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子虔《遊春圖》:把仙境搬到人間

作者:馮海嘯(博物館有得聊資深文化藝術講師)


展子虔《遊春圖》:把仙境搬到人間

遊春圖 (隋)展子虔作(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為展子虔的《遊春圖》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副非常重要的作品。說它重要,是因為這幅作品是山水脫離開人物畫的從屬地位,而獨立出來稱為單獨畫科的重要標誌。在這以前,中國畫中的風景山水多作為畫中人物的環境背景來處理,而《遊春圖》則不是這樣。這幅畫作中的人物很小,大面積的是青綠山水,以表現自然景物,這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可以說是一個開端。


展子虔《遊春圖》:把仙境搬到人間

遊春圖(局部)


《遊春圖》雖然已經很古舊了,但依然煥發出富麗堂皇的光彩。儘管傳統的中國畫並不採用散點透視來創作,但是,隋唐時候的畫家們已經有了在畫面中將景物向遠處延伸的處理手法。作者留了大面積的空白,加上淡淡的渲染呈現出江水的樣貌,越遠越渺茫,越遠越模糊。畫面採用傾斜的對角線式構圖,主要景物安排在畫面的右上方,彎彎曲曲的河岸,層層的土坡,高聳的山巒和茂密的樹木。畫家採用渲染和平塗的手法,被稱為“空勾無皴”。畫家在一層一層平鋪的背景上點出了點點的綠色,在樹林之間隱現出建築的局部,有屋脊,有柱子,還有淡淡的淺顏色的圍牆。在低處的河岸上橫跨著一座曲橋,橋欄杆砌著硃紅的顏色,在綠色的背景下顯得格外醒目。


展子虔《遊春圖》:把仙境搬到人間

遊春圖(局部)


既然是《遊春圖》,就要有遊人,畫家用精細的筆法畫出了。有的騎馬過橋,有的在華麗的遊船上觀景。在河的對岸茂密的樹林間,有兩個人物可能是一主一僕他們臨河而立,等待著遊船蕩過來,要渡河過去。這樣的人物安排,就把宏闊的水面以一水兩岸的形式,用人物的來穿插,使看畫人的視線有了貫穿。讓人看到景物由近到遠逐層遞減。近處的樹枝上,畫家用白粉,點出來密密的點子,展現出樹枝上綻開的白色或粉色的花,畫面中呈現著融融春意。

展子虔是河北滄州人,他經歷了北魏、北齊、北周的朝代更迭,到隋文帝時被召入宮中任朝散大夫。他也是隋朝歷史上有史可查的唯一的一位著名畫家。隋朝國祚很短,從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至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前後也就38年。就在這短短的38年間,隋朝修建長城保護和歸附外族,大大提升了朝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和江南地區的掌控力,隋朝也改變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裂的局面,而成為了一個版圖統一的國家。由於大運河的開通,使得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得以相互交流,而且也造就了江南的重鎮揚州。在外交方面,隋朝的文化影響到了突厥、高昌、日本以及朝鮮半島。


展子虔《遊春圖》:把仙境搬到人間

海磯鏡 唐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有一面精美的銅鏡——海磯鏡。海磯鏡直徑約30釐米,是很少見的一面唐代銅鏡。鏡背面鑄造著四座海上的仙山,山峰都朝向鏡鈕,在山峰之外是波濤洶湧的海水,海水上有仙人乘著船和筏子泛舟,山上還有奇珍異獸。


展子虔《遊春圖》:把仙境搬到人間

海磯鏡(局部)


展子虔《遊春圖》:把仙境搬到人間

遊春圖(局部)


藉助這面唐代銅鏡背面的紋飾,可以看出唐朝山水的表現形式。每座山的山峰都採用那種弧形向上的,層層疊加的處理手法,簡直就和展子虔的《遊春圖》的山的處理極其相似。山上的樹木也沒有細緻地刻畫,而是採用點子的手法來處理,形成了一堆一堆的半圓形的點子,這樣的手法也可以和《遊春圖》上面對於樹木的處理相印證。


中國古人很早就有對海上仙山的嚮往。比如說《列子·湯問》中就記載了海上有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座仙山,後來岱輿和員嶠漂流到北極,沉沒不見,海中只剩下三座仙山,這三座就是古籍裡記載的蓬萊、方丈、瀛洲。據說山上有仙人居住,有不死之藥。古人把仙山的樣子鑄造在銅鏡上,仙境的“境”字和銅鏡的“鏡”字相諧音,寄寓著人們對神山仙境的追求與嚮往。如果把古人對仙境的追求映射到展子虔《遊春圖》上,令人聯想到:古人對於山水的描繪而使得山水畫能夠從人物畫中脫離開來,形成獨立的畫科,是不是也帶有著對理想中仙境的追求?除此而外,畫作右上角作者畫了山坳中層層的雲朵,雲朵的邊緣處理得特別清楚,而且採用的淺淡平塗的手法。雲在人們日常所見是飄渺的,是模糊的,是不可捉摸的,但是這幅畫中的雲卻是一朵一朵特別像唐代鏡或者傢俱上面施用了螺鈿鑲嵌的感覺。


展子虔《遊春圖》:把仙境搬到人間

醍醐寺弁天堂


再看畫上拱形的曲橋,欄杆被塗成紅色,在現在日本的很多園林中都可以見到。日本京都醍醐寺中的弁天堂就是建築在背山面水,前面有一座拱形曲橋的環境中。而且這座拱形的曲橋,欄杆也被塗成紅色,這樣的建造手法,延續了中國唐宋時期的傳統的油漆彩畫的手法。很多建築的柱子欄杆被塗成紅色,據宋代的營造法式記載,這種漆飾手法被稱為“七朱八白”。恰好在《遊春圖》畫幅中心偏右的位置,在河右側的山腳也有一座曲橋。曲橋的左側連通的山坳,就是一處院落建築,這和日本醍醐寺弁天堂的角度極其相似。這令人想到:《遊春圖》雖然傳為隋朝展子虔的作品,畫面上恰恰反映了中國山畫從人物畫向山水畫過渡後的逐漸成熟,畫家可能也曾經從事過建築裝飾、家居設計、及壁畫創作。早期的畫家往往是一專多能,既從事建築、園林、傢俱等的綜合設計,也進行單幅的繪畫創作。因此可以看到,畫面中在山峰間的雲朵與螺鈿鑲嵌的感覺極其相似,山的造型也與銅鏡上山的造型相似……尤其是畫面上呈現出園林佈局,更傳達出中國古人對仙境,對神仙生活的嚮往。唐宋以後,越來越多的專職畫家的出現,逐漸改變了這種狀況,山水畫則朝著文人畫的方向發展。


畫中不僅能看到如實反映了唐宋時期的園林建築,更傳達出中國山水畫科的出現可能是源自於古人希望把仙境移植到人間這樣一種美好願望。


《遊春圖》曾經被大收藏家張伯駒先生購得,後來捐獻給了國家,現在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對於這幅畫作是否是展子虔的親筆,有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比如建築的鴟吻上帶有精細的小小的寶劍把的造型,說明這個鴟吻不是隋朝的而是宋朝的。還有的學者根據上面所畫的人物幞頭的帶子系的方法,也提對這幅畫的年代提出了疑問。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在隋朝的時候展子虔可能確實畫過《遊春圖》,隨著歷史的演進到了宋朝,經過宋代宮廷畫家的修復、重摹,但是大體上依然保持著作者的原貌。今天,在這幅畫作中還能看到有很多信息值得我們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