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長的道歉,對孩子來說效果為“零”,可從這三步開始糾正


導語

不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是管理者最大的疏忽。孩子感到委屈是因為父親對待自己的態度,爸爸沒有做到跟孩子耐心的溝通,以吃飯的藉口向孩子道歉讓孩子覺得沒有誠意,甚至會加深二者之間的矛盾。

中國式家長的道歉,對孩子來說效果為“零”,可從這三步開始糾正

案例分析

鄰居家的孩子因為沒有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沒有等孩子說明原因就被父母狠狠地批評教育了一番,並且爸爸告訴孩子今天晚上不許再吃飯了,讓孩子記住這個教訓。

可是等到了晚上吃飯的時候,孩子的爸爸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過來吃飯,而這個時候孩子正處於氣頭上於是便拒絕了父親。結果可想而知,孩子的父親更加生氣,對孩子非打即罵,孩子也感到非常的委屈。

一、中國式家長道歉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1、阻礙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有些父母的性格過於急躁,出現批評甚至打罵孩子的現象,但是事後又不好意思跟孩子道歉,於是以其他方式為藉口把道歉的事情矇混過關。

中國式家長的道歉,對孩子來說效果為“零”,可從這三步開始糾正

這樣不僅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得到重視,從而缺乏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依賴感,而且長此以往會加深親子之間的矛盾。

中國式家長的道歉不得不說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影響,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如果跟孩子道歉,會顯得低人一等,或者在孩子面前喪失了尊嚴,說話會變得沒有分量,所以有意識地忽視了跟孩子道歉,造成親子間的情感淡化。

2、不利於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性格的養成

父母的不恰當的道歉方式會讓孩子產生對父母情感的誤解。比如孩子會認為家長對自己的關注度和重視度不高,自己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愛護,從而導致孩子不願意和父母進行交流,更希望逃離父母,嚮往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

部分孩子抱著對父母情感的這種誤解,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會缺乏更加全面的思考,不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缺乏對別人的尊重和理解,極易養成自私自利,膽小懦弱的不良性格。

中國式家長的道歉,對孩子來說效果為“零”,可從這三步開始糾正

3、造成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

父母的表達過於含蓄內斂會讓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對自己的評價往往偏向於消極的一方面,認識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不能夠正確的改變自我和提升自我,進而懷疑自己的能力變得缺乏自信,不願意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逐漸進入自我否定的情感狀態。

這些不僅會阻礙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而且很有可能影響孩子今後的學習和生活。

二、家長應該怎麼做?

1、道歉應該及時且直接

人人生而平等

家長向孩子道歉的時候應該放低自己的姿態,說出自己的錯誤,應該直接清楚的表明歉意並且努力改正自己的錯誤。

中國式家長的道歉,對孩子來說效果為“零”,可從這三步開始糾正

相信有不少家長會覺得給孩子道歉,完全沒有必要,他們認為孩子還太小,分不清什麼是對錯或者對於是非觀念比較模糊不清,但是正是因為孩子還太小,很多是非觀念都沒有清晰明確的認識,這個時候家長更應該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明對錯,辨是非。

戚薇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說道:如果家長做錯了,更應該給孩子道歉,因為在教育孩子的這件事情上,不能存在模糊不清的狀態,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格去對待。這樣才能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

2、道歉態度要端正並且有誠意

在道歉的時候父母態度必須端正並且讓孩子感受到道歉的誠意,切記遮遮掩掩、含糊不清的矇混過關。這樣有利於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犯錯誤就應該積極改正,態度端正。

中國式家長的道歉,對孩子來說效果為“零”,可從這三步開始糾正

即使孩子以後犯了錯誤,但他回憶起父母給自己道歉的時候,也會意識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選擇,不僅可以教會孩子學會包容別人的過失而且可以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3、道歉原因必須說明白

家長給孩子道歉的時候,必須要和孩子講明白道歉的原因,客觀的敘述整件事情的經過並且給孩子列舉自己的錯誤。有時候部分家長的言語或者行為都有可能會傷害孩子稚嫩的心靈,嚴重的還會給孩子留下童年陰影。

所以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也為了讓孩子能夠明辨是非,家長做錯的時候更應該給孩子誠懇的道歉。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只是希望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護,只要家長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真誠的向孩子道歉,他們就會感到快樂、滿足。

中國式家長的道歉,對孩子來說效果為“零”,可從這三步開始糾正

​​總結

中國式家長應該適當讓自己的情緒外放,學會給孩子道歉,理性地和孩子溝通,拉近與孩子心靈之間的差距。


育兒啟迪是我們最該做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