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樓上》

在樓上,宅住在家第七天,其間,看了二部戰爭片《終極對絕》、《殺八方》;寫了《鄉村拾零》文集的幾篇文章;寫了幾篇自我反省類的隨筆;宅在家裡,思路枯竭,才格外想念,去年走進鄉村體念生活的美好日子。

今日,我坐在床沿翻看一些書籍《魯迅散文集》、《餘秋雨散文集》、《情商》、《人性的弱點》等,兩個小孩子,大的在寫寒假作業;小的用手機在看《小豬佩奇》,突然,你從隔壁的臥室走了進來。

兩個小孩子,趁機與你一起打鬧玩耍。欣賞之餘,隨拍幾張照片,點綴一下宅家生活的單調、平淡。

我的心有些期待,期待“疫”戰早勝,期待工作早日落定。然而,我的心沒有了以前的急躁和悲觀。

我大概也明白些人生了,“生死由命,富貴由天”,從這一次的“疫”情事件中,悟透了一些道理,“好事多磨”、“被磨的石頭才亮”、“有德者居之”、“危難見真情……。認真地、反覆地聽完白松巖關於《醫學與醫德》的報告,感悟“寧可犧牲自己,也要照亮別人”的醫德,敬仰從小小的細節中去關懷、去撫慰患者的仁心。

“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業餘的就是贏不了專業的人士,為什麼?”;“有些人創了一輩子的業,還是創業者,那個者就是變不了那個家。”;“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認真地,聽完李善友的《刻意練習一》、《刻意練習二》。

人到中年,才領悟一些最基本的道理,如何提高自已?基本功專項訓練才能讓自已提高,基本功是需要提練出來專門練的;基本功也是模型模式方法論的練習。

才明白了“橋段”、“模式”的記憶;明白了一旦到了舒適區,不要讓自已在舒適區中自動化了,趕緊往前走、往前走,顛覆自已、再創新高。

  這以前,我的心也充滿過氣憤與憂傷的歌聲:人和事,立場和原則,善惡和恩仇。忽然,這些都空虛了,仔細地反省自已,在這場戰“疫”中,自已有什麼能力去幫助著做些什麼?重新審視自已,才發現自已一無所長、一事無成。有時候假裝很努力地學習,終究無可奈何的自欺欺人罷了。沒有強的能力和文化,也只有辛苦工作了,然而就是如此,陸續地打工,耗盡了青春,自已仍然給予不了自已滿意的答案。

宅住在家的日子,時時關注“疫”戰相關新聞,才知道那顆青春的心還在:陽光,天空,堅守道義的抵抗,寒風中的臘梅花,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激勵之言,李文亮為蒼生說的話、愛的啼血、心的翔舞……。雖然是悲涼漂渺的感動罷了,究竟還有一顆青春的心。

  聽到抗擊“疫情”的真言,何以如此寂寞,也許是自已的能力甚微了。,聽的《蝴蝶為你朗誦》、關注的央視新聞、學習的學習強國,這都是希望之歌:希望是什麼?是信仰:她對誰都信仰著美好,將一切美好的力量都獻給人們。

  這位抒情詩人約翰.多恩,寫的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以紀念李文亮醫師不朽。《請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沉重的時刻》、《我走了》……,這一首首悲哉深情的詩刻下人間一生的哭、笑、走、以及死,在2020年這個元宵節道一聲彼此珍重。

  但是,抗“疫”的日子還在繼續,下午,去小區東門口購一些水果、零食。除了嚴禁外人進入之外,小區內的人進入需量體溫、戴口罩、消毒間消毒,全面將病毒杜絕在人體之外。此刻,回顧著十七年前的“SARS”病毒了,那時正與希望相同。我還在莞城一家臺資企業工作,封鎖在企業的“家庭”中,演譯著那青春的生存之歌,人至中年,我又一次封鎖在小區的“家庭”中,傾聽著那感動生命的青春之歌。

 在樓上,宅住在家的日子,你在年前購買2020年2月4日的機票,因部分航班取消;改簽了2020年2月6的火車票,又因部分車次取消了,再次改票中。你一邊網上

《在樓上》

發送資料,一邊口中喃喃自語地說:“今年,工薪階層少上一個月班,少掙一個月的工資。”,我一時也無法接話,也感動著你有一顆憐憫之心。窗外一切靜極,路上不見行人,小區內車輛停滿,同學群一位同學談著:“再不開工,很多行業會相當麻煩”,深感老百姓的生計窘迫啊!

在樓上,走來走出,彷彿要從一種沉重的東西中走出,期待、期待,像破土而出的油菜芽,期待春暖花開。當人們戰勝“疫”情,慘傷夾雜著憤怒和悲傷,我的心情就會輕鬆地,坦然地走在陶鑄廣場上、公園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