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三十年洋務運動夢斷《馬關》

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73歲的李鴻章微微顫顫的雙手在《馬關條約》簽字。日方代表伊藤博文一顆懸著的心也終於安定下來。回想起剛剛這位老人與美國顧問的話:“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不禁一陣陣後怕。李鴻章也知道,簽下《馬關條約》這一刻自己將會背上萬世的罵名。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1895年4月20日,經過兩天多的航行,輪船終於停靠在大沽口。到處都是軍樂和禮炮,為的是李鴻章的歸來。這熟悉的場景,這份榮耀,李鴻章並不陌生,只是這一次心情完全不同。這次他是簽了《馬關條約》的馬關歸來。此時的李鴻章已從甲午戰敗前的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變成了文華殿大學士、全權大臣。李鴻章明白屬於自己的時代或許已經過去了,在甲午戰敗那一刻開始,自己喪失的不僅是北洋艦隊,還有自己奮鬥了30年的洋務運動和大清國中興富強之路。


甲午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三十年洋務運動夢斷《馬關》

李鴻章


創建淮軍,引進火器李鴻章初識洋務

1858年,湘軍在三河鎮遭到全殲,“湘鄉幾於‘處處招魂,家家怨別”,湘軍士氣大傷,湘人應募的也漸漸少了。更為嚴重的是,湘軍內部逐漸滋生出許多弊端,如營伍缺額、將領在戰場上互不相救等現象。曾國藩清晰的認識到,這種風氣的出現,以後湘軍再難有大作為。1862太平軍李秀成率部東征,直逼上海、蘇州、常州。當地官紳迫不得已到安慶曾國藩處請兵。當時蘇州、上海市清政府的經濟重地,軍事價值很大。曾國藩派遣曾國荃、陳士傑前往救援,但遭到兩人的拒絕。無奈之下只能派遣李鴻章前往募兵抵抗太平軍。


甲午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三十年洋務運動夢斷《馬關》

裝備革新前淮軍配備


1862年李鴻章在家鄉安徽徵兵,同事曾國藩派遣部分湘軍士兵,共計13個營,6500人,稱為淮軍。由於清朝奉行閉關鎖國和弱兵政策,自康熙以後就停止了軍事技術革新的步伐,因而遲至十九時候中葉,晚清軍隊的火器水平仍僅與明朝持平,甚至還有所不如。淮軍初期的裝備,也只是冷熱兵器混合使用,在一營所轄的38隊中,有槍炮19隊(劈山炮2隊,抬槍8隊,小槍9隊),刀矛19隊,全營火器共127件,其中小槍99杆,抬槍24杆,劈山炮4門。淮軍創建之初,承襲湘軍的“勇營制度’’,規定軍隊須由將領親自招募,所招士兵僅歸招募者或與其有姻親關係的將領統帶,再加上淮軍初建沒有湘軍和八旗軍及綠營的壞習氣,創建之初戰鬥勇猛,戰鬥力極強。可是在上海戰鬥打響之後李鴻章很快發現,淮軍裝備火器不如太平軍的滑膛火器,雖然士兵作戰英勇卻成果不大。於是李鴻章開始了火器的革新之路。

1962年3月19日,常勝軍“進剿浦東南匯所屬之周浦鎮,當即克復,其隊伍既整,炸炮又準,攻營最為利器,賊甚膽寒’’,三天以後,常勝軍又出兵嘉定,大獲全勝。當時駐紮在上海的李鴻章被新式火器強大威力所震撼。發出“洋兵數千,槍炮併發,所當輒靡,其落地開花炸彈,真神技也’’的感慨。1862年7月,李鴻章首先將自己的親兵營改為洋槍隊,並計劃用親兵營原有的劈山炮配合洋槍隊作戰8月26日,淮軍與太平軍在七寶街、北新涇發生激戰,裝備新式火器的淮軍大獲全勝。這次勝利之後李鴻章在給曾國藩的信中得意洋洋的寫道:“親兵營湘勇,槍炮隊伍競為上海諸軍之冠,賊即先打此營,無怪大敗,吾師聞之,應亦莞爾。”到了9月份時候淮軍開始大範圍更換裝備,換裝後的淮軍,一營共有28個洋槍隊,10個劈山炮隊。每營裝備的來復槍,多者400餘支,少者300餘支,是湘軍陸營的2—3倍;劈山炮40門,是湘軍陸營的10倍。後來通過常勝軍統領華爾購買了外國先進的新式火炮。在之後的剿滅太平軍戰鬥中淮軍展現出遠高於湘軍的作戰力。這也讓李鴻章堅定了洋務革新的信念。


甲午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三十年洋務運動夢斷《馬關》

裝備革新後淮軍配備


江南製造總局

1864年剿滅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李鴻章受封一等肅毅伯,賞戴雙眼花翎,任兩江總督。這時候李鴻章也開始了他堅持了三十年之久的洋務運動。1863年上海虹口美國人經營的“旗記”鐵廠準備出售。購買協議商定完畢,購買價格六萬兩白銀。“旗記”鐵廠具備輪船、開花炮、洋槍製造能力,實為一家兵工廠。第二年容閎等人從美國購買的價值六萬餘銀兩的機器也運抵上海,李鴻章遂將這批機器安置於該廠。同時併入丁日昌等人管理的兩個軍火廠,此廠更命名為:江南製造總局。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兵工企業由此誕生。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統帥僧格林沁全軍覆沒于山東菏澤。清廷即任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北上督師剿捻,以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負責調兵、籌餉等後勤事宜。江南製造總局成立之初,以輪船修理、生產為主,火器製造為輔。為了支援曾國藩的軍事行動,為曾國藩提供火器,李鴻章下令江南製造總局先趕造槍炮兩項,以應付急需。同時,在外籍技術人員的協助之下,這個廠很快被改造成為以生產槍炮為主的兵工廠。70—90年代的二十餘年間,江南製造總局先後設置了火藥廠、槍廠、炮彈廠、水雷廠,以及熟鐵廠、木工廠、汽爐廠、輪船廠、庫房、煤棧、碼頭、員工宿舍等和生產熱鋼與鋼材的鍊鋼廠,並使槍支和大炮的生產、製造也朝向最新式、最先進的順序改型。江南製造總局生產的火器與當時西方國家火器相差無幾。李鴻章曾經自豪的說:“上海機械局為各省製造最大之廠該局員等苦思力索,不憚繁難,奮勉圖功,竟能於數年之間,創造新式槍炮與西洋最精之器無異,為中國向來所未有”。到甲午戰爭前夕,江南製造總局已經發展成為清朝當時最大的兵工廠,兵工廠的技術水平達到當時先進水平。


甲午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三十年洋務運動夢斷《馬關》

江南製造總局


金陵製造局和天津製造局

金陵製造局創辦時間與江南製造總局時間一致,創辦於1865年,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他將英人馬格理領導的的蘇州洋炮局遷至南京,廠址設在南京雨花臺,擴建為金陵機器製造局(寧局)。在1874年和1884年進行了兩次擴建,到1884年擁有:機器、翻沙、熟鐵、木作等各廠,還有火箭局、洋藥局、木雷局等,能夠能夠製造炮位門火、開花炮彈、洋槍、大炮、水雷等。據說當時金陵製造局的工人經驗豐富,善於研習,後期曾經仿製西方馬克芯機關槍等西方先進武器。馬克芯機關槍是當時世界上殺傷力最大的武器,可惜研製出來之後卻沒有被重視,也沒有量產。

1870年李鴻章由兩江總督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接手崇厚負責的天津製造局。天津製造局分設為東西兩局,在天津城東18裡賈家沽道旁設立火藥局,為“東局”,東局佔地20餘頃,共建廠房290餘間,工匠宿舍160餘間。另外在天津城南海光寺設一“西局"。天津製造局經費以津海關和東海關的4成洋稅、輪船招商局所運外國貨物每年徵收的4成稅務款、以及李鴻章作為北洋大臣後所掌握的每年200餘萬的海防經費都撥給天津局部分。有人經過統計,天津機器局差不多每年都可以得到36萬餘銀兩作為其常年經費。天津製造局經費充足,產能很大,所生產的、購買的軍火除了撥給駐防直隸的淮軍、練軍、儲備海防的各項要用之外,還供應熱河、察哈爾、奉天、吉林、黑龍江等省的駐防各軍,江南駐防軍也每年撥給火藥20餘萬磅。天津製造局以製造槍炮、子彈、火藥、水雷為主,輔之以修造船艦,是北方的軍火生產中心。

李鴻章創辦的三大製造局成為了清朝末年清軍武裝現代化的主要途徑。到甲午戰爭前天津機器局所造子彈就有約1000萬餘粒,槍藥、炮藥各60餘萬磅等;北洋沿海水陸淮、練各軍,以及新招募的各營皆取給於此。可以說洋務運動為反侵略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法戰爭中清軍能夠戰勝法軍,洋務運動提供的先進火器功不可沒(贏了戰爭最後還是簽了條約)。

1889年英國人貝斯福參觀江寧製造局後就寫道:中國總辦和官吏們似乎不瞭解他們在製造什麼,為什麼製造。機器是現代化的,頭等的,但用來製造過時的無用的軍需品。……看他們高興而努力製造一些浪費錢的但又無用的軍需物品,使人心中感到憤愴’’。貝斯福的評價充分說明了洋務運動所走道路的弊端——只有機器,沒有技術。洋務運動中僅僅採購機器不引進技術做法,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也難以形成技術上的領先。


甲午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三十年洋務運動夢斷《馬關》

中法戰爭


李鴻章的求富——民用企業洋務

隨著軍工洋務的發展,軍工經費、原材料、燃料、運輸等問題逐漸凸顯。當時清政府由於巨大的財政開支,無力調撥經費供給軍工生產。同時為解決原材料、燃料、運輸等困難,李鴻章在考察了西方民用商業的發展之後。提出了:“創辦民用企業,以‘求富’促進求強”。李鴻章開辦的民用企業主要有: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上海機械織布局、天津電報局、中國鐵路等大型民用企業。這些企業都開創了中國近代民用工業新門類。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民用企業的發展。例如輪船招商局收入每年平均為2百萬兩左右,除去一切費用,每年淨利可達30萬兩左右。在漢口、煙臺、寧波、九江、廣州、汕頭、福州、廈門以及境外日本的長崎、橫濱、神戶和越南、香港、新加坡等地都設立了招商分局。甚至,在1877年,李鴻章與沈葆楨做出了收購美商旗昌輪船公司的決定。引起世界轟動。開平煤礦投產之後數年時間天津進口。天津進口的日本煤從1880年為19409噸到1885年降至566噸,到80年代末,天津幾乎沒有日本煤進口了。

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上海機械織布局、天津電報局、中國鐵路都是中國首次創辦的企業,為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李鴻章創辦的民用企業對外商的在華利益產生重大沖擊!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洋務運動雖然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洋務運動官督商辦的模式卻註定了洋務運動民用企業終將走向滅亡。


甲午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三十年洋務運動夢斷《馬關》

上海機械織布局


北洋艦隊建立

從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到《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簽訂,清朝的有志之士認識到,海防問題成了一個關係到國家獨立地位和民族發展前途的帶有全局性的嚴峻問題。李鴻章更是把建立現代化海軍作為洋務運動的首要目的。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臺灣並簽訂了《北京專條》,更使清廷有識之士意識到籌辦海防,建立新式海軍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總理衙門遞呈了《海防亟宣切籌武各必求實際疏》,強調籌辦海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並提出“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項措施。前江蘇巡撫丁日昌首先提出海軍統一指揮與分區設防的主張,建議創立北洋、東洋、南洋三支海軍,各設提督一人。三洋提督分駐天津、吳淞和南澳,三支海軍各備大兵船6艘,炮船10艘,每半年會操一次,以期“三洋聯為一氣"。總理衙門和丁日昌的提議在商議過程中逐漸演變為我們熟知的海防、塞防之爭。隨後李鴻章在由他的幕僚薛福成代筆的《籌議海防折》中,系統地闡述了自己對海防問題的看法。他明確表示“外海水師鐵甲船與守口大炮鐵船皆斷不可少之物

",他同意設立北、東、南三洋海軍,明確表態支持海防論。


甲午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三十年洋務運動夢斷《馬關》

威海衛軍港內的北洋海軍

1875年5月30日光緒帝發佈上諭,任命李鴻章、沈葆楨二人籌建海軍,並分別督辦北洋、南洋海防事宜,每年撥出四百餘萬銀兩,分撥給兩位督辦海防事務大臣兌收應用。不久之後清政府決定:“

因財力未充,勢難大舉,只可量力擇要籌議,擬先就北洋創設水師一軍,俟力漸充,就一劃三,擇要分佈”。然而到1879年冬,沈葆楨不幸去世,自此,“海軍之規劃,遂專屬於李鴻章,乃設水師營務處於天津,辦理海軍事務,以道員馬建忠董之”。隨後清政府決定設立海軍衙門,任命醇親王奕赧總理海軍事務,慶郡王奕勖和李鴻章為會辦,正紅旗漢軍都統善慶、兵部右侍郎曾紀澤為幫辦,提督丁汝昌統領北洋海軍。丁汝昌那是李鴻章淮軍將領,丁汝昌任水師提督,相當於李鴻章獲得北洋海軍領導權。自此李鴻章正式獲得籌建、統領北洋海軍職權,走向人生巔峰。

1880年李鴻章委派駐德公使李風苞會同科學家徐建寅等在歐洲詳細考察,經過反覆比較研究,並綜合當時最先進的英艦弗來息號和德艦薩克森號的優點,最終選定在德國伏爾鏗船廠訂造了兩艘鐵甲船。1885年這兩艘鐵甲船駛抵中國,被李鴻章分別命名為“定遠號和鎮遠號。同時在英國、德國購買“濟遠”、“經遠”、“來遠”等巡洋艦。以及在閩、滬兩廠定造的一批輪船也陸續編入北洋海軍,其中有巡洋艦“平遠”、“廣甲”號等,組成了北洋艦隊主要戰艦。同時李鴻章將將港灣條件優良的旅順口和威海衛相繼建設成了北洋海軍的重要基地,兩基地遙相呼應,成為京師、天津之門戶。

1888年12月,清廷明令以丁汝昌為北洋海軍提督,林泰曾為左翼總兵,劉步蟾為右翼總兵,“全部艦船二十二艘,其中十二艘購自英國,五艘購自德國,自制五艘”。同時以英海軍制度為藍本制訂了《北洋海軍章程》,標誌著北洋海軍正式成立!


甲午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三十年洋務運動夢斷《馬關》

北洋水師訪問日本


北洋海軍存在巨大隱患

北洋海軍成立之初,李鴻章還實行“重金聘請洋員’的政策”,僱用了一批洋教員擔任技術指導工作。如英人葛雷森、琅威理,馬格綠,德人式百齡、漢納根等。其中琅威理任職最久,長達近5年。在北洋艦隊中曾流傳著“不怕丁軍門,就怕琅軍門”。這句話說明了李鴻章初衷很好卻也暴露了水師提督丁汝昌的巨大問題。丁丁汝昌系安徽廬江人,跟隨李鴻章轉戰南北多年,本人卻並無海軍作戰經驗。有御史曾經抨擊他:“性情浮華,毫無韜略,雖為海軍統帥,而平日宿娼聚賭,並不在營中居住。且一登兵船,即患頭暈之疾,左右翼總兵林泰曾、劉步蟾輕其為人,不服調度”。李鴻章用人以私,政以賄成,致使北洋海軍中派系林立、黨同伐異、鬥爭激烈。因此,軍紀廢弛。甚至在1886年,北洋艦隊造訪日本長崎,曾發生士兵到妓院嫖妓與警察、市民發生衝突,造成嚴重的流血事件。更有甚者定遠”、“鎮遠”艦上士兵還經常在艦炮上涼曬衣褲,為此洋人倍感驚異,評論說:“

以此類鉅艦紀律尚如此,其海軍實不足畏”。北洋海軍成立不到十年,軍紀渙散、官員腐敗無能、戰鬥力幾近喪失。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後勤保障問題之外,另一個原因則是北洋海軍內部領導官員腐敗無能。

北洋海軍的另一個隱患是,自北洋海軍成立之日起,李鴻章就將北洋海軍當做淮軍一樣看待,外界瘋傳李鴻章將北洋海軍當做自己的私人軍事力。引起了朝內大量反對之聲,最典型代表事件就是,1891年,戶部尚書翁同和奏請南北洋暫停購買外國槍炮、船隻、機器兩年。北洋海軍除了面對內部腐敗還要面對經費嚴重不足問題。1895年慈禧更是調用北洋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慶祝壽誕。是年北洋艦隊戰艦主戰武器彈藥——開花彈基本停止供應,只能使用我們常聽說的填砂彈——實心彈。經費不足、朝內大臣意見不統一,都為甲午戰敗埋下種子。

甲午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三十年洋務運動夢斷《馬關》

甲午黃海海戰


甲午戰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三十功名塵與土

1894年7月25日,日本軍艦在豐島發動突然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甲午戰爭爆發。經過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威海衛保衛戰,最終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的原因有很多,有上層統治者的領導思想原因,也有指戰軍官指揮問題,還有後勤保障問題。前兩個原因暫且不說,說一說與洋務運動有關的後勤問題。北洋海軍的燃料煤是由李鴻章創建的開平煤礦提供。水師提督丁汝昌卻在北洋海軍出發前在催促開平煤礦及時運煤。而開平煤礦卻因為北洋海軍經費不足,運送了熱值低於標準煤的劣質煤。致使蒸汽機動力不足。彈藥方面,自1891年停止採購西洋槍炮之後,北洋海軍主戰武器彈藥開花彈由江南製造總局、天津製造局、金陵製造局等洋務運動中創建的軍工廠提供。可是這些軍工廠生產的開花彈一直存在質量問題,威力不足。外國早已將炮彈內黑火藥換為烈性炸藥,製造局卻一直沒有改進,並且產能不足。最可笑的是丁汝昌戰前提出在主要艦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艦速射炮的優勢,需銀六十萬兩。李鴻章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未批。但是甲午戰敗後李鴻章才上奏前籌海軍鉅款分儲各處情況:

“匯豐銀行存銀一百零七萬兩千九百兩;德華銀行存銀四十四萬兩;怡和洋行存銀五十五萬九千六百兩;開平礦務局領存五十二萬七千五百兩;總計二百六十萬兩。”後面就是我們痛心的時間: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戰敗,並在威海衛全軍覆沒。李鴻章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一生心血凝聚的北洋海軍,居然是被自己的三大操作葬送。甲午戰敗後李鴻章作為主和派代表人物被任命為全權大臣,負責議和事項。

1895年4月17日上午11時40分,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在馬關春帆樓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其主要內容包括:中國承認朝鮮獨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人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1895年5月8日,中日兩國在芝罘(今山東煙臺)交換兩國皇帝的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

《馬關條約》簽訂傳回北京,立即群情激憤,很快爆發了戊戌變法開端的“公車上書”,朝中上下都意思到國家的巨大危機,都知道這個國家需要變革......


甲午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李鴻章三十年洋務運動夢斷《馬關》

馬關條約簽訂


一生事業,掃地無餘

從1865年創辦江南製造總局到1895年甲午戰敗,30年時間,李鴻章在不斷探索尋找一條讓清政府走向強大的道路。從最初的自強創建大量軍工企業,到後來的求富創辦民用企業,再到後來為了提高海防創辦北洋海軍。李鴻章一步一步走在時代的前列,國家的強盛不斷探索,這些探索為他帶來無上榮耀,卻讓他在簽下《馬關條約》那一刻背上萬世罵名。如果這一切的責任都歸於他一人,未免對那個黑暗的時代太不公平。他只是試圖將世界變得光明,嘗試用白熾燈替換蠟燭,可惜白熾燈沒能點亮,卻也找不到蠟燭,讓世界陷入黑暗的深淵。畢竟絕對的黑暗更能激發人嚮往光明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