易量的23%。
  • 截至2019年,全球ETF的資產管理規模已經達到6.18萬億美元;普華永道曾經在2017年就預測,全球ETF資產在到2021年將超過7萬億美元。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和ETF的誕生

全球ETF資產管理規模(2003-2019)

ETF,Exchange Traded Fund,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是一種非常年輕的金融投資工具。

是什麼原因讓ETF如此矚目?理解它的緣起和邏輯是否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思考以及做出恰當的投資決策?

起點: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

為了幫助大家簡單明瞭地認識ETF的發展,下圖的時間軸抽取了美國和中國的一些重大事件。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和ETF的誕生

只要稍微在網上搜索,就會看到不少資料提到ETF是一個源於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金融創新產品,雖然ETF在1993年才正式踏上金融投資舞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和ETF的誕生

在美股歷史上,大蕭條時期(1929年)的跌幅似乎總是駭人聽聞的。

但真正的歷史上最大單日跌幅是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創下的——下跌幅度達到22.61%。

當年的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通常被形容為一場突如其來的、嚴重的、很大程度上出乎意料的股市崩盤。

始於美股的崩盤全面的衝擊了全球金融市場體系,全球23個主要市場都經歷了類似的下跌,損失估計為1兆7000億美元。

市場上的大量拋售造成全天價格大幅下跌,尤其是在最後一個半小時的交易中。總交易量如此之大,以至於當時的電腦和通訊系統不堪重負,導致訂單在一個小時或更長時間內無法完成。

看到這裡,“流動性”是否已經跳到你眼前?

是的,在股市大跌以及大量拋售情況下,各國央行、監管和金融機構最害怕的就是流動性缺失

為此,美國、西德(當時德國還沒統一)和日本的央行及時提供了流動性,以防止金融機構出現債務違約,避免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影響。

有人開始問了,我作為一個小小普通投資者,這些宏觀的情況會如何影響我呢?這和ETF又有什麼關係?

還是舉個栗子吧,假設你身處當時的美股:

  1. 你手上有3只股票,崩盤前的總值為1萬美元,通過A證券公司在股市上交易;股市裡有大量和你一樣的普通投資者
  2. 10月19日當日,你看到情況不妙,希望趕緊賣掉股票止損,可是大幅壓低賣出價都無人問津,因為絕大多數投資者都在拋售
  3. 好歹你的股票有人接盤了,可是大批證券公司在崩盤過程中由於流動性完全枯竭(即沒錢了),只能眼看著股票賣出但沒有錢到賬。

是不是100%的人都在拋售呢?其實也不是,總有人在買(不管是不是抄底),問題是你手頭上只有3只股票,或者那3只股票並不是買方想要的,反正就是存在一個供求的錯配。

如果這種錯配能夠及時消除,促成交易,對促進流動性是有幫助的。

為什麼流動性如此重要?因為在金融市場中,錢的流動就等於人體內血液的流動——血不流動了,人就死了。

有沒有一個方法能提供流動資金的緩衝,或者消除供求的錯配?

現在的答案顯而易見,就是ETF。

ETF創新了什麼?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毫無徵兆的崩盤以及瞬間的大量拋售讓監管部門深思。

例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崩潰後,提出了一個想法——是否有一種可以代表整個市場的證券,由此可以增加整體市場的流動性。

任何一個投資者,無論有再多的資金,都不可能把整個股市裡的股票都買個遍,所謂多元化投資以分散風險都只是基於個別股票的挑選。

在股災中,系統性風險是這種分散投資無法避免的,但有沒有一種投資工具能減緩系統性風險的衝擊,使得投資者不至於巢傾卵覆?

從本質上講,這種證券也可以視為”一般等價物“,其定價是以整個市場為基礎,而不是個別的企業或者機構;因此,即便在最糟糕的股災中,也有交易的可能。

不過,要產生這樣一種證券,美國監管部門也提出了其管理模式的想法。

它需要專業的金融機構,最好是大型的機構來負責管理;其價格變動是由它所持標的資產的變動決定的,管理它的金融機頭可以套利,消除價格與資產淨值之間的偏差。

在黑色星期一之後不到兩年,創新的嘗試開始了。

在1989年,一個名為”Index Participation Shares“(指數參與股)計劃在美國證券交易所(American Stock Exchange)和費城證券交易所(Philadelphia Stock Exchange)交易,嘗試追蹤標普500指數,獲得了投資者的極大興趣。

然鵝,芝加哥的一家聯邦法院裁定,儘管該產品像股票一樣可以套利和抵押,但其運作方式與期貨合約類似,因此就必須在期貨交易所進行交易。結果就是——這個產品從未上市。

緊接著在1990年,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市場推出一個名為”Toronto 35 Index Participation Units“(35個指數參與單位,或者叫TSE-35)的投資工具。

TSE-35追蹤加拿大的主要指數,投資者買入TSE-35的份額,但無需持有任何個別股票,它也受到了投資者的追捧。

這兩次的努力都開創了歷史,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好處,例如:低成本、流動性、多樣化、稅收效率、靈活性、可獲得性和透明度。

三年後的1993年,美國金融機構 the State Street Global Investors 於1993年1月22日發行了標準普爾500信託ETF(簡稱SPDR)。

市場的反應非常積極,SPDR至今仍是美國交易最活躍的ETF之一。

在正式推出的頭15年,ETF一直被視為被動投資的理想產品。直到2008年,第一隻積極管理型的ETF得到美國監管的批准並上市。

時至今日,對於近八成的機構給投資者來說,ETF是一個必須持有的投資工具。

限於篇幅,關於ETF具體的特點和當前國內交易的一些討論會陸續推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和ETF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