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術語】氣虛體質

解讀

氣虛體質的形體特徵表現為肌肉鬆軟。常見主要表現是平素氣短懶言,疲乏神倦,易出汗,舌淡紅、胖嫩、邊有齒痕,脈象虛緩。有的可見到面色萎黃或淡白,口淡少華,毛髮不澤,頭暈,健忘,或便溏等。其心理特徵: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膽小不喜歡冒險。發病傾向常是平素體質虛弱,衛表不固易患感冒;易患內臟下垂、虛勞等病。氣虛衛外失固,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表現為不耐受寒邪、風邪、暑邪。

此體質產生的機理是由於一身之氣不足,故出現氣短懶言,語音低怯,精神不振;氣虛不能固護肌表故易出汗;氣血不充則舌淡紅、舌邊有齒痕;氣虛鼓動血行之力不足,則脈弱。氣虛之人能量不足,心理活動低下,故性格偏內向,不喜冒險。氣虛衛外失固,故不耐受風寒、暑、溼邪,易患感冒;氣虛升舉無力故多見內臟下垂,或病後遷延不愈。

應用領域

氣虛質人的調養原則是益氣健脾,培補元氣。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保持陰陽平衡。脾胃後天之本,故氣虛質人尤其應調養好脾胃功能,以改善氣虛狀態。

(一)情志調攝

氣虛體質者的情志調攝基本要點做好性格調養和肝脾功能的調養兩個方面。

1、性格調養

氣虛質者多性格內向、情緒不穩定、膽小不喜歡冒險。應培養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不可過度勞神,避免過度緊張,保持穩定平和的心態。

2、舒肝健脾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思則氣結,過思傷脾,因此,氣虛體質之人應保持一個好心情和平和的心態。肺主一身之氣,悲則氣消,悲憂傷肺,所以氣虛質不宜過思過悲。休閒之中宜欣賞節奏比較明快的音樂,以振奮精神。春季之時春陽生髮,氣虛體質人在春天應注意維護好肝的疏洩功能,保持心情愉快,血脈調暢。可選擇散步旅遊、讀書等方式,使陰陽調和,氣機通暢。

(二)起居調養

“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氣虛者易感受外邪,起居調養要注意以下幾點。

1、氣虛質人應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

尤其要避免虛邪賊風,注意增減衣被。氣虛者衛陽不足,易於感受外邪。故應注意保暖,不要勞汗當風,防止外邪侵襲。此外,經常自行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健脾益氣調整氣虛狀態。

2、氣虛質人要做到起居有常

養成良好的起居作息規律,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脾為生氣之源”,脾主四肢,故經常適度運動鍛鍊活動四肢,可幫助改善氣虛質。過勞則氣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過度體勞傷脾氣和房勞傷腎氣。

3、過汗則可耗氣傷陰

氣虛質人在夏季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溫,以免出汗太過而氣。

(三)飲食調養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之氣皆賴之以化生、充養,故氣虛體質者食養原則是調理和顧護脾胃功能。健脾益氣,才能達到改善體質的目的。

1、多食健脾益氣的食物

常用的具有益氣健脾作用的食物有: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莜麥、蕎麥、蓮子肉、蜂蜜、扁豆、山藥、大棗、紅薯、大豆、豆腐、角、馬鈴薯、胡蘿蔔、香菇、菜花、牛肉、牛肚、雞肉、雞蛋、鵝肉、兔肉、鵪鶉、鶉蛋、青魚、鰱魚、鯽魚、黃魚和鱸魚等。

2、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熱等較偏頗的食物

如大蒜、胡椒、辣椒、花椒、紫蘇葉、薄荷、野菊及菸酒等。

3、不宜多食滋膩、難於消化的食物

如各種膏粱厚味之食物。

4、忌食破氣耗氣的食物

如山楂、佛手柑、檳榔、蕪菁、柚子、芥菜等。

5、禁忌峻補和濫補

氣虛體質者脾胃功能較弱,亂用補法,可產生“虛不受補”的現象。

(四)運動健身

氣虛體質者不宜進行強體力運動,宜做到“形勞而不倦”,要掌握相適應的運動鍛鍊的原則、功法和方法。

1、遵循運動原則

因為氣虛質人體能偏低,易因過勞而耗氣,故不宜進行強體力運動,不宜做大負荷運動和大出汗的運動,忌用猛力和做長久憋氣的動作,以免耗損元氣,應採用低強度、高頻度的運動方式,且不易出汗太多,以免耗氣傷身。

2、選用合適功法

根據自己的體能,可選用一些輕慢的舒緩的、強度和負荷較小的運動項日,有助於人體力氣的補充和增加人體的耐久力。如太極拳、太極劍、保健功等,氣功可練“六字訣”中的“吹”字功,常練可以固腎氣,壯筋骨,逐漸改善體質。

3、掌握鍛鍊方法

鍛鍊宜採用低強度、多次數的運動方式,適當地增加鍛鍊次數,而減少每次鍛鍊的總負荷量,控制好運動時間,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地進行。

(五)藥餌保健

氣虛體質進行藥餌保健的主要目的是健脾益氣,增強自身免疫力,改善體質狀態,提高抗病能力

1、常用中藥

補氣類有:人參、黃芪、黨參、西洋參、太子參、白朮、茯苓、大棗等,忌用辛香耗氣之品。適用於氣虛不足,面色白,氣短乏力,脾虛洩瀉之人。山藥、蓮子、龍眼肉、大棗皆有益精養血、益胃健脾作用,還有很多中藥都可配製藥膳,可達到健脾益氣的作用。對增強自身免疫力和身體基本素質很有幫助。

2、藥餌方劑

可選擇四君子丸、參苓白朮丸、歸脾丸等。

3、可選擇適合氣虛體質的藥膳,如人參蓮肉湯

人參15g,蓮子15個,冰糖50g。做法:將上述材料一併置於碗內,隔水加熱蒸1小時,溫服。有益氣養心安神之作用對氣虛體質引起的心慌失眠均有改善之功效。

參考文獻

1、《中醫養生學》劉佔文主編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

2、《中醫未病學 供中醫藥類專業用》王琦主編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5


審核:蟲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