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中的補和瀉

1.補瀉手法的定義

所謂補法指能激發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正常的針刺手法;

補法用於各種虛證。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時間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後;提插時先淺後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時間短,以下插為主;進針慢,出針快;針尖隨經脈循行方向,順經而刺;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出針後按閉針孔。這些都是對患者進行補法針刺時需要注意的。

所謂瀉法是指能疏洩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針刺手法。

瀉法適用於各種實證。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時間長,大拇指向後,食指向前;提插時先深後淺,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時間長,以上提為主;進針快而出針要慢;針尖應迎著經脈循行方向,逆經而刺;患者呼氣時出針,吸氣時進針;出針時不必按閉針孔,還可以搖大針孔。這些操作手法對實證患者有著很好的療效。

2.傳統的補瀉手法

(1)提插補瀉:針下得氣後,先淺後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者為補。先深後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者為瀉。

(2)捻轉補瀉:針下得氣後,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也有左轉為補,右轉為瀉之說。

(3)徐疾補瀉:慢進針,少捻轉,快速出針者為補;快進針,多捻轉,慢慢出針者為瀉。

(4)開闔補瀉:出針後迅速揉按針孔為補,出針時搖大針孔,不按針孔為瀉。

(5)迎隨補瀉:針尖順著經脈循行方向刺人者為補,針尖迎著經脈循行方向刺入者為瀉。

(6)呼吸補瀉: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

針灸補瀉手法是眾多醫家非常重視的,認為可以起到補正氣瀉邪氣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靈樞經脈篇: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千金要方:凡用針之法,以補瀉為先。可見補瀉手法的重要性了。但眾多醫家諸般手法不同,操作有易有難,甚至對一些操作手法各持己見,臨床上難以掌握不說其療效也難以判定。

個人十幾年的臨床經驗而言,補瀉手法並不能直接起到補正瀉實的作用,而是以得氣為法,得氣的本身就已經有補瀉的作用了,得氣是針刺進針後治療目的的途徑。所謂得氣,就是患者出現酸脹麻痛的感覺,而補瀉手法比如捻轉、提插、疾徐、迎隨、隨呼進針、隨吸進針等等甚至於燒山火透心涼之法,臨床最為常見常用,而得氣是病人的感覺,手法是醫者使用的方法。靈樞開篇即說:氣至而有效。金針賦:氣速效速,氣遲效遲。在臨床上氣至而有效的病例是屢見不鮮的,好比說針進痛止,也是普遍存在的,同樣也都是在還沒有行任何手法之前患者的病情就已經很明顯甚至於消除掉了,這些去想的話,好像補瀉手法和得氣無關,既然氣至病消了為何還要去行手法補瀉呢?反之,如果進針後沒有得氣,各種補瀉手法能否起到補虛瀉實的作用呢?但是,針刺起到補正瀉實的療效是客觀存在的,許多虛證或實證的病人經過針刺而達到痊癒,我個人還是認為得氣與否決定著補瀉手法的根本,也是補瀉手法的標準,既然“氣至而有效”,那在臨床上也卻是如此,無論虛、實證患者容易得氣的療效就會更好,反之即差一些。行使不同的手法的目的其實都是以得氣為度為標準,只有氣至了才會達到補虛瀉實的作用。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經絡上的穴位都是具有雙向調節功能的,同樣的一個穴位,同樣的手法對身體不同的狀態會產生正反(補虛瀉實)的作用。好比說針刺內關穴,心率慢的病人針刺(平補平瀉)內關穴可以增加心率,同樣的手法下心率快的病人針刺內關可以減慢心率。這樣的病例在臨床上也是舉不勝舉的,只要有氣感,得氣了,針對不同自身狀態,就能自動起到調節也就是補瀉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