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唐習律43 少年無賴韋應物一字都不識 如何修煉成了大詩人

前言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寄全椒山中道士》

讀到這樣一首詩,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位詩人少年時曾經是一個紈絝子弟。根據其詩中自述,早年時豪縱不羈,橫行鄉里,是一個無法無天的官二代。但是他又如何成為一個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齊名的詩人了呢?

這個頗有傳奇色彩的詩人就是韋應物(737~792)。

觀唐習律43 少年無賴韋應物一字都不識 如何修煉成了大詩人

一、身作裡中橫 家藏亡命兒

唐朝是詩歌的時代,唐高宗以後科舉開始考詩賦,所以讀書人必然是一個詩人才有資格作官。但是有人不用,例如納蘭容若,他們家族裡的人天生就是官二代。韋應物就是這樣的人,他在15歲的時候成為皇家護衛。漢唐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諺語,可見韋姓的出身之高貴。京兆杜陵韋氏,是關中的大族,世代為官,韋應物的高祖曾經在武則天時期做過宰相。

少年時期的韋應物是個什麼樣的人呢?韋應物後來寫過一首自傳式的五言古風:《逢楊開府》。讀完這首詩以後,基本可以判斷韋應物的青春期是一個潑皮無賴

楊開府的履歷不詳,韋應物故友重逢,有所感慨寫下了這首詩,記錄了自己青春時期的荒誕和中年以後的際遇。

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

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

武皇昇仙去,憔悴被人欺。讀書時已晚,把筆學題詩。

兩府始收跡,南宮謬見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撫煢嫠。

忽逢楊開府,論舊涕俱垂。坐客何由識,唯有故人知。

少年時的韋應物 :"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樗蒲是一種賭博,白天賭博晚上美女相伴,還用了一個"竊"字。橫向鄉里,家藏亡命之徒的韋應物自己給自己的評價是:"無賴恃恩私。"

至於學問嘛: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

可惜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755年,安史之亂爆發,18歲的韋應物失業了。叛軍兵臨長安時,唐玄宗早已經悄悄地跑了 。 "一字都不識、身作裡中橫"的韋應物,變成了"憔悴被人欺"。

好在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韋應物知道自己"讀書事已晚",於是折節讀書,"把筆學題詩",這一學,竟然成了唐朝山水詩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韋應物23歲左右,在唐肅宗時期開始讀書,27歲時,在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為洛陽丞。以文人的身份走上了仕途,先後擔任過滁州刺史、蘇州刺史。據說蘇州刺史被罷免時,他已經54歲了,竟然無錢回到長安,於是閒居在蘇州永定寺。第二年,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韋應物去世。世稱"韋蘇州"。

觀唐習律43 少年無賴韋應物一字都不識 如何修煉成了大詩人

二、韋應物古體詩 才麗之外 頗近興諷

在我們最熟悉的詩詞讀物《唐詩三百首》中,韋應物的詩被選入12首,成為第一梯隊的作者。其中五絕、七絕、五律、七律、五古都是作品入選。

不僅這種清朝通俗讀物青睞韋應物,韋應物還受到眾多詩評家的認可,後人將王孟韋柳並稱,作為山水田園詩歌的代表人物。

中唐詩人白居易更是發現其作品中的"興諷"特點,在寫給元稹的 《與元九書》中,白居易提到一個著名的理論: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在這封信中,白居易專門提到了韋應物,用以作為自己詩論的依據 :

如近歲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然當蘇州在時,人亦未甚愛重,必待身後,人始貴之。

白居易看重的是韋應物"才麗之外,頗近興諷"。類似於《溫泉行》、《驪山行》、《觀田家》這種歌行體都具有諷喻的意義。

白居易認為,自己引以為傲的諷喻、閒適詩世人不愛,喜歡的卻是其"雜律詩與《長恨歌》"一類。時人之所看重的,卻是白居易所輕視的,因此白樂天對於詩中"頗近興諷"韋應物有英雄相惜之感。

另外,白居易也提到"其五言詩,又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

這種詩的代表作就是《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五言詩,有古體有近體,這首是五言古體詩,押入聲韻。從章法佈局來看,環環相扣,首尾相連。因天氣寒冷而擔憂好友,後面都是"念"的內容。因擔憂好友便聯想其生活的艱苦,因其艱苦所以想去慰問,因為想去探望,所以為不知如何尋找而遺憾。因為不知所去,所以不停地"念"。

詩人用一連串的意象串連起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思想。詩中這些意象的選擇最見詩人功力,其高雅閒淡就在於意象的選擇與虛字的串聯。

觀唐習律43 少年無賴韋應物一字都不識 如何修煉成了大詩人

三、韋應物五、七律 平淡詩非有深情者不能為

韋應物的五言律詩傳世近百首,但是七言律極少。有一首《燕李錄事》是懷念少年光陰,今夕感慨之作,有點像《逢楊開府》。

與君十五侍皇闈,曉拂爐煙上赤墀。花開漢苑經過處,雪下驪山沐浴時。近臣零落今猶在,仙駕飄颻不可期。此日相逢思舊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前四句是回憶當年的風光,後四句是感慨今朝。 清朝才子紀曉嵐認為,韋應物"通首平衍少力"佳處在五古,(韋應物)不長於律詩,七律尤非所長"。

下面這首《寄李儋元錫》是韋應物七言律詩中代表作品: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好像王步高教授講過,如果紀曉嵐認為不錯的詩,那就是真得好詩。這首詩紀曉嵐評價說:

五、六亦是淡語,然出香山輩手便俗淺,此於意境辨之。七律雖非蘇州所長,然氣韻不俗,胸次本高故也。

香山居士指的是白居易,紀曉嵐說第5、6句如果出現在白居易的詩中,就會很俗氣。但是韋應物的這首詩氣韻高,是因為胸中境界高的緣故。不過紀曉嵐仍舊沒有放過韋應物,對於前四句的評價卻是:

上四句竟是閨情語,殊為疵累。

紀曉嵐認為前四句讀下來很像寫閨情詩,與五六句的境界有些不相稱。如果大家僅僅讀上半首的話,會發現紀曉嵐的評價一點也沒有問題。

去年花裡逢君別, 春愁黯黯獨成眠。不是閨情是什麼? 清朝詩人許印芳也說,不要怪紀曉嵐太刻薄,前四句確實有些不倫不類:

曉嵐譏前半為閨情語,雖是刻核太過,然亦可見詩人措詞各有體裁,下筆時檢點偶疏,便有不倫不類之病,作者不自知其非,觀者亦不覺其謬,病在詩外故也。

相對七律詩來說,韋應物的五律數量更多,評價也更高一些。例如《淮上喜會梁川故人》《賦得暮雨送李曹》都入選了唐詩三百首而被現代人熟識。

《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

現代人讀這樣的詩最舒服,淺顯易懂、層次分明。沒有看不懂的詞語,沒有複雜的句式,沒有特別的章法。

韋應物作滁州刺史的時候,遇到了這位老朋友,雖然詩中有"歡笑情如舊",其中老友的生活似乎並不如意。箇中蹉跎都在"流水十年間"中一掠而過。

第七句詰問時,答案是"淮上對秋山"。這是作者為好友留了面子而已,不言其落魄,卻用喜山樂水來回答。據說韋應物後來罷蘇州時,連籌集回家的資費都困難,何況在戰亂未息中的失意好友呢?

後人評價這首詩時,多用一個"淡"字,雅淡、古淡、閒淡。關於這種"淡"的特點,《瀛奎律髓匯評》告訴大家,這種平淡其實很難駕馭:

大抵平淡詩非有深情者不能為,若一直平淡,竟如槁木死灰,曾何足取?此蘇州三首,極有深情,所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難"也。

觀唐習律43 少年無賴韋應物一字都不識 如何修煉成了大詩人

結束語

韋應物的一生,很有幾分周處的味道,年輕時橫行鄉里為三害之一。二人後來都改過自新,成就了一番事業。

結束時,老街按慣例作一首五言律,《重逢》

乍逢疑不識,相覷鬢微斑。一笑滄桑裡,半生流水間。 頰潮如宿酒,眉黛憶春山,舟去波心定,雲飛鳥自還。

@老街味道

跟李白杜甫們學學 詩歌創作中如何不卑不亢地拍馬屁?

李商隱藍田日暖玉生煙 說的是什麼意思 其實很簡單觀宋填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